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成佛都在细节里

  某寺举办一个大型佛事活动,邀请我参加。这样的活动准备充足,仪轨极其庄严而隆重。我想,每一个能参加的人,都应感到佛缘殊胜。

  我需要拍些照片用于宣传。当盛大的仪帐队簇拥诸山长老进入法堂,我和许多居士、信众跟随其后,抢拍镜头。但在法堂门口,我被一个工作人员拦住了,凭我佩带的贵宾证,是不允许入内的。我说明了我的需要,但工作人员表示只能按制度办事。我只好退了回来。而在我的身后,还有大量的人往里挤。

  不愉快的一幕发生了:有个身着海青的居士,强行要进入,与工作人员发生了冲突。那位居士似乎有充足的理由,态度极其蛮横,甚至出语伤人。一时场面有些混乱,警察都围了上来。经过反复劝说,那位居士才极不高兴退了下来。这样的一幕,和如此庄严的佛事实在格格不入。

  佛陀涅槃时,弟子哭问今后师从何人,佛陀答曰:“以戒为师。”这样一场万人参与的法事,没有规矩岂能成方圆,人人都要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同样要“以戒为师”。

  我见过某些居士和信众,他们对三宝极其虔诚而敬重。然而,在一般的公共场合,表现却很随便,不注重自己的言行。譬如:有人从寺院上香回来,就在公共汽车争抢座位;甚至在寺院里,某居士在背后数落另一居士的不是,无意之中,造下许多身口意业。

  对于在家弟子,不但要礼敬三宝,更要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佛法,应用佛法。蕅益大师说:“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时无非佛事。”要把修行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就是修行。如何是修行?就是要处处发心,发善心、发慈悲心、发菩提心、发清净平等心,处处行菩萨道,自利利他,与人为善,饶益众生。相反,处处自私自利,永远都不可能消业,断烦恼之根,又枉谈什么得正果,证菩提?

  许多高僧大德对生活细节的修持,让我特别感动。丰子恺记叙弘一法师:“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里坐。他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见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他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还有绍云法师讲虚云老和尚的故事:有位领导上云居山看望老和尚,吃饭时,领导不懂得惜福,掉了些饭粒在地上。当着那位领导的面,老和尚把饭粒一一捡起来吃了。

  《四阿含经》里记载了许多佛陀的日常生活,佛陀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佛陀早起,看见弟子扫屋,告诉弟子:“扫地时,应先辨别风响,好好将灰屑扫聚一起,再铲出去。”有一次,佛陀和阿难到某人家,众多比丘都聚在其家说法。佛陀马上招呼阿难,不要敲门,打断他们的说法。于是,两人悄然屏息,站在门外,直到里面说法结束,佛陀这才敲门。古往今来的许多贤圣,无不教人注重生活细节。刘备临终训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善小乃成大善,积恶小则成大恶。

  学佛在细节里,成菩萨、成佛更在细节里。对于我们佛弟子,当日省自身:一言一行合佛法乎?

相关文章

是棉被把人暖热还是人把棉被暖热?

是棉被把人暖热还是人把棉被暖热?

  在一座破旧的庙宇里,有一个小和尚沮丧地对老和尚说:“我们这座小庙只有两个和尚。我化缘的时候,别人都对我恶语相加,经常说我是野和尚,给的香火钱更是少得可怜。  今天我去化缘,这么冷的天都没有人给我开...

七公主的第一百个发夹

七公主的第一百个发夹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最软弱。  国王有七个女儿,这七位美丽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她们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远近皆知,所以...

只要心中有佛,人人皆可自度

只要心中有佛,人人皆可自度

  一位虔诚的信徒在遇到水灾后,爬到屋顶上避难。但是,洪水渐渐上涨,眼看就要淹到脚下了,信徒急忙祷告道:“大慈大悲的佛祖快来救我啊!”  不久就来了一条独木舟,船上的人要救信徒,他却说:“我不要你来救...

如果很重,为什么不放下呢?

如果很重,为什么不放下呢?

  有个弟子去见他的师父。师父问他:“你最近怎么样?”他说:“我的心总是非常沉重。”然后徒弟就开始诉苦,讲他不欢喜什么、什么事不舒服,半小时过去了,师父一言不发,始终安静地听着。  等到他快讲完的时候...

5毛和1元,为何小孩只选5毛?

5毛和1元,为何小孩只选5毛?

  有一个小孩,大家都说他傻,因为如果有人同时给他5毛和1元的硬币,他总是选择5毛,而不要1元。有个人不相信,就拿出两个硬币,一个1元,一个5毛,叫那个小孩任选其中一个,结果那个小孩真的挑了5毛的硬币...

感受平凡中的美丽

感受平凡中的美丽

  其实,在人生的长河里,每个人都活得很辛苦,每个人都有着这样的失意或那样的挫折;要活,要吃,要穿,便要去找工作,去挣钱,去养活自己也养活家人;要等着评职称,晋级,涨工资,分房子;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