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已证得四神足了,为何还头痛三天?

  有一次世尊连续头痛了三天,弟子们想:“世尊已经证四神足了,怎么能得病呢?”就去问世尊,世尊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国王娶了释迦族的一位公主,生下了一位王子取名叫琉璃王子。琉璃王子长大后吵着要母亲带他回去看姥姥姥爷,他的母亲拧不过,就传口信到释迦族说:“琉璃王子要去,这个孩子心性不大好,请大家担待。”琉璃王子母亲如此阻拦事出有因:由于释迦族是皇族,又出了一位释迦佛,感觉自己非常优越。当国王来求亲时,他们认为他配不上释迦族高贵的血统,于是选了一个下贱的婢女谎称是公主,和国王成亲,就此埋下了灭顶之灾。

  琉璃王子到访时,释迦族接待了他们,但主要人物都没有出现。琉璃王子很是不爽,不过第一次回姥姥家,他很高兴,也就忘了这个事情。一天,他经过一个房间时听到了事实真相——原来自己不是王族后裔,只是一个下贱婢女生下的孩子,琉璃王子的愤怒从此埋下了,在他看来这是释迦族人对他的耻笑,他决定要一雪前耻。

  琉璃王子在父亲去世后掌握了王权,举十万大军向释迦族杀来,这时世尊头痛示现了这样的一个灾难。做为释迦族的孩子,岂能不救自己的家人?世尊坐在释迦族境内一棵树的树荫下,这是琉璃王子大军的必经之路,士兵报告琉璃王子有一个比丘坐在路边。在古印度,比丘是第一等尊贵的人,在路上遇到比丘是要等比丘过去的。如果要去做什么事情遇到比丘,这天要恭敬比丘,就不能做了,需要改天再做。琉璃王子虽然很不高兴,但他知道这是伟大的世尊,就上前询问:“佛陀您在这做什么呢?”

  佛陀回答他:“我在乘凉。”

  琉璃王子看这棵树树叶很少,怎么能乘凉呢?就说:“不如您到我的国家,那里有很宽大的树,可以乘凉的。”

  佛陀说:“还是自己家族的树更亲切啊!”

  琉璃王子一听,知道了世尊的意思,回头带自己的军队撤了回去。

  如此三次,世尊都让琉璃王子率领军队撤了回去。但是当琉璃王子又一次兴兵讨伐时,世尊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已经没有办法帮助大家了。这时他的弟子神通第一的目键连想:“我不能让释迦族被毁灭了,我要保住这一脉。”就私下选了五百位释迦族的精英,把他们装到自己吃饭的钵里,在琉璃王子的军队杀到前,放到了天上。目键连是神通第一啊,在我们看来这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他却能做到。等琉璃王子的军队屠杀完毕撤走之后,目键连把这个钵放下来一看,钵里的五百人早已化为了血水!

  目键连就去问世尊:“这是什么原因呢?”

  世尊回答:“释迦族的国家以前有一个很大的湖,一年干旱湖里的水就快干没了,释迦族人都去湖里打捞鱼虾。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涸泽而渔,把湖水弄干,捕了所有的鱼,把它们吃掉了。其中有一条巨大的鱼,是那些鱼的鱼王,被扔在一边。我那时还是个孩子,没有去吃鱼,看到那么大一条鱼,就跑去玩,在鱼王的头上,用指头弹了三下。”当这个杀业成熟的时候,世尊亦不可避免地示现了头痛三日。那个琉璃王子就是当时的鱼王,那些兵士就是被释迦族吃掉的鱼,这就是释迦族毁灭的原因。

  目键连问世尊:“我以神通来救他们,为什么他们没有遭受到杀害,却也化成了血水?”

  世尊说:“这就是业力啊!这就是杀业成熟了,业力是比神通力大的。”

  目键连是神通第一,当然不愿意相信这个事情,他又问:“那么业力这么大,比我的神通力都大,还有什么能比业力大呢?”

  世尊说:“有的,一切力中,只有愿力能大过业力。”

  摘自人间天《地藏经略说》

 

点我:

相关文章

永明心赋注第一卷--明寿禅师

永明心赋注第一卷--明寿禅师

  心赋注卷第一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觉王同禀。   楞伽经。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经颂云。如世有良医。以妙药救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问。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既...

佛教故事:非礼少女

佛教故事:非礼少女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应化的时候,龙王中有一位领袖,名叫阿耨达龙王,他听闻佛陀说法,欢喜赞叹。有一次,他预备了很丰盛的素斋,请佛陀及五百随身弟子,来到龙宫受他供养。  龙宫的外面,有一个宝...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未知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未知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 通达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大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四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永尽所作已办,舍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善解脱,善得自在犹如大龙,唯阿难...

大法炬陀罗尼经--阇那崛多等

大法炬陀罗尼经--阇那崛多等

大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 隋北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等译    大法炬陀罗尼经卷第一 缘起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咸得自在...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仁岳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仁岳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 宋沙门仁岳撰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并序   隋祖智者说摩诃止观。约四种三昧。示诸经行法。读者虽众。修者无几。何为其然乎。以人根肤浅法味漓薄。从师劳于名相。事佛懈于资熏。故十观...

死后的去处

死后的去处

  在现实世间里,人们除了关注衣食住行等日常事务外,谈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生从何来,死归何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有一次上午,许多比丘前往一个叫“那梨迦”的村落里乞食。一些村民对比丘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