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学会惜福修福,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

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思考,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想:这是我自己种的粮食,当然应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吗?

这显然是愚人自绝后路的做法,不为明年留下种子,最后只会饿死而已。

可见,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给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带来无量的痛苦。

有人想: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日新月异,过时的东西都可以丢掉。半碗饭、一张纸不值几个钱,不要搞得太约束。

这也是以拨无因果的断见所滋生的邪见。

从因果上思惟,就会知道其实浪费半碗饭、一张纸,也有很大的罪过。

比如半碗饭来之不易,从播种、施肥、灌溉、收割、去壳、运输到最后煮成米饭,其间有多少劳动者的心血,要耗费多少自然资源,才能端到口边,供你享用。

这半碗饭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随意浪费不会折福吗?

实际上,因果丝毫不会空耗,浪费财富是损减自己的福报。

因此,想起物品来之不易、业果不虚,我们不能不珍惜福报。

古人说:“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有一首唐诗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需要劳累那么多的父母有情,想到这一点,为什么还不珍惜福报,反而以浪费为光荣吗?

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我们来看这样一则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现了大旱灾,楝塘地方因为有水库而得以避免。

第二年又出现大水灾,也以堤坝高而没有遭灾。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势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非常富有。从此之后,该地朴素的风气荡然无存,奢糜成风。

当时,乡民陈良谟对他的叔兄说:“我们村子会有奇祸发生!”

叔兄问他是什么原因,他答:无福消受罢了。不久果然全村发生了大瘟疫,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弘一大师在他的一篇演讲中说:我五岁时,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

我母亲看到,就严肃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

我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

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一九一一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或是初出家时制的。

在古德中这样的事例也随处可见。

古时候,禅师和钦山禅师一起在溪水边洗脚,钦山见到水中漂有菜叶,很欢喜地说:“这山中一定有道人,我们可以沿着溪流去寻访。”

禅师回答他:“你眼光太差,以后如何辨别人?

他如此不惜福,为什么要居山!”

入山后果然没有名僧。


留点福报到临终时候用

印光大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我们平常修福报,最好能够回向——愿我临终无障碍,这个对我们净土宗太重要了——“善终”。

凭什么“善终”是五福、净土宗里面最重要的?

印光大师说:你平常福报要省着花,原有本事买一百块的钢笔,你买六十块就好,四十块干什么呢?

临终的时候用;有本事买两百万的房子,你买一百五十万就好,凡是你能够受用的东西,都要稍微克制一下,不要任性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随自己的感情尽性地受用福报,这个对我们很不利。

就是:你本来规划要花一百块,那就花六十到八十,刻意的留一些给临终。

印光大师说:为什么这个人临终的时候那么苦恼?

其实是他自己造成的;

第一个福报薄、第二个他为什么没有人帮他助念?因为他平常没有帮助别人,这个都是有因果的。

以印光大师在临终关怀里面的说法,他说:净土宗人,第一个福报省省花;

第二个平常有人起颠倒的时候,你多给他开示,有人临终的时候要助念,你多帮他助念,以后你自然就会有人帮你助念。

要不然你说,为什么他有福报能善终、他有福报有人跟他开导,都是修来的嘛,对不对?


临终的时候能善终有人开导,对我们是何等的重要,但这个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你往生的时候,刚好晚上三点钟,都找不到人,那你自己都没有福报;

反之,有些人他临终的时候,刚好是礼拜天大家全在,又是十点多,也都睡饱了,一叫个个围过来,他就是有这个福报!

所以人要去修。

第一个福报留一点到临终用,这是印光大师的建议。

以他老人家的建议,是说只能够花六成,留四成。看到衣服,你本来想要买一百块,买六十块就好;

每一件事都保持四成的余地,然后你回向「愿我临终无障碍」,先把它存起来。

第二个,有人有问题的时候,你尽量帮助别人,这两件事都很重要。

等你障碍现前时,自然有人在身边伸出援手,这平常就都要往这个方向去修。


 

点我:

相关文章

传喜法师:修行是一个严肃的生命课题

传喜法师:修行是一个严肃的生命课题

修行是一个严肃的生命课题 慈悲心如果是一个产品的话,那要好好的检验,哪一个慈悲心过关了,盖一个章合格产品。修慈悲就像唱歌一样,这个喉咙的嗓音也是需要练的。我很...

净空法师:这样就很容易放下

净空法师:这样就很容易放下

“(术语)忍耐。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这是它主要的一个意思。更进一步,对于顺境也要忍,顺境不起贪恋比逆境不起瞋恚还要难,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逆境起瞋恚心造地狱...

济群法师:勤修四观是化解不生气的有效方法

济群法师:勤修四观是化解不生气的有效方法

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可选择其中之一观即可: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所谓的恶人是因为其错误的认识和习气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予以理解。二观:人...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心的最高境界是慈悲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心的最高境界是慈悲

  1.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变得宽容。人一宽容,气就不会郁滞;气不郁滞,血就通畅,所以,心宽一寸,病退一丈。宽恕是一味良药,你在宽恕别人的同时,也就敝开了自己的心...

妙华法师: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

妙华法师: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

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 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主任 妙华法师 按营员对佛法的认知水平和我自己的身份来说,我应该给各位讲三皈五戒、四摄六度或者是佛教的十二缘起,但是今...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J 57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J 57

573经:讲述外道阿耆毗迦出家二十余年,但修持仍一无所得。后被旧友质多罗长者引导,而成为佛弟子。质多罗长者问道:“汝出家来过二十年,为得过人法,究竟见知,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