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章 我是否好
爱与放下 在生活的压力和复杂之下,我们也许会忘记内心最深的意图。但当人走到生命的尽头回顾时,最常问的通常不是:“我银行账户里有多少钱?。”“我写了多少书?” “我建造了什么?”或其他类似的问题。如果你有机会陪伴一个知道自己死期的人,你会发现他的问题非常简单:“我是否好好爱过?”我过得充实吗?“ 我学会放下了吗?” 这些简单的问题直指灵性生活的核心。当我们想要好好地爱,并充实地生活时,就会看到自我的依恋和恐惧限制我们的方式,也会看到许多打开心扉的机会。我们是否爱过周遭的人、我们的家人、社区,以及居住其上的地球?我们是否学会了放下?是否学会以恩典、智慧和慈悲度过生命中的变化?我们是否学会宽恕,并以心而非批判的精神来生活? 当我们看见生命的珍贵与短暂,放下就成为灵性修行的核心议题。我们需要放下时,如果还没学会这一点,就会受到很大的痛苦,而我们走到生命尽头时,可能需要经历所谓的速成课程。我们迟早必须学会放下,允许不断变化的生命奥秘穿透我们,不感到害怕,也不会想留住或抓紧它。 我认识一位年轻女性,陪伴著癌症扩散的母亲。在这段期间,她母亲躺在医院,身上接著许多管子和机器。母女两人都同意妈妈并不想以这种方式离世,便在病情恶化时拿掉所有的医疗器械,出院回家。癌症还是继续扩散,那位母亲费了好些心力才接受自己的病情。她试著在床上做家事、付清账单,并监督生活中所有的例行事务。她和身体的痛楚奋战,但更常和她的无法放下抗争。在这场奋战中的某一天,病重而有点迷糊的母亲打电话叫女儿来,说:“亲爱的,现在请把插头拔掉。”女儿温柔地说:“妈妈,你身上并没有插插头。”关于放下,我们都有许多要学习的! 放下,并在一次又一次的变迁中走过人生,会为我们带来成熟的灵性生命。到最后,我们就会发现爱与放下其实是同一件事。两者都不求拥有,都让我们碰触到变动生命中的每个片刻,无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都让我们全然活在当下。 有个古老的故事是关于一位住在欧洲的著名犹太教拉比的。有一天,有个人从纽约搭船来拜访他。那人来到这位伟大拉比的住所,那是一间坐落在欧洲城市街道上的大房子,他被带到拉比位于阁楼的房间。他走了进去,发现大师的房间只有一张床、一把椅子和几本书,他原本期待会看到更多东西。打过招呼之后,他问:“拉比,你的东西在哪里?”大师反问他:“那你的东西呢?”访客回答:“但是大师,我只是路过而已。”大师回答:“我也是。” 全然去爱和好好生活,需要我们最终能体认自己并未占有或拥有任何东西,包括我们的家、车子、所爱的人,甚至我们的身体。灵性的喜悦和智慧并不是来自拥有,而是来自开放的能力、全然地去爱、在生活中自由前进。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我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 佛教 信佛的人供不供财神?佛家从来也不供什么爷呀、奶的,不供这些东西,这都不是佛教的语言,什么老母啊、什么娘娘啊,什么奶奶的,还有什么爷爷的,咱们从来不供。为什么... 《江慎修居士选录》【放生善报 第五章放生得智】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 【原文】 55.救蛇证道孙真人 孙... 【往生礼赞】天亲菩萨《净土论》之回向门1最后来看第五门叫做回向门,「所谓专心,若自作善根及一切三乘、五道,一一圣凡等所作善根,深生随喜。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 一般自杀的人身边会有个声音跟他讲,让他自杀。然后呢,鬼会跑到他身体里头,干扰他。影响他的思维。一般人的思维被鬼神干扰得比较多,比如莫名其妙地就做出莫名其妙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