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喜法师:放生是弘扬观音菩萨的慈悲心

放生是弘扬观音菩萨的慈悲心

12.05.28 普陀山放生开示

今天,我们在这里救护这些众生,我们这个心就和法相应,念的佛号也是清清净净的,念念清净,大海上就浮着一朵大青莲花。我们呢,就是这朵大莲花上的灵魂,我们个个心头都坐着观世音菩萨,这时候的普陀山,看上去就更美了。

我们在放生的时候,以拯救生命的这种慈悲心来念这些经文,这时候的心就特别与佛菩萨的经相应。所以求智慧,不能少了这个慈悲心,佛所讲的所有的法都是救护众生的,当我们内心慈悲心生起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契合诸佛的教法,领会诸佛的真实义。

现在我们以此功德,回向我们的历代祖先、九玄七祖、历生的父母、累劫冤亲债主,我们过去贪嗔痴充满的时候,杀生吃众生肉,堕胎等等,犯下种种的罪业。我们此时用清净心去观照,观照我们过去所有的这些,都能够从心底里释放出来,然后把它融化,像大风扬沙,过去的不善业全部得以净除。

过去所结的所有一切不善缘的众生,都与它们化解冤结,转这个仇恨怨气为清净的法喜,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安详宁静,让我们在生的父母,同样得到如此的安详宁静。我们以此放生功德回向,祝愿他们身体康泰!祝愿我们佛教界转**的善知识们,身体康泰,长久住世!回向这个世界上所有公益事业的、乃至政府官员、国家领导、校长老师、医生护士,也都能够如菩萨心肠,成为教化世间的大菩萨!让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祥和,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因我们此时此刻的良善心态,我们为这个世界注入了正能量,这个世界都会有所改变。弥勒佛降生的时候,大家各修十善,世界就变成这样子的状态。

今天是闰四月的初八,也是我们释迦佛陀降生人间的纪念日,上个四月初八我们都在寺院里忙着呢。这个四月初八我们会聚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是一切诸佛之悲心所化现,在佛的法报化三身当中,观音菩萨属于佛的报身。今天大家在普济寺看到的毗卢观音,就是报身观音菩萨最标准的形象:头带五方五部佛的佛冠,身上十三种报饰庄严,颈项有项链,胸前有璎珞,臂上有臂串手链,脚上也有足串足链,这是报身佛的十三种报饰圆满,代表报身佛的状态。

所有的佛成佛了之后,祂证得了法身的清净本体之后,都会转佛的果向众生,来救度众生的苦难,这是一切诸佛的事业,一切诸佛的显现。正因为这样子,我们尊噶mbDB法王,为贤劫千佛的事业,他也被尊为观音菩萨的化身。所有佛的事业,都是以利益众生为事业的。

其实,阿弥陀佛代表一切诸佛之法身,观音菩萨代表一切诸佛之报身。从报身刹土来分,阿弥陀佛属于西方莲花部的部主,祂的无量光无量寿就是代表法身的状态,祂是以怀柔来摄受众生的,是一切众生的归处。所以在佛法里,你比如说持咒,我们要先得灌顶,这就是要入观音菩萨的位,入报身佛的位。

今天你看多祥和啊,虽然在海边,只有微微的风。天上你看,祥云朵朵,哦,月亮在头顶上,这就是我们大家这么多菩萨来到这里,每一个人都发慈悲心,发观音菩萨的心,就等于你发了圣贤心,当下你就是圣贤。这么多圣贤在这里,自然就叫尧天舜日,这个圣王出世的时候啊,它就是风雨适调,五风十雨平时是吉祥的,非常吉祥的状态。

今天我们大家聚拢到一块来,是佛的感召力,我们也把过去所有学佛的一切的善愿善行、善的领会,一起回向给整个法界,回向给所有的众生,我们自己也就安住在这样的状态里。

整理:妙量 核对:妙恩、慧照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宣化上人:学习《华严经》的重要意义

宣化上人:学习《华严经》的重要意义

所有一切的万法都从法界流出来,即所谓「一能化为无量」。「无不还归此法界」,所谓「无量还归于一」,还归于法界。法界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你往大了说,也没有再比它大的...

佛法改变我们的命运

佛法改变我们的命运

首先要承认人是有命的,然后才觉得佛菩萨是那么慈悲来救我们,改变我们的命运,每个人从生下来就决定了这一生的命运,因为你来到这个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过去业力所决定的,甚至这个命理好象跟地理一样,地有地的...

感同身受,化解嫉妒心

感同身受,化解嫉妒心

「恭喜你啊!真是了不起,身为你的朋友,我也觉得与有荣焉。」当好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时,你嘴里这么说,但心中可能还是会觉得不是滋味,心里想着为什么发生好事的不是自己?虽然不舒服的感觉非常轻微,但此时嫉妒心已...

能戒房事,则病少多矣

能戒房事,则病少多矣

近人多生肺病,光颇不以为然。后世人业重,情窦早开。十一二岁,便有欲念。欲念既起,无法制止,又不知保身之义,遂用手淫。如草木方生芽,而即去其甲,必致干枯。聪明子弟,由此送命者不知凡几。即不至死,而身体...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五)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五)

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五) 【又问。方山论谓他方净土。是权非实。准念所论。如何会通。答。教分四土。一常寂光土。果佛所居。二实报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有余土。二乘...

梦参老和尚:如何面对满口佛语却言行不一的朋友

梦参老和尚:如何面对满口佛语却言行不一的朋友

问:长老慈悲,弟子有一些朋友,总是满口的佛语,但是行为确是不如一般人,表里不一。问题是,我们是要远离他们呢?还是要去感化他们? 答:说的是满口仁义道德,满口的佛语,但是不作佛事,为什么?他有这个善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