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药师山的修行概要

药师山的修行概要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前言

药师山是个讲究实修与研究佛教法的道场,日常有很多弘法与修行活动在进行,有些同修也许是刚来,也有些已经在道场依教导修行多年,但对于做这些活动的原因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同修们很多人也许弄不清楚,笔者将在本文中详细说明这些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也顺便提出「修行成就」的意义,也说出修行的目标与方法给有缘的读者作参考。

文中也说明修行者为什么要努力消除情债、因果与怨气等。文中很多知见乃笔者个人的知见,请各位读者多多指教!

二、什么是修行成就?

大家都常说修行之目的在了脱生死,最后是成佛;小乘修行者则是以四果阿罗汉或辟支佛为目标;禅宗则以悟入空性为宗旨;密宗则在于能即身成佛(化佛)。这些都算是修行成就的一部份。其他像得各种神通、得身心自在、修成不死虹身或往生净土都是修行成就,甚至心清净、福报具足、能充分得佛菩萨加持的利益,也是重要的修行成就。

总之,凡夫在成应身佛之前的各种修行成果都算是其个人的修行成就。有很多人以为悟到空性才是修行成就,那是错误的知见,出菩提路在各界行菩萨道,由此成就各种果位的菩萨也是成就。但修行者一定要记住,对修行的各种成就都不可以贪着,一切成就皆以如幻观之。

三、念佛得利益的问题

念佛必得佛力加持,在《楞严经》卷五「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有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很多佛经如《普门品》、《地藏经》、《药师经》等也都有说,若能念佛菩萨名号,则可得到所念佛菩萨的加持,得到经中所说的各种利益。

例如,消业障、得福报、不落入恶道、甚至亲见佛菩萨等。这是很多佛菩萨因地的愿力,当然会在果地时实现祂们的承诺。佛经上也有说,佛菩萨加持众生无有分别,如日光普照大地,但是众生依其条件不同,领受的利益也不同,如大地中各种植物因状况不同所获得的光明也不同。

笔者以发放钱币来比喻佛菩萨的加持:若人有疑业,则可能怀疑此钱币为假钞而不接受;若人有骄慢业,则可能不屑拿这些钱;若人有冤亲债主,则手一拿到钱就会被债主抢走,甚至会在抢钱之际被债主毒打一顿,造成身心障碍(例如头痛)。因此,有重大业障及冤亲债主很多的人,要完全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利益就不太容易!佛菩萨虽然很慈悲想要帮助众生,但有些众生不一定能得到利益。

一般人由于因果及业障多少不同的影响,所得到佛菩萨加持的「利益」也不相同,若能「充分」得到加持的「利益」,也是修行中一种重大的成就。药师山修行者所要努力的最后目标,就是要能充分得佛菩萨加持的利益,以快速得到修行成就;也可以说药师山的修行是以「念佛」为主要方法,只是我们念非常多的佛,而不是只念一佛或数佛而已。

四、冤亲债主对修行成就的影响

佛教有此名言:「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一个修行人若冤亲债主的各种债务不能了结,则想要修行得成就即有所困难,主要原因是这些大德会干扰修行者,在「相的世界中」,一个在其中渡生修行的修行者,其「果位」必须得到法界其他佛菩萨及金刚护法的认同,就如同在人间要当一个公务员,就必须具备国家认同的各种「资格」,修行者若没有被法界所认同的「果位」,则没有众生会接受他的教导或命令,这是一个修行者若要在法界中渡生或做事,就要如此接受考验;至于一个只想自了生死或修「空性」的人,这些果位对他来说也就不重要了。

一个想在世间渡生的修行者,要达到「菩萨果位」的某一个位阶(例如初地菩萨),他就必须具备某些条件,以因果问题来说,一个五回向的菩萨,可以有五百件未了的因果,到初地就只能有两件,到三地就不能有因果未了;就亲情问题,五回向可以有五百件未了结,初地大约只有一百件,八地约有三十件,九地(或虹身)只能有十件,到十地就不能有;就爱情的问题而言,五回向约有九千件,初地约有三千件,八地就不能有;就怨气而言,初地约有两万六千件,八地尚有一万二千件,九地尚有一万件,十地有八千件,等觉有六千件,妙觉有两千件,应身佛尚有一百件,到报身佛才没有。由以上这些数字可知,一个菩萨在成佛的过程中,解决因果、亲情、爱情债及怨气相当重要。在笔者看来,这样很合乎法界的「公平正义」。

一个修行者若能欠债不还而成佛,那世间众生因果报应将不被相信。

五、修行者要常忆念不忘之事三忆念

(一)常念无常要精进修行,以求早日了脱生死。

(二)常念因缘与如幻:要了知人间事业及尘缘一切俗事都是因缘成就,要观如幻不可执者,当因缘具足(顺境)要以慈悲心及深心随顺众生而做,但要随时观如幻而不取着境界;当因缘不足(逆境),也不必烦恼,待机再发。总之,不可落入尘劳而荒废修行之事。

(三)常念诸法唯心所造:要以心转境,不可因执着境界而使心被境转。面对尘事,境不可转则心转,由此可免烦恼之苦。

六、修行的目标五种成就

(一)自心解脱成就

当因果、情债、怨气及业障等束缚逐渐了结,则心清净,烦恼减少,终至心得以自在无碍。

(二)自心智慧成就

在修行中,经由闻、思、修的过程,逐渐了知乃至亲证法界轮回、因果、外道、如幻、因缘、诸佛菩萨、诸金刚护法、佛国净土等一切现象及证空性得空慧。

(三)身解脱成就

由于修行过程中,因果、怨气及业障等不断减少,加上得佛菩萨之助力,修行者身体状况逐渐改变,甚至可成就虹身或智身。

(四)自在无碍的慈悲心成就

在修行中,由于佛力的加持及自心的观照,修行者得以成就自在无碍的慈悲心以渡生。

(五)往生能自在之成就

例如修净土法门,临终得佛菩萨接引迅速入净土;又例如修禅定成就,往生之际入深定境界,自在投生他处;又例如修不死虹身或在往生之时能以火大三昧自焚肉身或虹化成为坚固舍利。

七、修行方法

为了要达到前面所说的各种成就,药师山为同修施设以下的课程:

(一)听闻佛法

由善知识依经典教导佛菩萨的正知见,此外,也由此来启发修行者的出离心与菩提心。

(二)教导修行者供佛及礼佛

由此与佛菩萨结缘,得福报及消除自己的骄慢业,(有很多人在众生面前不敢跪拜礼佛,此皆骄慢习气之故)。

(三)教导修行者作忏

主要忏悔两个问题,其一是自己不知精进修行而在世间沉沦,有背佛恩,要向佛菩萨忏悔。其二是自己从无始以来在六道轮回中造诸恶业,伤害无数众生,要向众生忏悔。前者可得护法守护,后者可使冤亲债主对修行者的伤害与怨气减低。

(四)练习守戒律

除了修习五戒十善之外,也要求修行者守情缘戒,如此可得护法守护及减低再造恶业的机会,久之可得清净心以利修行,到净土的机会与安全皆有助益。

(五)学习布坛及做布施给各界众生

修行者由此可增加福报,也可了结所欠债务。例如,在鬼界坛布施,若能得佛力加持之利益,则鬼界得到其所希望之金钱财物,做布施的修行者得到福报,亦了结积欠鬼界众生的债务问题。

(六)消除因果、业障、情缘及怨气

经由善知识的相助与修行者自身的忏悔,则可由相关的佛菩萨或金刚帮助,消除修行者的各种因果等债务,也消除各种累积的业障。久之可得清净心,念佛可充分得到佛力加持的利益。

(七)修禅定

例如修数息、念佛、观心等,使修行者增加定力、神通及悟入空性的助缘。

(八)参加法会

在药师山的法会中,大善知识(主事者)经常请求数量庞大的佛菩萨或金刚前来加持。若参与法会的人,其信心坚定、福报具足,及前(一)至(七)项有相当成就,则可得到大量佛菩萨加持的利益,如此得福慧快速增加及业障快速减少,修行将快速得到成就。

(九)念佛

教修行者如何念佛,希望能到一心不乱,又若前(一)至(七)项修持有成,则可充分得到佛力加持的利益,如此则福慧快速增长,修行快速成就。

(十)修持特殊法门

药师山修行者依根器与个人愿力之不同,若前(一)至(七)项修持有相当成就,则可修习适当的法门。包括:药师法、准提法、净土法、各种本尊法、耳根圆通法门及其他佛菩萨的法门,此外也修习各种消除魔鬼毒障之法、消除五毒所生各种业障之法、坚固气身及五蕴身之法,其他如五相成身法也都有法本,有缘之人才得修习,但愿药师山同修早日把「资格」准备好,以修持各种殊胜之法门。早证菩提。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只要往生到极乐,都能获得不退转

只要往生到极乐,都能获得不退转

正定聚者,拣异邪定不定。以凡夫邪外已定,初心进退未定。今生安养,无论高下,皆不退转故。聚者会也,即文中诸上善人之会。今谓入此聚中,见佛闻法故。六心堕落者,身子发菩提心,已证别教六住,因逢乞眼,遂退大...

圣严法师《现在最重要》

圣严法师《现在最重要》

有人把禅修形容作跟自己约会。开始的时候,是有这么一点味道在里面。但是,以佛法的观点来看,禅修的目的是要达到无我、无相的境域,当然也就无所谓跟自我约会不约会了。 日本禅师铃木俊隆写过一本英文书,书名叫作...

在这个时节世道,只可自守本分

在这个时节世道,只可自守本分

原文: 当此时世,只可自守本分。其丧心病狂者,任彼所为,绝不与彼相争相诘。以明理人少,糊涂人多,一有争端,若魔党势重,则反增彼势。知好歹者,勉令勿入。 若不知邪正者,只可放弃。譬如狗子吃屎,以为香美...

圣严法师《修行佛法不出福慧二门》

圣严法师《修行佛法不出福慧二门》

六度万行即是福慧二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 六度之首是「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分内外,内财是身体,外财是眷属及物品。法是佛法的道理及...

病是众生之良药

病是众生之良药

【原文】 世人以病为苦,而先德云:病者众生之良药。夫药与病反,奈何以病为药?盖有形之身,不能无病,此理势所必然。而无病之时,嬉怡放逸,谁觉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实,人命无常,则悔悟之一机,而修...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

原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