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道场五台山,加持力到底有多大?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是藏传,汉传,南传佛教信仰文殊菩萨的人心中的圣地。

当年虚云长老从普陀山三步一拜到五台山,耗时三年,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后来亲自感应的文殊菩萨化身文吉来救他。而且梦见他母亲因为他朝拜的功德,往生到了西方。

五台山是显密共荣的道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在五台山平分秋色。而且是个真正有修行人聚集的地方。凡是修行人聚集的地方,都是功德非常大的。

佛经记载,一个修行人的功德可以让百里之内没有灾难。五台山又是凡圣同居的地方。

当年虚云长老拜到了五台山,就看到了文殊菩萨领着罗汉在讲说。之后得辩才无碍。这就是五台山道场的加持力。

五台山又叫做清凉世界,什么意思呢,就是得到智慧了,可以灭除贪欲,嗔恨,淫欲。就可以得到清凉。

什么叫做业障,没有智慧,就是业障,没有智慧,就会被世间的种种法则困死。这就是业障。而文殊菩萨的般若之剑,就是斩断这些业障的。

文殊菩萨作为七佛之师,加持力不可思议。但是要去五台山,也是有很大的障碍的。因为功德太大了,我们的冤亲债主就会障碍我们。

比如说吧,如果一个人,习惯了阴暗,突然给他阳光,他就觉得不自在,不舒服。就是这个意思。

再比如说,我们看狗啊,猫的,这些畜生过得很苦,觉得鬼也过得很苦。但是鬼还觉得自己过得比较舒服,比较自在一样。叫他投胎做人他还不愿意。这就是区别。

所以,去五台山,会有很多障碍。

有的人想去了,突然间又觉得不去了,感觉呆在家里舒服。有的人要去时,突然又有事情,然后一障碍,就不去了。这也是障碍之一啊。还有的人,抱着一种想法,等以后再去。可是谁能保证,以后一定能去吗?

没有机缘,踏不上五台山这片土地。

弥陀经说,极乐世界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道场的加持力,是不可思议的。

吉祥经说,应与智者交,勿近愚痴者。所以,我们将此行称之为:“脱胎换骨”,把业障身转化为福德智慧身。

如瑞法师这样开示朝拜五台山的功德利益,她讲到:

上通下愿老法师在世的时候说,她接触到的老百姓都会说:“踏踏五台山的土,生生世世不受苦。”可见,能来到五台山,长住短住,乃至于来一天,这和文殊菩萨都有大因缘。

《文殊大士灵应录》的序中引《文殊经》说:“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踏五台山地,得五台山石,可以超四果圣人,接近无上菩提。”

这个话的意思就是,只要你来到五台山,甚至只要听到五台山的名,来五台山踏踏五台山的路,乃至捡一块小石头子,都跟文殊菩萨结上了得度的因缘。

文殊菩萨的十大愿里面也证实,不管以什么样的因缘接触到文殊菩萨,文殊菩萨都会引导我们众生成佛。

因此有人说到:“纵经天上千亿岁,不如一步向清凉。”天上是太快乐了,但是天福享尽还会堕落。但我们迈向于五台山,求文殊菩萨加持开大智慧,是给我们积极创造了稽首文殊的机会,让我们的心地早日得清凉,去除烦恼,早得解脱,成就佛道。

西藏人朝山感叹说:“极乐净土死以后才能随愿而往,而五台山,文殊菩萨的住处,文殊菩萨的净土,活着就能来朝拜。”因此也有人感言:“如果人一辈子没有来过五台山一次,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唐朝道义遇见文殊菩萨的故事

唐朝道义遇见文殊菩萨的故事

唐朝道义,江东人。出家在衢州龙兴寺。道义生得神清骨秀,风采动人。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与杭州僧人普守,同游五台,住在清凉寺。二人同访圣迹,向东北走了数里。道义自恨生...

《阿弥陀经》与《维摩诘经》的会通

《阿弥陀经》与《维摩诘经》的会通

《净名》《法华》等者,此一心持名,得生彼国,即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是净名义。《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净名经》是《维摩诘经》的另一个名字,是以维摩诘居士示疾展开的一部经典。 其第一品就是佛国品,是当时...

圣严法师《好事多磨》

圣严法师《好事多磨》

俗话说:好事多磨,成就一桩世间好事,尚且要费尽心力,突破重重困 难,何况是修行?修行路上,从凡夫到成佛,一个障碍接一个障碍。有时障碍确实存在,有时是自己一边走,一边制造障碍,而使自己必须跌跌爬爬地通过...

性尽人己参天地,心同日月耀阳春

性尽人己参天地,心同日月耀阳春

你若能会得,就是百草头上祖师意。 末法时代,就是人心不古,道德沦亡,互相唯利是事。 为什么这么争呢?人就是把利益看得太重,把钱、权力看得太重,把道义都忘了,把互相尊重的德行都忘了。这是现在佛教很可悲...

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

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

观宗寺,除平常在讲课的时候,修一小时的止观外,每到冬至节后,就把经都包起来,大家一齐进禅堂,打禅七,末了还要打几个佛七。有时候,要在外面请几个有工夫有见地的老班首,去指导讲开示,我在那里整参了三冬。...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后记:敬请深思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后记:敬请深思

后记:敬请深思 本愿名号 净土法门源自法藏之不可思议愿行,言不可思议者,乃出自古佛之真如所发,佛智绝待圆融,寂照不二;佛心无为无漏,真实平等,非凡愚能知能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