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长老:修行第一关就是看你放不放得下

在佛陀时代,佛陀与一位外道之间有过这样一段公案。有一位外道两手拿着鲜花来见佛,佛就说:“你放下”。这位外道就把一只手的花放下了。佛陀继续说:“你放下。”这位外道就把另一只手上的花也放下了。佛陀继续说:“你放下。”这时候,外道感到很茫然:“我两手里的花都放下了,还放下个什么呢?”就这样他反问佛陀。佛陀继续说:“你放下。”就在佛陀再一次强调放下的时候,这位外道突然获得了觉悟。

这个公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我们要学道,要开悟,不仅要把外在的东西放下,最主要的是要把我们内心的各种恶知恶见统统放下,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契入佛法的可能,才有开悟的可能。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当中,这些环境是我们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的修行,我们的学习都依赖一定的条件,这是必然的道理。但是对于所有这些条件,我们既要利用它,却又不可执着它。这种不可执着、不可死死抓住不放,就叫做放下。我们在一定的思想理念的指导下,依据既有的条件,合理合法地适度地利用各种有利的生存环境,这是一种顺于因果、合乎因缘的生活需要。否则,离开了客观条件,超过了一定的度,只强调主观需要,那么这就是不顺因果、不合因缘了。不适度、不合因缘、不顺因果的生活,就是一种迷惑的生活,就是一种贪执的生活,它不是修行人所需要的那种清净的生活。所以,修行第一关,就是看我们放不放得下。

我们现在是在打禅七,我想,不管是柏林寺的,还是外来的,我们只要进入这个禅堂,那么,应该说一切形式上的东西都已经放下了。因为你不放下,就进不了这个禅堂。家事放下了,工作放下了,作为在家居士来说,妻儿放下了,父母也留在家里,只身来到柏林寺,过三个礼拜的清净生活,这从形式上来讲是放下了。这种放下虽然是形式,却仍需要有一定的思想作基础。没有一定的思想作基础,这种形式上的放下,也是不可能的。是以什么思想做基础呢?就是我们求道的心,为法的心,求悟的心。

但同时我要告诉各位,仅仅放下这些外在的东西,那还远远不够。我们每一位都可以检查一下:一坐下来,你想的是什么?真正能够提得起功夫的人很少,绝大多数人都提不起正念,静不下心来,识浪滔天,业风卷地。心中如同开水一般,翻滚起伏,喧嚣动荡,想东想西的。想什么呢?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或者说,我原来是学什么法门的,到这里来却参什么无字!原来的功夫放不下。或者说,我是练气功的,到佛门里来,原是想借这个环境来提高自己的气功层次,结果这里讲的与自己练的不是一码事。放不下!或者虽然人来了,但家里的种种事务却还在心里缠绵不已。放不下!总而言之,一切的一切,形式上放下了,内心深处却依然放不下。

放不下,说明我们的心里头还是满满的,还不能空,还不能清净。不能空,就没法再装其它的东西。所以说,放下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把我们昨天的东西,把我们前一念的东西,一起都空掉,连空都空掉,连放下都放下,能够这样,我想,要契入佛法,要契入悟境,就不难做到了。

 

点我:

相关文章

净空法师:打坐念佛产生种种境界,如感觉自己愈升

净空法师:打坐念佛产生种种境界,如感觉自己愈升

问:下面第二十个提问,打坐念佛产生种种境界,如,感觉自己愈升愈高,请问这是什么原因?答:境界现前不要去理它,想到《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是好...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N 12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N 12

1288经:本经阐说如法布施的福报功德。 一位天人说偈而请佛印可,偈为:“悭吝生于心,不能行布施;明智求福者,乃能行其惠。”我们在行布施之时,往往注重于形式与...

海涛法师:挑战

海涛法师:挑战

  在一个国家里,全国上下无论男女老少,全都素行不良,无恶不作。佛陀知道这个情况,便要众弟子运用智慧教化众生,使他们弃恶从善。  佛陀问:「谁愿意到那个国家去渡化全国人民呢?」  目犍连对佛说:「...

大德故事: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大德故事: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在他五、六岁的时候...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

去妄存真,明心见性 有源律师去见大珠慧海禅师,问大珠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禅师曰:“用功。 ” 又问:“如何用功?” 禅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贤崇·贤宗法师:开启生命

贤崇·贤宗法师:开启生命

开启生命 ——贤宗法师开示于香海禅寺 杨柳整理  一、心安住处身安住 人在世间生活,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种自己认可的生活方式。 能够安心于自己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