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五祖将衣钵传于惠能的故事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众僧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了,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偈子,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去擦拭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及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当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偈子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很是佩服。可是五祖弘忍法师看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正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惠能禅师听到了。惠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惠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偈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偈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惠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心态。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惠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惠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惠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惠能理解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惠能,让惠能连夜逃走。于是惠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惠能,但没有追到。

 

点我:

相关文章

观世音菩萨的传说“金沙滩头马郎妇”

观世音菩萨的传说“金沙滩头马郎妇”

  元朝时,浙江吴兴有个名叫觉岸的僧人,写了一部名叫《释氏稽古略》的书,其中记载了马郎妇的传说。  在唐朝的宪宗元和十二年,陕西某地突然出现了一个十分美貌的提篮卖鱼少女。当地的少年见了,都争着想娶...

如何知道他是一位圣者?

如何知道他是一位圣者?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说:“比丘们!尚在修学而无他心神通的比丘,如何透过观察验证,知道那已经全然正觉的如来呢?”  “世尊!您的教导,是我们了解法的根源,请为我们说吧!...

菜根谭.修省--洪应明

菜根谭.修省--洪应明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愿将娑婆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

愿将娑婆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

  光绪十六年(1890年)冬,印光大师一肩云水,行脚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领略了关外的冰雪世界。次年返回北京,住圆广寺。  一天,印光大师与一位法师从西直门外向圆广寺方向走去,碰到一个要饭的,十五...

分别功德论--失译人名

分别功德论--失译人名

分别功德论三卷 失译人名附后汉录     分别功德论卷上   建初偈所说曰。迦葉思惟正法本者。谓思惟经法言教甚多。何以知之。迦葉即以比较明其多少。较法从十驴始。云十驴力不如一凡骆驼力。十凡骆驼力不如一...

佛说弥勒来时经--未知

佛说弥勒来时经--未知

佛说弥勒来时经 失译师名开元录附东晋第四译   舍利弗者。是佛第一弟子。以慈心念天下。往到佛所。前长跪叉手问言。佛常言。佛去后当有弥勒来。愿欲从佛闻之。佛言。弥勒佛欲来出时。阎浮利内地山树草木皆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