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法师:作为大乘的佛弟子,每天应该尽量维持三

第一、礼敬诸佛:透过虔诚地礼拜,培养我们对诸佛菩萨的虔诚与信心;

第二、称赞如来:藉由语业的赞叹,以使我们能够时常地忆念佛德,惕励修行;

第三、广修供养:透过供养,消除我们无始以来的贪欲烦恼,并累积广大的菩提资粮,速证无上正等正觉。

修学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就是「转化」─将不净转为清净、将凡心转为佛心。

念佛,就是要将我们的音声转成佛音;将我们的双眼转为佛眼;将我们的双手转成佛手;将我们的凡心转为如来心。佛是最为圆满的大觉者,我们则是有许多缺点、烦恼、不圆满的凡夫众生。所以我们要懂得忏悔─ 对自己要保持惭愧心,随时反观自己的不圆满;佛陀也是由薄地凡夫,渐渐修行而圆满佛果。因此,我们要时常祈求佛陀加持、相信自己,这是修行中首要的行持。

找回内在的佛,透过观想的练习与修持,能够使我们转换不净的心态,甚至成功地改善外境。

金刚乘的修行,经常运用观想来训练修行者,以使修行者的身心,能够转化为佛身与佛智;这是一项心灵工程,藉由这样的修持,我们将能开启心灵的宝塔之门。

支配生命的力量,就是佛陀所讲的「业力」;业就是我们的一切行为,包括思想、语言与身体行为,这些行为所造成的一股力量,就称为业力。

观自在菩萨的「观」字,并不是指以肉眼观看的意思,而是指以内在的智慧之眼,来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

我们修行也就是要学习检视自己,以智慧之眼向内观照,精进、踏实地向佛学习。

口中说着要改掉恶习,却依然故我的人,就像已洗浴过的大象,却又以泥巴将身体弄脏,如此反覆,身心将永远无法清净。

八正道中的「正思惟」,就是指不贪、不瞋、不害众生,我们要有如此的意志、决心与自律;才能再产生「正语」、「正业」与「正命」等,八正道中所要求的正确生活态度。

有了正确的生活态度,我们的心智与人品才会有所成长。业力就是我们的生命基因,这些基因将会对我们的未来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检视每个当下,才能渐渐走向光明乃至涅槃。

真心地改过与忏悔,不论是身体上或观念上,都要身心力行实践,不再重复错误!我们要有这样的魄力。

佛法就是在大家互相研讨、讲说当中,慢慢地传播开来。例如一个家庭、父亲将佛法心得分享予妻子;母亲又将佛陀的法音教导予子女。如此一个小小的家庭,就将佛陀的教导不断地熏习,也让子女养成完美的人格。

这样的学习与传递,就是转动法轮的一种表现!

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在战场上战胜了千百万亿的军队,还不如战胜自己!

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国王!因为此人征服了自己心中的欲望,征服了内心的烦恼魔。

皈依三宝实际是皈依谁?就是皈依自己的本来面目。皈依,是皈依内在最真实、纯粹的一面:觉性、大悲与柔软心。我们皈依是反观自己、发展人格、提升自我,而不是单指皈依外在的三宝;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种子,我们藉由外在的佛,找回内在的佛,这才是皈依的真义。

 

点我:

相关文章

什么样的人是薄命之人?

什么样的人是薄命之人?

修道不容易,哪怕做好人也不容易。一般人不会犯身业,杀盗淫不会犯,但是最容易犯的却是口业。一个人是否富贵,就看他的口业如何。所以口业很重要,尤其是对女性,许多福报都...

宣化上人:堕胎的罪是最大的,如何才能补救?

宣化上人:堕胎的罪是最大的,如何才能补救?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世界上最大的仇怨,莫过于杀生。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你杀人之父兄,人必杀你的父兄。这样互相残杀,永无止境。就因为杀生太多的缘故,所以果报来...

《百业经》:(27)宝海童子供养佛塔俱生具宝

《百业经》:(27)宝海童子供养佛塔俱生具宝

  序译序 (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女...

《百业经》:摧毁傲慢令得解脱92

《百业经》:摧毁傲慢令得解脱92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佛经里的故事:失德的下场

佛经里的故事:失德的下场

  佛住世时,弗加沙王由于读诵了《十二因缘经》,体悟到昔日所追求的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之乐,原来是烦恼的根本。于是,弗加沙王召集群臣,宣布将王位传给太子。之后,便自行剃发出家,发心追随佛陀修行...

海涛法师:吝啬鬼伊利沙的故事

海涛法师:吝啬鬼伊利沙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名叫伊利沙的富翁,他拥有万贯家财却生性吝啬,从不布施给别人任何东西,对自己也十分刻薄,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烂衣服。  伊利沙有一个邻居,钱财不多,可是每天都吃大鱼大肉,还经常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