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弥勒净土法门及其现实意义(四)

弥勒性格的现实性

弥勒法门的现实性还表现在弥勒菩萨的个性特征上。目前学术界对于弥勒是否为历史人物尚无定论。实际上,从佛教信仰的角度而言,弥勒是否为历史人物并不重要。佛教中的菩萨各具秉性,菩萨的性格都是表征佛法的。

在一般人眼里,菩萨个个都神通广大,法力无比,福慧具足,完美无缺。是的,大乘菩萨普遍都具备凡人无法企及的神圣和卓越。然而,佛经中描述的弥勒菩萨却没有那么高大完美。据《佛说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所说,弥勒具凡夫身,未断诸漏,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另据《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所述,弥勒菩萨发心求佛道比释迦牟尼佛早四十二劫,因释尊修行比弥勒更精进勤奋,故反而先于弥勒而成佛。

关于弥勒修行的懈怠,在《法华经.序品第一》中也有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讲《法华经》前作种种神变,现种种瑞相。弥勒不知释尊为何示现种种不可思议的神变和瑞相,心生疑惑,于是就请教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在解答弥勒的疑问时涉及弥勒的本生故事:在久远的过去生中,文殊菩萨名号妙光,有八百弟子,为八佛之师。那时弥勒是妙光菩萨的弟子,名号求名,因弥勒“贪著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 在《维摩诘经.菩萨品第四》中也有弥勒菩萨出场,他出场时的形象也不是很光彩。经中的主角维摩居士是一位道行高深的在家大菩萨,他为了向众生说法假装生病。释尊知道维摩居士的用意,先派他的十大声闻弟子去探病,但十大弟子因为以前曾受到维摩居士的斥责和诘难都不敢去探病。于是,释尊就叫弥勒菩萨去探病,不想弥勒也不敢去,因为他过去生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第八地菩萨境界时曾受过维摩居士的训斥。维摩居士嫌弥勒说法不如法,先就弥勒得释尊授记为未来佛之事提出诘问,又向弥勒大谈一通什么是菩提的道理。可见,同为菩萨,弥勒的道行不如维摩居士,智慧不及文殊菩萨。由于他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其修行的境界甚至还比不上已得阿罗汉果位的释尊的声闻弟子。难怪释尊的大弟子们对于释尊授记弥勒为未来佛,定为佛的接班人有疑问,甚至不满意。如在《佛说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优波离就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

弥勒修行上的不足和性格上的缺陷并不影响他作为未来佛的地位,也不影响信众对他的信奉和崇敬。或许弥勒的性格及缺点具有表法作用,是出于教化众生的需要,是对众生的开示。弥勒的性格与欲界众生和人间众生的根性、习气相应,消除了菩萨在凡夫心中的神秘感和疏离感,拉近了菩萨与凡夫之间的距离,让人觉得菩萨也有人性人情,也有烦恼习气,甚至也有缺点,菩萨境界和菩萨的道行果报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能够使信众增强修行的信心,坚定学佛的决心。弥勒法门充分体现了凡圣平等、人佛平等思想,使大乘佛教宣扬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的佛理真正落实在实处。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五种不净破除贪欲之心

五种不净破除贪欲之心

我们怀着无比崇高的愿望去寻找真理,却不知道真理就在眼前,就在扬眉瞬目的刹那;我们万分热切地去发掘生命中的美好,却不知道身心内外都是那么的美好,每一个当下都是无与伦比的美妙。我们害怕和逃避所有的不安与...

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威神誓愿不可思议

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威神誓愿不可思议

佛进一步开示,地藏菩萨因地久远劫来的威神誓愿不可思议,就能够利益众生。如果未来世,包括我们现在,有善男子善女人这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对地藏菩萨的威神愿力有信心的这些人,能够闻到地藏菩萨的名字,就是听这个...

此日不复,寸阴尺宝

此日不复,寸阴尺宝

有一个日本大官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有意思,天天都得听那些恭维的话,听来听去都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道怎么打发这些时间? 禅师只送给他八个...

印光大师提出的做人16字纲领

印光大师提出的做人16字纲领

一、敦伦尽份 敦是敬重,相应,符合的意思。伦是伦理道德。尽是恪守义务,尽职尽责的意思。份是指自己的位置、身份。敦伦尽份就是我们的思想行为要完全以崇敬的心理,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尽职尽责地主动承担好自...

法藏法师:如何能至心念佛

法藏法师:如何能至心念佛

如何能至心念佛 心不虚伪、不怀疑、不朝三暮四,至诚恳切、不动不转到极致,就有「至心」的法味现前。一个人的善是不可思议的大 一个人的善是不可思议的大,释尊的善就...

我们的痛苦,佛菩萨知道

我们的痛苦,佛菩萨知道

一切有情众生,只要在轮回里面,由自身善恶业所感召,都有一个本质性的特点,就是苦的感受。这个苦果来自于他所造恶业的业力。 比如我们这个世间叫娑婆,又叫堪忍。表明什么?这个世界的众生很苦,但是他还能够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