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圆法师: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莲池大师说:“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是善中之善呢?我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大善根。昙鸾大在《往生论》中说:“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的心”。我们发菩提心念佛,就具足了《智度论》中的五菩提心。

在《智度论》谈到了五种菩提心。第一、发心菩提。持名就是从凡夫这个生死心中发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净土,自度度人。

第二、伏心菩提。就是降伏烦恼,提起这声佛号,烦恼自灭。

第三、明心菩提。就是明了诸法都没有离开自心,念这一声佛号,就能明了这声佛号是和自心相应,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明心菩提。

第四、出到菩提。就是得无声忍,出离三界,然后到萨婆若,也就是趋向佛果。而持名念佛到了极乐世界,即能证得一二三忍,横超生死,趋向证得一切种智。

第五、无上菩提。就是成无上正等正觉。

执持名号,往生净土,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所以说持名念佛是善中之善,是多善根。在《大悲经》中说:“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这句经文也证明持名就是多善根。

我们再看持名念佛也是多福德,是福中之福。因为弥陀名号具足万德,我们执持名号,那么万德都可以彰显。一心念佛就等于六度齐修:一心念佛不会起悭贪的心,这就是修布施;在一心念佛的时候不起恶念,这就是持戒;一心念佛不起嗔恚心,就是修忍辱;一心念佛自然没有懈怠的心,等于精进;一心念佛没有妄念,这就是禅定;一心念佛没有愚痴昏昧,这就是修智慧。

莲池大师说:“举其名兮,兼众德以具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余”,这是祖师大德们所做的定判。所以我们不看祖师大德的注解,我们没有这种智慧的,通过祖师大德们这么一跟我们来注解,我们马上就明白了,所以说一心念佛不仅是六度齐修,也可以说是百行齐修。

《金刚经》中说:“菩萨心无所住行于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一心念佛之时万缘放下,不住于相,其福德也不可思量”。

《大智度论》中说:“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奉施于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什么意思?从我们一出生就能行走,而且一日走一千里,这么走一千年,这么一个范围、这么一个面积、这么多的七宝,我们拿出来奉施于佛,不如一声称念阿弥陀佛的福德。这是《大智度论》中给我们做的一个比喻。由此看来,持名念佛确是福中之福,是多福德的。

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特质,以果地觉做因地心,是阿弥陀佛究竟圆满的大愿,作为我们众生的多善根之因,阿弥陀佛无量劫的菩提大行,作为我们众生多福德之缘,我们能够信愿持名,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转化为我们自性的功德,这就是善根福德具足了。

摘自 宏圆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六)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六)

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六) 【一切如来称法界量。现种种身。示无尽庄严。作无边佛事。一以普光明智而为其体。如世主妙庄严品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

海涛法师《健全的自我意识》

海涛法师《健全的自我意识》

各位手上有一张讲义,请看第一句话:如果没有一位熟悉古道的向导,将无法进行高山之旅。佛在《阿含经》中经常提到古仙人道--八正道,是三世诸佛的成佛之道,说明修行一定要找一条正确的道路。各位,生命中最重要的...

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

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

在家闲居,当以净土法门,为双亲认真讲说,俾生正信以得往生,则功德大矣。 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倘一心研究经义,将念佛付之脑后,则大通家或可仿佛做到。即生超凡入圣,恐让愚夫愚妇,而自了无其分矣...

神通的本质和类别

神通的本质和类别

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捨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炽,则著魔发狂,尚有日在。夫欲得神通,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

16岁孩子梦中亲见阿弥陀佛开示,如何摘掉近视眼

16岁孩子梦中亲见阿弥陀佛开示,如何摘掉近视眼

大家好!我是一名皈依佛门的在家居士,家住河南南阳。法名慧静。我的儿子,今年16岁。法名慧辰。2013年,接触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平时专称六字佛名。儿子眼睛不好,小时...

妙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回拜文殊菩薩

妙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回拜文殊菩薩

第二回 拜文殊菩薩原来,文殊师利与诸大菩萨、声闻大众,在逝多林听毗卢如来演说妙法。毗卢如来看见南方众生根基已熟,需派有高尚德行的菩萨去化度。他的慧眼扫视着全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