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成佛都在细节里

  某寺举办一个大型佛事活动,邀请我参加。这样的活动准备充足,仪轨极其庄严而隆重。我想,每一个能参加的人,都应感到佛缘殊胜。

  我需要拍些照片用于宣传。当盛大的仪帐队簇拥诸山长老进入法堂,我和许多居士、信众跟随其后,抢拍镜头。但在法堂门口,我被一个工作人员拦住了,凭我佩带的贵宾证,是不允许入内的。我说明了我的需要,但工作人员表示只能按制度办事。我只好退了回来。而在我的身后,还有大量的人往里挤。

  不愉快的一幕发生了:有个身着海青的居士,强行要进入,与工作人员发生了冲突。那位居士似乎有充足的理由,态度极其蛮横,甚至出语伤人。一时场面有些混乱,警察都围了上来。经过反复劝说,那位居士才极不高兴退了下来。这样的一幕,和如此庄严的佛事实在格格不入。

  佛陀涅槃时,弟子哭问今后师从何人,佛陀答曰:“以戒为师。”这样一场万人参与的法事,没有规矩岂能成方圆,人人都要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同样要“以戒为师”。

  我见过某些居士和信众,他们对三宝极其虔诚而敬重。然而,在一般的公共场合,表现却很随便,不注重自己的言行。譬如:有人从寺院上香回来,就在公共汽车争抢座位;甚至在寺院里,某居士在背后数落另一居士的不是,无意之中,造下许多身口意业。

  对于在家弟子,不但要礼敬三宝,更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佛法,应用佛法。蕅益大师说:“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时无非佛事。”要把修行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就是修行。如何是修行?就是要处处发心,发善心、发慈悲心、发菩提心、发清净平等心,处处行菩萨道,自利利他,与人为善,饶益众生。相反,处处自私自利,永远都不可能消业,断烦恼之根,又枉谈什么得正果,证菩提?

  许多高僧大德对生活细节的修持,让我特别感动。丰子恺记叙弘一法师:“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里坐。他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见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他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还有绍云法师讲虚云老和尚的故事:有位领导上云居山看望老和尚,吃饭时,领导不懂得惜福,掉了些饭粒在地上。当着那位领导的面,老和尚把饭粒一一捡起来吃了。

  《四阿含经》里记载了许多佛陀的日常生活,佛陀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佛陀早起,看见弟子扫屋,告诉弟子:“扫地时,应先辨别风响,好好将灰屑扫聚一起,再铲出去。”有一次,佛陀和阿难到某人家,众多比丘都聚在其家说法。佛陀马上招呼阿难,不要敲门,打断他们的说法。于是,两人悄然屏息,站在门外,直到里面说法结束,佛陀这才敲门。古往今来的许多贤圣,无不教人注重生活细节。刘备临终训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善小乃成大善,积恶小则成大恶。

  学佛在细节里,成菩萨、成佛更在细节里。对于我们佛弟子,当日省自身:一言一行合佛法乎?

点我:

相关文章

利益他人,才可成就自己

利益他人,才可成就自己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谈到自己为何能创造经营奇迹时,讲述了一件让他刻骨铭心的经历:  稻盛和夫创立京都陶瓷公司一年之后,突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所录用的11名年轻员工提出一份请愿书,要求签定加...

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为何说自己只有四岁?

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为何说自己只有四岁?

  佛在世时,有一位波斯王出城巡游。他乘坐在高大的白象上,一群随从围绕其身边。途中,波斯王从远处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过来,他深怕这位老迈的长者受到惊吓,即吩附身边的随从:“停下来!停下来!”让老人...

在树上睡觉的人

在树上睡觉的人

  有一个人爬到树上看热闹,结果热闹没看完就打起瞌睡来,身体一晃,他就醒了,醒来继续看,不久又打起瞌睡,好几次眼看就要掉下来了,非常危险。  有人看见他,就嘲笑说:“那个人真傻,爬到那么高的树上已经很...

天堂地狱常在你一念之间

天堂地狱常在你一念之间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双目紧闭,盘着双腿,两手交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断。打断他的是武士嘶哑而恳求的声音:“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老僧毫无反应,好像什么也没...

世间万事万物,有什么是不会破碎的?

世间万事万物,有什么是不会破碎的?

  一个小孩喝水,奶奶给了他一个漂亮的玻璃杯。孩子一见就爱不释手,喝完水也紧紧抓着杯子不放。  奶奶说:“傻孩子,你抓不住的,抓久了手就松了,把杯子摔碎了。”小孩很执拗:“不,我肯定会紧紧抓住它!” ...

用一枚铜钱发大财的故事

用一枚铜钱发大财的故事

  有个年轻人,虽然家境贫寒但总是喜欢帮助别人,稍大些的时候,他便辍学回家照顾体弱多病的双亲。一天他为母亲买药的路上,捡到了一枚铜钱。在他走过花园旁,听花匠们说口渴,他有了想法。他当下就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