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填补无穷的贪欲?

  佛陀时代,有位婆罗门国王名叫多味写,平日信奉九十六种外道。一天,国王忽萌善心,欲行大布施,于是依照婆罗门教的规定,将其积聚如山的奇珍异宝,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若有人来求助,便请他自取一撮珍宝而去。奇怪的是,国王如此布施了数日,珍宝一点儿都没有减少。

  佛陀知道国王宿世积福,度化因缘成熟,于是变化成外道修行者前往该国。国王知道有行者远来,便出来接见,寒喧作礼后,国王问:“你来此地,有何请求吗?可以直说,不用客气。”行者回答:“我从很远的地方来,想跟国王化缘珍宝,建造屋宅。”国王听了,告诉行者:“没问题!你就自取一撮珍宝吧。”行者取了一撮珍宝,走了七步,又将珠宝放回原处,国王疑惑地问他:“你为何要放回去呢?”行者回答:“这撮珍宝变卖后,只够我建盖房舍而已,日后要再娶妻就不够用了,所以不如不取。”国王一听,说:“这还不简单,那你就取三撮珍宝吧。”于是行者取了三撮珍宝,走了七步后,还是回头将珠宝放回原处。国王又问他:“你为什么又不要了呢?”行者回答:“这三撮珍宝只够我娶妻,没有剩余的钱可以购买田地、奴婢、牛马,既然无法满足我的欲望,还不如放下。”于是国王又应允他取七撮珍宝。

  行者走了七步,还是又退还回去。国王再度询问原因,行者回答:“我娶妻后会生儿育女,子女从出生到嫁娶,一切所需难可计量,所以我决定还是不要罢了!”国王听了,大方地说:“不要担心,我将所有的珍宝都布施给你,你就不需再为将来烦忧了。”行者原本已要接受国王的供养,但想了想还是拒绝国王的好意,准备告辞,国王疑惑地问:“你为何不接受我的供养呢?”行者说:“本来我是想要乞取珍宝,好令生活充裕无缺。但我深入思惟,却发现人生苦短,万物无常,若是追逐财物,贪求五欲,妄计未来,只是徒增忧苦,一日比一日烦恼,还不如放下这些贪欲,精进修行,勤求佛道。所以我再也不需要任何珍宝了!”国王听了行者的话,心开意解,也愿意皈依佛教。

  于是,佛陀恢复本貌,腾升虚空,现光明身相,为国王说了一首偈语:

  “虽得积珍宝,崇高至于天,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不善像如善,爱如似不爱,以苦为乐相,狂夫为所厌。”

  国王与大臣见到佛陀如此端严的光明瑞相,又听闻佛陀微妙的开示,法喜非常,纷纷求受五戒,当下即证须陀洹果。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南普陀寺

 

点我:

相关文章

妙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第三十三回拜婆珊婆演底主夜神

妙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第三十三回拜婆珊婆演底主夜神

  夜神在暗现日月  险道处作桥梁路  得破暗光明法门  证无心入欢喜地  迦毗罗城,是佛的诞生地,很多佛都在那里诞生。所以那里日夜有善神守护。虽然人们行善,但是人总是苦,有忧悲苦恼,还是需要善神...

母狗转人证圣果,因果不虚信心足

母狗转人证圣果,因果不虚信心足

  《百业经》是佛陀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动人的故事,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

以至诚心供佛,获大利益果报

以至诚心供佛,获大利益果报

  昔日,世尊在负弥城随缘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难尊者一起前往波婆城,尊者回答:“是的,世尊!”阿难随即严整衣钵,与诸大众随侍世尊,经末罗城来到波婆城的阇头园。  当时,有位名叫周那(又译纯陀)...

唐朝道义遇见文殊菩萨的故事

唐朝道义遇见文殊菩萨的故事

  唐朝道义,江东人。出家在衢州龙兴寺。道义生得神清骨秀,风采动人。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与杭州僧人普守,同游五台,住在清凉寺。二人同访圣迹,向东北走了数里。道义自恨生逢末法之时,众圣隐伏,只有五台...

《百业经》:迦叶主尊以慢心故迟得圣果87

《百业经》:迦叶主尊以慢心故迟得圣果87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八关斋戒传奇,这其中是道不尽的功德!

八关斋戒传奇,这其中是道不尽的功德!

  一天,有五百位天人一起来到祇树给孤独园。他们至诚顶礼佛陀,佛陀亦为他们宣说佛法大意,最后皆证得须陀洹果。阿难尊者见五百位天人因缘如此殊胜,便向佛陀请示原因,世尊于是将过去的因缘娓娓道来。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