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道场五台山,加持力到底有多大?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是藏传,汉传,南传佛教信仰文殊菩萨的人心中的圣地。

当年虚云长老从普陀山三步一拜到五台山,耗时三年,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后来亲自感应的文殊菩萨化身文吉来救他。而且梦见他母亲因为他朝拜的功德,往生到了西方。

五台山是显密共荣的道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在五台山平分秋色。而且是个真正有修行人聚集的地方。凡是修行人聚集的地方,都是功德非常大的。

佛经记载,一个修行人的功德可以让百里之内没有灾难。五台山又是凡圣同居的地方。

当年虚云长老拜到了五台山,就看到了文殊菩萨领着罗汉在讲说。之后得辩才无碍。这就是五台山道场的加持力。

五台山又叫做清凉世界,什么意思呢,就是得到智慧了,可以灭除贪欲,嗔恨,淫欲。就可以得到清凉。

什么叫做业障,没有智慧,就是业障,没有智慧,就会被世间的种种法则困死。这就是业障。而文殊菩萨的般若之剑,就是斩断这些业障的。

文殊菩萨作为七佛之师,加持力不可思议。但是要去五台山,也是有很大的障碍的。因为功德太大了,我们的冤亲债主就会障碍我们。

比如说吧,如果一个人,习惯了阴暗,突然给他阳光,他就觉得不自在,不舒服。就是这个意思。

再比如说,我们看狗啊,猫的,这些畜生过得很苦,觉得鬼也过得很苦。但是鬼还觉得自己过得比较舒服,比较自在一样。叫他投胎做人他还不愿意。这就是区别。

所以,去五台山,会有很多障碍。

有的人想去了,突然间又觉得不去了,感觉呆在家里舒服。有的人要去时,突然又有事情,然后一障碍,就不去了。这也是障碍之一啊。还有的人,抱着一种想法,等以后再去。可是谁能保证,以后一定能去吗?

没有机缘,踏不上五台山这片土地。

弥陀经说,极乐世界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道场的加持力,是不可思议的。

吉祥经说,应与智者交,勿近愚痴者。所以,我们将此行称之为:“脱胎换骨”,把业障身转化为福德智慧身。

如瑞法师这样开示朝拜五台山的功德利益,她讲到:

上通下愿老法师在世的时候说,她接触到的老百姓都会说:“踏踏五台山的土,生生世世不受苦。”可见,能来到五台山,长住短住,乃至于来一天,这和文殊菩萨都有大因缘。

《文殊大士灵应录》的序中引《文殊经》说:“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踏五台山地,得五台山石,可以超四果圣人,接近无上菩提。”

这个话的意思就是,只要你来到五台山,甚至只要听到五台山的名,来五台山踏踏五台山的路,乃至捡一块小石头子,都跟文殊菩萨结上了得度的因缘。

文殊菩萨的十大愿里面也证实,不管以什么样的因缘接触到文殊菩萨,文殊菩萨都会引导我们众生成佛。

因此有人说到:“纵经天上千亿岁,不如一步向清凉。”天上是太快乐了,但是天福享尽还会堕落。但我们迈向于五台山,求文殊菩萨加持开大智慧,是给我们积极创造了稽首文殊的机会,让我们的心地早日得清凉,去除烦恼,早得解脱,成就佛道。

西藏人朝山感叹说:“极乐净土死以后才能随愿而往,而五台山,文殊菩萨的住处,文殊菩萨的净土,活着就能来朝拜。”因此也有人感言:“如果人一辈子没有来过五台山一次,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念念为众生,事事皆佛法

念念为众生,事事皆佛法

佛就是觉悟的意思,佛者,觉也。当你心里念念想着众生,比如我们这是服装业,愿愿地愿一切众生都有衣服穿,这个心量就大啦!要做很好的衣服,让一切众生看到了我的这个布匹都高兴,你就达到了利益众生。无论你是干...

为什么这七尊佛常常被放在一起

为什么这七尊佛常常被放在一起

我们常会讲到过去七佛。这七尊佛是指现在贤劫已经出现的四尊佛:拘留孙佛、俱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再加上过去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佛。 为什么这七尊佛常常被放在一起来说呢?有...

神通本从自性来

神通本从自性来

六种神通分开来讲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神足通又名神境通,又名如意通。谈到天眼通,我们一样都是人,有的人和其他的人就不同,怎么不同法呢?他可以遍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的庵...

如何在一呼一吸间念佛号

如何在一呼一吸间念佛号

问:请问法师:如何在一呼一吸间来念佛号呢?是一吸诵一句,一呼诵一句吗? 大安法师答:如果你坐在那里,按呼吸来念佛,当你吸的时候,你就念阿弥。呼出的时候就念陀佛。 如果你是念六个字的佛号,吸进去时念南...

运用佛法来布施

运用佛法来布施

佛教有一个名词叫「四摄法」,其中有一项是「布施」,意思是和别人结缘,不论是自己的财产、时间、智慧、技能,甚至是自己温暖的心,都可以用来与人广结善缘。 布施和一般所谓的乐善好施不同,乐善好施大多只是布施...

「熏习」的力量

「熏习」的力量

古时农家妇女,在衣橱里放置薰衣草,让衣服充满香味,这就是熏习的力量。 熏习是一种感染力、一种影响力。《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儒家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而时习之,这也是熏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