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海八德经--鸠摩罗什

  佛说海八德经一卷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无胜国。时在河边。常以十五日。为诸沙门说戒经。佛坐寂寞。久而无言。阿难整服。长跪白曰。沙门坐定。乐闻清法。世尊默然。阿难三起白。夜已半。可说戒经。世尊乃曰。诸沙门中。有秽浊者。心邪行违言与法。乖沙门之戒。威神致重。非彼下贱所能执行。清浊相违故。吾不说。尊德目连。一心入定。道眼净观。具见彼心有可弃之行矣。目连即与谓之曰。起非尔俗夫所应坐处也。彼不肯起。牵臂使出曰。尔无至德。心怀六邪。何敢以臭溷之体。坐天香之座。尔是弃人。非沙门矣。目连即还就清净座。佛告目连。子何一愚好喻不出牵臂乃去。佛告沙门。靖听吾言。诸沙门曰。唯然受教。观彼巨海。有八美德。其广即汪洋无涯。其深则有不测之底。稍入稍深。无前所碍。斯一德也。海潮不过期先际。斯二德也。海含众宝靡所不包。死尸臭朽。海不容焉。神风吹漂上岸之边。斯三德也。海怀众珍。黄金白银。琉璃水精。珊瑚龙玫。明月神珠。千奇万异。无求不得。斯四德也。普天之下。有五大河。流行注海。西流者名恒。南流者名邪云。东流者两河。一名沙陆。一名阿夷越。北流名墨。五河流迈。俱入于海。皆去旧名。合为海。斯五德也。五河万流。淋雨终时。立天地来。雨落河注。海水如故。盖无增减。斯六德也。海有众鱼。巨躯巍巍。第一鱼身。长四千里。第二鱼身。长八千里。第三鱼身。长万二千里。第四鱼身。长万六千里。第五鱼身。长二万里。第六鱼身。长二万四千里。第七鱼身。长二万八千里。斯七德也。海水通碱。边中如一。斯八德也。以斯之故。质亮神龙欣心乐之。吾经妙典。亦有景德。读之无尽。其义日深。梵魔帝释。无能测度。犹海广远。甚深难测。以斯之故。诸沙门乐之。斯一德矣。吾诸弟子。更相检率。诵经坐禅。礼仪景式。不失其时也。犹海之潮不过期先际。斯二德也。吾法清洁。志在憺怕。衣食供已。不畜微余。若有沙门。志趣秽浊。以法弹遣。不得处庙。犹海弘裕不容臭尸。斯三德也。吾道众经。其义备悉。沙门潜思。练去心垢。贪淫恚嫉。愚痴众秽。犹若磨镜莹垢尽之。又荡微曀照无不睹。一坐自思。存惟往古生死之源。得无不知。二惟天地万物若幻。夫有合会。必当别离。三常慈心。愍世愚惑。作行颠倒。不自知误。四自精思。既知往古。又照未然。众生魂神。所当趣向。吾向道以心净为珍宝。沙门去秽。得净行者。其心喜之。犹彼质亮乐海众宝。斯四德矣。吾道弘大。合众为一。帝王种梵志种君子种下贱种。来作沙门者。皆弃本姓。以道相亲。明愚相进。意如兄弟。犹彼众流合名曰海。以斯之故。沙门乐之。斯六德矣。吾道微妙。经典渊奥。上士得之。一号沟港。二号频来。三号不还。四号应真。应真之道。其心清净。犹天明珠。垢藏之德。分身散体。存亡自由。住寿无极。亦不老病。犹彼巨海。有神龙鱼。以斯之故。沙门乐之。吾之经籍。义美甘露。仙圣所不闻。梵释所希睹。往古来今。无物不记。边中皆正。犹海通碱。亦以斯故。沙门乐之。夫见吾经者。意皆趣无为矣。海有八德。吾经亦然。阿难又起稽首白曰。东旦欲明。愿说重戒。世尊曰。自今之后。吾不复说重戒之经。戒之不从。恐彼神雷威怒加之也。吾以斯故。不说戒经。自今以往。更相检率。以十五日。会说戒经。诸比丘起。为佛作礼。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佛陀让阿难去河边舀水的故事

佛陀让阿难去河边舀水的故事

  原野苍茫,道路漫长,烈日炎炎,热风吹拂。为了弘扬宇宙人生的真谛,佛陀率领着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大地上不停地游化。这些光头赤脚的出家人艰苦跋涉,默默行进着。他们神态安祥而又坚...

佛说普曜经第八卷--竺法护

佛说普曜经第八卷--竺法护

  普曜经第八卷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十八变品第二十五   佛告比丘。如来于是转法轮已。化彼五人拘邻之等。念此间有优为迦叶等。大有名称。国王黎庶咸来奉之。与五百弟子俱。欲往先开化令解道...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菩提流志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菩提流志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一卷 唐南天竺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译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合掌恭敬白言世尊应正遍知。是我前身不可思议福德因缘。今蒙世尊与我受记。欲令我身起以大慈悲拔导心。当为利益...

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安世高

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安世高

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目连。晡时从禅定觉。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时尊者大目连。白佛言。世尊。意有所疑今欲请问。唯愿听许。佛告...

佛教故事 天上的福报

佛教故事 天上的福报

  有一天,王宫里飘来了一块手巾,它的细致和美丽,连宫里的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国王召来了大臣们,一起“研究研究”。  华丽的手巾一个传过一个,每个大臣都大叹稀有难得,吱吱喳喳地讨论着,手巾传着传着,...

死后的去处

死后的去处

  在现实世间里,人们除了关注衣食住行等日常事务外,谈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生从何来,死归何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有一次上午,许多比丘前往一个叫“那梨迦”的村落里乞食。一些村民对比丘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