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二​入四行

禅宗的宗旨是单刀直入,直示心性,以彻见此心性而成佛,根据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把人道的途径区分作理与行两种称为二入。

(一)理入

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所以令舍妄归真,修心如墙壁坚住不移的观法,遣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此为理入。

(二)行入

行入分四种行:依理入之理而发于行动名行入。

(1)报怨行:泯冤亲爱憎,逆来顺受的忍辱行。

(2)随缘行:苦乐得失,无动于心,无所愿乐,万事随缘随分无贪著。

(3)无所求行:无所贪求,息心息念。

(4)称法行:安心无为,任运与法性之理相称而行,即合于诸法实相,行广六度,而无所著。

达摩祖师《二入四行观》原文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教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皆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

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信解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悕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等无差误

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南无阿弥陀佛 🙏🙏🙏

 

点我:

相关文章

净空法师:随缘要随善缘,不善的决定不能做

净空法师:随缘要随善缘,不善的决定不能做

为什么这些人行?没有别的,放得下,看得破。真正看破放下,一心一意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在这个世间不再跟人计较,不再跟人竞争,全放下了,一心一意就是求生净土,除这桩事情...

智者不为得失所动

智者不为得失所动

有一年,佛陀和众多比丘在某一婆罗门的邀请下,到鞞兰若结夏安居。当他们到达时,这位婆罗门受魔王波旬的影响,却不护持佛陀等人。当时又是饥荒,鞞兰若的百姓只能在佛陀及众...

德森法师:许我贼住比丘谈毗尼么

德森法师:许我贼住比丘谈毗尼么

许我贼住比丘谈毗尼么(一九四叁年八月一日)不慧幼失问学,长好偷安,根机陋劣,知识暗钝。虽信佛四十余年,披缁叁十余载,形虽出家,心不入道。于如来宣演宗教律之高深法门...

有功德一定回向,回向可以真正得福报

有功德一定回向,回向可以真正得福报

佛教徒在做早晚课或修法时,都知道要念回向文,大家都可以背得朗朗上口。就佛法的观点,不管我们在任何时候修行,一定要记得做功德回向。     &n...

黄柏霖:姑姑往生开启助念因缘

黄柏霖:姑姑往生开启助念因缘

那么有些人就说了,尤其是台湾的习俗,台湾的习俗说,狗牠的眼睛,特别的有这种敏感性,牠能看到幽冥界的众生。这个在台湾的习俗里面就是说,假如这些狗,如果看到幽冥界的众...

91年武汉女居士寻善姻缘

91年武汉女居士寻善姻缘

愿找一位能在武汉市内组建佛化家庭的善男子!末学1991年农历2月出生,2012年因偶然机会接触佛法,平时不定期放生,2017年中秋与母亲还有姐姐一起在庐山东林寺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