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来自于欲

  佛陀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弘法时,一天早晨,佛陀着衣持钵,准备入城乞食。有一位阿支罗迦叶居士正准备出城办事,在往耆阇崛山的路上,他远远地便看到佛陀。阿支罗迦叶请示佛陀:‘世尊,我心中有一些疑惑,不知您可以为我开示吗?’佛陀告诉迦叶居士:‘现在时机并不恰当,我要先进王舍城里托钵乞食,等回来时再为你解说。’

  但阿支罗迦叶仍一再地请佛陀立即为他开示,佛陀于是答应了阿支罗的请求,阿支罗问道:‘一切苦恼之事,皆是自心生起的吗?’佛陀回答:‘不应如此说。’阿支罗迦叶继续问:‘世尊!苦恼是由他法而生的吗?’佛陀回答:‘不应如此说。’阿支罗迦叶又问:‘这些逼苦之事,是不是自心与他法共生而有的?’佛陀依然回答:‘不应如此说。’

  阿支罗迦叶继续问:‘难道苦是无因而生的?’佛陀回答:‘苦非无因而生。’阿支罗困惑地问:‘您说苦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亦非无因生,难道世间没有种种痛苦?’‘世间实有苦。’佛陀慈悲地回答。

  阿支罗再次请示佛陀:‘既然您说实有苦存在,请为我开示苦的真实义理。’佛陀便开示:‘苦的感受非本来就有,也非他法所生,因此不会是自他共生,也不是无因而生。真理,应该离开种种相对法,而回归中道。诸佛如来皆说此法: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苦是由于无明而有行,因行而有识,识而有名色,名色而有六入,六入而有触,触而有受,受而有爱,爱而有取,取而生有,有而有生,生而有老死。若无明灭,则万苦皆灭。’

  阿支罗迦叶听闻佛陀开示后,了知苦乃识心执取而生,而破除心当中的无明才是真正的灭苦之道。顿时远离一切垢染,证得初果。于是阿支罗迦叶恭敬合掌,向佛陀禀白:‘慈悲的佛陀,我已明了苦谛之理。从今日起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此一生作佛弟子,愿佛陀为我作证明!’阿支罗在至诚恭敬顶礼佛陀之后才离开。

  阿支罗离开精舍不久,被一只在路旁为保护小牛的母牛所触杀,在临命终时,因六根清净,安详自在往生。

  比丘们在城中乞食时,听到了有关阿支罗迦叶闻佛陀开示,命终无有怖畏的传言,于是在乞食完毕后,便前往佛所请示佛陀:‘世尊,阿支罗迦叶为何能证此无怖畏之报?’佛陀告诉诸比丘:‘阿支罗迦叶已经了悟苦谛之理。能够如实了知法的真义,才能远离怖畏,得大自在。’

  典故摘自:《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

  省思:

  人,因为‘欲’而生此娑婆世界,而‘苦’的来源就是‘欲望’;欲望,则是来自于自身的一念不觉。想要得到自在和解脱,唯有离欲、离念。佛陀三转法轮言:‘此是苦,逼迫性,汝应断。’《佛遗教经》云:‘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若能从因上努力,保持觉性,不使六根出流攀缘六尘,直接从最根本的起始点下手,即截断其源流,因灭则果灭。离却了生,即无有灭相,真正究竟之乐,当下即是!(当代佛教网--故事网)

 

点我:

相关文章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十一回拜不動優婆夷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十一回拜不動優婆夷

  又行到安住王都  参见不动优婆夷  其光触身即清凉  经尘劫不生欲心  诸胜法智均无碍  无厌足证法善行  这时候,善财童子走出妙光城,一路南行,便正念思惟着大光王的教诲。于是生出欢喜心、凈信...

没有谁来饶恕谁

没有谁来饶恕谁

  有一次,一个人想侮辱佛陀,看一看佛陀有什么反应。于是他朝着佛陀的脸上吐了一口唾沫。  佛陀擦了擦脸,然后问他:“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好像他说过什么似的。这个人被弄糊涂了,因为他没有料到会有...

阿罗汉亲授窍门,让你的福报急速增长!

阿罗汉亲授窍门,让你的福报急速增长!

    阿育王的故事  佛陀灭度后,印度出了一位阿育王,他统一了印度,但同时也造了许多杀业。后来,他皈依了佛门,成为佛教的护法。  阿育王想要供养佛陀的舍利,但人间已经没有佛舍利了。他就去问他的国...

供养佛塔获殊胜功德

供养佛塔获殊胜功德

    佛陀曾开示,供养佛塔功德甚大,应当精勤诚心供养。  过去,波斯匿王前往佛所,顶礼佛足时,闻到一股比天香还要香的香味,波斯匿王四处张望,寻着这股特殊浓郁的香味,不知道香气是从哪里飘来的,大王...

《百业经》:(52)新来的比丘 等流之报今昔被骗

《百业经》:(52)新来的比丘 等流之报今昔被骗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她的经历堪称东方《丑小鸭》神话

她的经历堪称东方《丑小鸭》神话

  过去,佛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当时,波斯匿王的大夫人摩利生了个女儿,起名叫波余罗,意思是舍利。可惜,这位公主的面貌无比丑陋,肌肤干涩犹如蛇皮,头发粗硬仿佛马尾。  国王一点儿不欢喜这样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