仁清法师:临命终时,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

在这里印光大师和我们说,不管你得病也好,临命终也好,放下万缘,既然都有个生老病死,任何人不可能长生不老,既然你临死了,无所谓,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死就死了。应该正确面对,提起正念,念这一声阿弥陀佛佛号。“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气促是急促,急促什么意思呢,就是病的特别重,呼吸不够,这叫气促,气短叫气促,或者临命终的时候,吐气倒气的时候,不可能和咱正常人一样呼吸正常呀,均匀呀,怎么办呢,也可以念阿弥陀佛四字的。

“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这个心念一定要有。临命终的时候什么都不要想,至于存折上多少钱,放哪里了不要想它。一个老太太这一辈子有好几个孩子,她这一辈子没搞明白,她这几孩子到底谁最孝顺,放给老大吧她怕不保险,放给老二吧她也怕不保险,自己往哪里放呢,那个存折啊自己这里掖,那里放,这里掖那里放,她怕孩子们发现了。开始搞了个很秘密的地方,临命终的时候就想了,哎呀这个存折我到底留给谁,这就失去正念了,什么都不管,孩子自有孩子的因缘和福报。这个存折他们拿到,他们处理随着他们的因缘而走,随着他们的业力而走。如果拿不到也是这样,明白这个意思吧,饿不死他,因为老的生下孩子,她自己先死了,她的孩子难道都随她妈走了,一些达官贵人,非常富贵的人,他父母去世了,照常,他父母是一些很早就去世的人,照常,各人有各人的因缘福报,不要挂碍。所以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有点难度。因为在家人长期处于家庭的纠缠之中,和亲情的缠缚,这个一定要知道,临命终时候必须放下万缘,一心念阿弥陀佛。

除此一念之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不要祈求病速好,因为这个事,它就是一种因缘,当你这个因缘果报成熟了,得病了,这个病应该病七天,三天很难病就好,一定要知道因缘果报毫厘不爽,不要去祈求,那个意思是不要去贪着,不要去执着。但是回向一下是可以的,执着就错误了,这是印光大师的本质含义。更不能是我病了吃药不管用了,是不是给我找个神婆巫汉看一下,再求一些大力鬼神,这种想法严格来讲已经破了三皈之戒体,与阿弥陀佛的接引之愿力相隔了,不是阿弥陀佛不接,是我们阻挡不被接引。我们做了没被阿弥陀佛接引的业因,就是这个含义。

——摘自仁清法师弘法视频《印光法师文钞 净土法要》

 

点我:

相关文章

能弘法师:为什么学佛 第四章 三界 6.出家是

能弘法师:为什么学佛 第四章 三界 6.出家是

6. 出家是怎么回事 有人问为什么学佛?为了了生死,要度自己。为什么要度自己?因为有生死,有烦恼,有轮回,生死轮回的因是什么?贪嗔痴。所以要度生死出轮回,就得...

阿弥陀佛亲口说

阿弥陀佛亲口说

  释惠镜,宋朝山东淄州人。在蓝田悟真寺出家,平日念佛,欣慕西方净土。平时吃些简单的素食,修习种种的苦行。他生来手巧,自己雕塑了释迦牟尼佛像和阿弥陀佛像各一尊,惟妙惟肖,每日虔诚地供养礼拜。  到...

星云大师:烦恼不断易生气,六个方法轻松治

星云大师:烦恼不断易生气,六个方法轻松治

  问:大师你好,我自己很容易为一些小事而感到烦恼,也很容易被别人一些细微的言行举止激怒。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克制不了自己,请教大师应该怎么办。答:你的这个问题是...

【学佛】基础入门,什么是学佛?学佛有什么用?

【学佛】基础入门,什么是学佛?学佛有什么用?

学佛(佛教解释)  学佛,是指学习佛法、佛学院教导的内容。学佛者为出家,在家是供佛,出家成佛者称为法师有神通。佛法是指导人生、激励人生、鼓舞人生的;学佛除了可以认识人生、净化人生、和庄严人生以外,还可...

宋道发教授:中国佛教史观的形成与佛教史学的建立

宋道发教授:中国佛教史观的形成与佛教史学的建立

中国佛教史观的形成与佛教史学的建立 宋道发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对此跌荡多姿、异彩纷呈的复杂历史过程,由于印度人历史观念的淡薄,罕有详尽系统的历史...

大安法师:如何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大安法师:如何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问:如何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大安法师答:这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先决前提,圆发三心即得往生。首先是“至诚心”,就是真诚的心。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