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海法师:《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37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37) ◎ 印海 著 根据上文所说,菩萨在我们欲界第四天的兜率天,欲界共有六天,唯有此天的天众皆感知足,故称知足天,菩萨处在此天的特别化区之内院善法堂,昼夜不断恒常说法,度诸天子,这说明菩萨的度生事业。人间是昼明夜暗,天上是一片光明,本无昼明夜暗之分。当天人精神疲倦,眼睛闭合时就是夜间,经过闭目养神,精神充满时,即是白昼。菩萨以悲心,精进心,教化无量天子,能于昼夜恒说不退转之无上菩提大法切生死苦患。 己六 明下生年代 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于阎浮提,如弥勒下生经说。” 现在一贯道的邪说非常流行,他们说:‘弥勒菩萨快要下生,人间浩劫将临,快信一贯道,否则,即将遭劫’!这是一般外道邪门,利用鸶坛,假借弥勒转世,惑乱人心,不但一般愚夫愚妇深信无疑,一般知识份子也趋之若鹜,真是怪事。今读此弥勒上生经文,确知弥勒下生尚早,而在此世界五十六亿万岁以后才能下生人间,出家、成佛、说法度生,同时弥勒下生之世是一太平盛世,人民安乐自在,丰衣足食,国界清净安宁。哪里如外道所说,浩劫将临,所以外道的附会邪说,不足为信。 经说阎浮提,梵云赡部,本是印度树名,即指这一世界,依印度古代哲学说明这一世界形态犹如树形,佛教随顺世间说:我们所住的世界为南赡部洲,位于须弥山之南边。另有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卢洲,分位于须弥山之西、东、北部。此四大部洲本为古代印度宗教哲学之传说,佛陀出世,为顺从世间学,亦采用此说,而称此世界为南赡部洲,或称阎浮提洲。 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后,他的寿量是四千岁,换言之,弥勒住于兜率天中四千年后才能下生人间。天上的四千岁等于我们这一世界五十亿六万岁,此一比率,相当有趣!根据佛经说:欲界有六重天,在须弥山腰有四天王天,北方多闻天,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这四天是欲界初重天,主领天龙八部,人间五十岁,四天只有一昼夜。天寿五百岁,相当于人间九百万年。从此向上,居须弥山顶欲界第二重的忉利天一昼夜是人间一百岁,天寿一千岁,相当于人间三千六百万年。再向上欲界第三重天是夜摩天,人间二百岁是夜摩天一昼夜,天寿二千岁,相等于人间一亿四千四百万年。欲界第四重天即是兜率陀天,人间四百年是兜率陀天一昼夜,天寿四千岁,相等于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这是根据贤劫定意经说。若依本经说,以万万为一亿,故成五亿。本经以千万为一亿,成五十亿,七千者为七亿,六百万者六万。)窥基上生经疏卷下对此有详尽解说:“今以理推,初以人间四百年为彼一日一夜,复若数以一百而为一类,数计即相当。一当百故。人间四十岁为彼十日,人间四百岁为彼百日,人间一千四百四十岁为彼一年,人间一万四千四百为彼十年,人间一亿四万四千岁为彼百年,人间十四亿四万岁为彼千年,彼四千年当人间五十七亿六万岁。西方有三亿数: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以理推排,以千万为一亿计之,即相当矣。是故于经亿字之上‘六’字,应改为‘七’字,万字前应加上‘六’字。只恐梵诵本,有参差过,译家自成谬算。不尔,便少一亿五万岁,理定应尔,智者应知。”窥基疏此说较为合理,特附录于此。总之,弥勒下生于此世间,时间尚早,需人寿八万岁之增劫时才能出世。此时众生的福报大;乐修净行。众生根机成熟,而弥勒菩萨天寿四千岁已尽,加之天上利益众生事业已毕,于此时下生人间。菩萨在天上四千岁,中无夭亡。下生之事,详载于弥勒下生经,大成佛经,此处从略。 佛告优波离:‘是名弥勒菩萨于阎浮提没,生兜率陀天因缘。 此是总结上文,弥勒于此世界化缘已毕,决定上生兜率陀天一大因缘,上生亦为度生,所以亦是有因有缘。 目犍连是佛陀的大弟子,他具有神通,不但可以看到快乐的天堂,也能看到地狱受苦的景象。有一天深夜,目犍连正在静坐时,一阵阴风吹来,一个愁眉苦脸的鬼来向目犍连请教: 尊者,我已经做鬼了,已经失去人间财色种... 9、恒顺众生愿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此是说明第九恒顺众生大愿的内容。恒是恒常,随是随顺... 原文: 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来际以度脱众生... 一、是净土论典中最佳著作之一 一来我们一直在专学专修净土,对《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都有一些了解,净土五经是修学净土的经典根本。那作为专弘净土的论典来讲,可以说除了《净土十要》以外... 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 人想要没有苦,就要供养三宝,在三宝面前做功德。庙上做什么用?你不要管,你种你的福。你供养三宝,以你的心在三宝面前求福求慧。什么叫求福呢?你做功德叫求福... 世界灾难的来源,皆因人人不守五戒、不修十善而成。因为众生所造的业,世界才出现种种的灾难。所谓「起惑造业受报」,是有连带的关系。如果不起惑,就不会造业,也就不会受报。 起惑就是迷惑。因为没有真正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