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圆法师: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莲池大师说:“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是善中之善呢?我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大善根。昙鸾大在《往生论》中说:“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的心”。我们发菩提心念佛,就具足了《智度论》中的五菩提心。

在《智度论》谈到了五种菩提心。第一、发心菩提。持名就是从凡夫这个生死心中发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净土,自度度人。

第二、伏心菩提。就是降伏烦恼,提起这声佛号,烦恼自灭。

第三、明心菩提。就是明了诸法都没有离开自心,念这一声佛号,就能明了这声佛号是和自心相应,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明心菩提。

第四、出到菩提。就是得无声忍,出离三界,然后到萨婆若,也就是趋向佛果。而持名念佛到了极乐世界,即能证得一二三忍,横超生死,趋向证得一切种智。

第五、无上菩提。就是成无上正等正觉。

执持名号,往生净土,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所以说持名念佛是善中之善,是多善根。在《大悲经》中说:“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这句经文也证明持名就是多善根。

我们再看持名念佛也是多福德,是福中之福。因为弥陀名号具足万德,我们执持名号,那么万德都可以彰显。一心念佛就等于六度齐修:一心念佛不会起悭贪的心,这就是修布施;在一心念佛的时候不起恶念,这就是持戒;一心念佛不起嗔恚心,就是修忍辱;一心念佛自然没有懈怠的心,等于精进;一心念佛没有妄念,这就是禅定;一心念佛没有愚痴昏昧,这就是修智慧。

莲池大师说:“举其名兮,兼众德以具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余”,这是祖师大德们所做的定判。所以我们不看祖师大德的注解,我们没有这种智慧的,通过祖师大德们这么一跟我们来注解,我们马上就明白了,所以说一心念佛不仅是六度齐修,也可以说是百行齐修。

《金刚经》中说:“菩萨心无所住行于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一心念佛之时万缘放下,不住于相,其福德也不可思量”。

《大智度论》中说:“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奉施于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什么意思?从我们一出生就能行走,而且一日走一千里,这么走一千年,这么一个范围、这么一个面积、这么多的七宝,我们拿出来奉施于佛,不如一声称念阿弥陀佛的福德。这是《大智度论》中给我们做的一个比喻。由此看来,持名念佛确是福中之福,是多福德的。

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特质,以果地觉做因地心,是阿弥陀佛究竟圆满的大愿,作为我们众生的多善根之因,阿弥陀佛无量劫的菩提大行,作为我们众生多福德之缘,我们能够信愿持名,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转化为我们自性的功德,这就是善根福德具足了。

摘自 宏圆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大安法师:华严经的不思议功德

大安法师:华严经的不思议功德

如果我们跟全圆的华严经比较就会发现无量寿经也全体具足着华严的境界,华严在事法界当中,前面的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这是大乘的经典都能够含摄的,唯有事事无碍法...

以对待小昆虫的心态检讨自己的慈悲心

以对待小昆虫的心态检讨自己的慈悲心

譬如说我们持不杀生戒,有时候一些小动物我们看到了实在不喜欢,甚至觉得很烦,很不希望它们出现在我们眼前,如蚊子、苍蝇、蚂蚁、蟑螂。我们虽然表面上不敢犯戒把它杀死,但是很可能心中一点儿慈悲都没有,我们也...

至诚恳切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至诚恳切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很多人对于佛教净土理念,知道但是行不到。知之匪艰,行之为艰,知道,但是落实不到行为当中去。 他一念一念,还不是至诚心,还不是恳切心,还是带着很多世间的名利心,或者虚假的心。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

「往生」与「枉死」

「往生」与「枉死」

往生一「往」不退,「生」活在清净快乐的佛世界 我们常常说要往生极乐,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往生」的意义,所以嘴上虽然常说要往生极乐,实际上常常会枉死娑婆,注意枉死的「枉」,是冤枉的「枉」。本来往生极乐...

弘一大师的出家因缘

弘一大师的出家因缘

人生几十年只在瞬息之间,纠缠于蝇营小事中却忘了生命无常。其实,有时候生命很脆弱,脆弱到我们没有任何的准备去承受它的生死,所以在活着的每个瞬间,就要活出真正的自己,不拘束于他人如何看待,不受制于浮华声...

凡诸经籍,应如法供养

凡诸经籍,应如法供养

凡诸经籍,应如法供养 这个经书或这个论藏啊等等,都是能够供养的,就是把经啊,放到佛台上,就像恭敬佛一样恭敬它,这里在《梵网经》当中说若佛子,常以七宝,无价香华,一切杂宝为箱囊,盛佛经卷。若不如法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