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佛陀的唯一的儿子罗怙罗尊者追随佛陀出家修行,是在他年纪尚幼时。未满十岁的他初初修行,仍有着童稚爱玩的天性,并且经常说谎戏弄他人。每当有居士向他询问佛陀在何处,他便故弄玄虚,混淆视听。当罗怙罗见到这些居士像傻瓜一样地东奔西跑时,心中却觉得十分有趣。若佛陀是在竹林精舍,便告诉对方佛陀在鹫峰山;若在毕钵罗窟,便告知在西尼迦窟,使得这些信众无法如愿的礼见佛陀,奔波疲累。

  佛陀知道罗怙罗的行为后,心想:只有让罗怙罗深刻体会说谎的过失,才能真正端正他的行为,否则再严厉的吓阻都只有短暂的效果。

  一天,罗怙罗见到佛陀刚从城中托钵回来,立即满心欢喜地为佛陀准备洗脚水,佛陀便决定藉此因缘教育罗怙罗。当佛陀洗完双足后,将水倒掉只留下少许在盆中,问罗怙罗:"你看到了吗?"接着把水全部泼在地上,又问:"你看到了吗?"然后又把水盆倾斜一边,再问道:"你看到了吗?"最后将整个盆子倒盖在地上,还是一样问罗怙罗:"你看到了吗?"

  罗怙罗虽然对佛陀的举动大惑不解,但仍然不断地点头称是,佛陀说道:"罗怙罗,法在你的心中,就像刚刚盆子里的水,只有那么一些些而已;现在因为说谎的习惯,你心中的善法就像泼撒出去的水,丝毫不剩半点!你玩笑的戏弄人,就像倾斜的水盆,人们将不再信任你,并且也会轻视你。最后你会像倒盖的盆子,连自己的善根也泯没,再也装不进任何一滴的法水!"

  罗怙罗顿时感到万分羞愧,立即向佛陀忏悔:"慈悲的佛陀啊!罗怙罗若是没有您这样用心的比喻教导,不知道妄语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量的苦恼,从今以后我一定不再犯!"此时,佛陀微笑、点头,赞许罗怙罗真诚忏悔的勇气和不二过的决心。

  人们往往因为无知,才会做错事情。由于佛陀以巧妙的譬喻,慈悲且有耐心地引导,不仅让罗怙罗体认到说谎的严重性,更进一步学会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从此之后,他精进力行佛的教诲,丝毫不放逸懈怠,因而证得阿罗汉的圣位,赢得佛陀弟子当中"密行第一"的美名。

  其实佛法的根本建立在心性的肯定,及禅定智慧的涵养;透过佛法的教育,将使人格获得最大的启发,也使得教育者能掌握最具体的方向,落实教育。

  这里所说到的教育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重要是人格的启发与陶冶。对于教育者而言,肯定每个人的佛性及禅定的涵养,才能具有启发他人的智慧;对于学习者而言,懂得惭愧忏悔、知过改过的心,是修行前进趋向圆满的要因。人人佛性本具,遇到好的外缘,有智慧的教导,便能使良善的心性显发。

 

点我:

相关文章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第十一卷--法贤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第十一卷--法贤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第十一卷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   尔时世尊复谓民弥娑啰王曰。汝观色是常非常耶。王曰。非常。佛言。是苦非苦耶。对曰。是苦。世尊又言。受想行识是...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求那跋陀罗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求那跋陀罗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 刘宋天竺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   如相续解脱经说。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如来法身。如来法身有何相。佛告文殊师利。地波罗蜜。善修习乘身转集成。文殊师利。是如来法身相...

犍稚梵颂--法天

犍稚梵颂--法天

犍稚梵赞 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法天奉诏译   夜布里鑁(二合)冒地谟隶(引)啰尾誐摩曩波替(引)摩(引)啰誐(引)誐淩(二合)誐誐(引)誐淩(二合一)誐誐(引)誐凌(二合)誐(引)誐誐(引)...

安士全书新白话版76

安士全书新白话版76

  野狐喻  野狐黑夜进入厨房,吃饱睡去,天亮后不能逃窜,就装死等人把它扔了。不久,果然有人要扔掉它,一人说:“狐尾很好,等我割下来然后再扔。”狐听了害怕,忍痛让人割了。忽然有童子来,要取它两只耳...

信力入印法门经--昙摩流支

信力入印法门经--昙摩流支

信力入印法门经 元魏三藏昙摩流支译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一   归命一切诸佛。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如来住持境界之处。去寂灭道场不远普光法殿大福德善根所成之处。平等普遍无可嫌处。具足无量功德之处。金刚...

净土境观要门--怀则

净土境观要门--怀则

净土境观要门 元传天台宗教兴教大师虎溪沙门怀则述 夫净土法门者。乃末世机缘出生死之要路。横截五道之舟航。一生彼处永无退转。以诸天身飞行自在。衣食自然得。预清净海众。常得见佛闻法速入圣位。无虎狼师子蚊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