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来自于欲

  佛陀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弘法时,一天早晨,佛陀着衣持钵,准备入城乞食。有一位阿支罗迦叶居士正准备出城办事,在往耆阇崛山的路上,他远远地便看到佛陀。阿支罗迦叶请示佛陀:‘世尊,我心中有一些疑惑,不知您可以为我开示吗?’佛陀告诉迦叶居士:‘现在时机并不恰当,我要先进王舍城里托钵乞食,等回来时再为你解说。’

  但阿支罗迦叶仍一再地请佛陀立即为他开示,佛陀于是答应了阿支罗的请求,阿支罗问道:‘一切苦恼之事,皆是自心生起的吗?’佛陀回答:‘不应如此说。’阿支罗迦叶继续问:‘世尊!苦恼是由他法而生的吗?’佛陀回答:‘不应如此说。’阿支罗迦叶又问:‘这些逼苦之事,是不是自心与他法共生而有的?’佛陀依然回答:‘不应如此说。’

  阿支罗迦叶继续问:‘难道苦是无因而生的?’佛陀回答:‘苦非无因而生。’阿支罗困惑地问:‘您说苦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亦非无因生,难道世间没有种种痛苦?’‘世间实有苦。’佛陀慈悲地回答。

  阿支罗再次请示佛陀:‘既然您说实有苦存在,请为我开示苦的真实义理。’佛陀便开示:‘苦的感受非本来就有,也非他法所生,因此不会是自他共生,也不是无因而生。真理,应该离开种种相对法,而回归中道。诸佛如来皆说此法: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苦是由于无明而有行,因行而有识,识而有名色,名色而有六入,六入而有触,触而有受,受而有爱,爱而有取,取而生有,有而有生,生而有老死。若无明灭,则万苦皆灭。’

  阿支罗迦叶听闻佛陀开示后,了知苦乃识心执取而生,而破除心当中的无明才是真正的灭苦之道。顿时远离一切垢染,证得初果。于是阿支罗迦叶恭敬合掌,向佛陀禀白:‘慈悲的佛陀,我已明了苦谛之理。从今日起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此一生作佛弟子,愿佛陀为我作证明!’阿支罗在至诚恭敬顶礼佛陀之后才离开。

  阿支罗离开精舍不久,被一只在路旁为保护小牛的母牛所触杀,在临命终时,因六根清净,安详自在往生。

  比丘们在城中乞食时,听到了有关阿支罗迦叶闻佛陀开示,命终无有怖畏的传言,于是在乞食完毕后,便前往佛所请示佛陀:‘世尊,阿支罗迦叶为何能证此无怖畏之报?’佛陀告诉诸比丘:‘阿支罗迦叶已经了悟苦谛之理。能够如实了知法的真义,才能远离怖畏,得大自在。’

  典故摘自:《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

  省思:

  人,因为‘欲’而生此娑婆世界,而‘苦’的来源就是‘欲望’;欲望,则是来自于自身的一念不觉。想要得到自在和解脱,唯有离欲、离念。佛陀三转法轮言:‘此是苦,逼迫性,汝应断。’《佛遗教经》云:‘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若能从因上努力,保持觉性,不使六根出流攀缘六尘,直接从最根本的起始点下手,即截断其源流,因灭则果灭。离却了生,即无有灭相,真正究竟之乐,当下即是!(当代佛教网--故事网)

 

相关文章

钱是人人爱的,他为什么这么舍得?

钱是人人爱的,他为什么这么舍得?

  一念虔诚 因小果大  有一回,佛陀来到全是婆罗门种的一个国城。城主听说佛的摄受力很大,受教化的人很多,内心十分惶恐,害怕婆罗门的教理会因而站不住脚,为了防止这个情况他预先发布命令:「凡是供养佛...

面对死亡的时刻佛教五大高僧是这样做的!

面对死亡的时刻佛教五大高僧是这样做的!

  “生命里所出现的事情中,哪件最让您感到惊奇?”古今贤哲回答:“这件事就是,人虽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去世,却从没想到自己也会死去。”  虚云老和尚  虚云大师由于病重而越来越虚弱,有人敦促他看医生...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32、梵施国王舍弃口粮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32、梵施国王舍弃口粮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

两世被判死刑蒙佛救度证圣

两世被判死刑蒙佛救度证圣

  《百业经》是佛陀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动人的故事,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

金地王得度

金地王得度

  舍卫国的国王名波斯匿,在他国家的南方,有一个国家名叫金地。当时刚继承金地王位的摩诃劫宾宁,凭着他的英勇和才智,统领三万六千个小国家,国中兵士众多,斗志高昂,没有人能和他对抗,因此威风远振,邻近诸国...

人能开启善心,勇于包容,奇迹便会开花

人能开启善心,勇于包容,奇迹便会开花

  一天,七里禅师正在禅堂的蒲团上打坐,一个强盗突然闯出来,把又明又亮的刀子对着他的脊背,说:“把柜里的钱全部拿出来!不然,就要你的老命!”  “钱在抽屉里,柜里没钱。”七里禅师说,“你自己去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