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仪轨及白话拼音版--佚名

《心经》仪轨及拼音版 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或念《供养偈》: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无边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诸众生,皆共证菩提。) 礼拜 鞠躬或叩拜:礼敬之时,须恭敬至诚。也可默念: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如来影现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三、九遍)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咒心21遍)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南无大智大势至菩萨!(三称)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三称)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愿以此功德,回向弟子历代先祖、冤亲债主,离苦得乐。 (或为:回向弟子眷属合家吉祥安康;某某人疾病早日康复;某某人往生净土,离苦得乐;某某人世间、出世间事业悉皆成就;某某人早开智慧,学业进步;某某地方灾障平息,吉祥平安,有情安乐,入于佛道……等等) 或发愿忏悔: 弟子某某与累世父母、师长、历劫冤亲债主及法界一切众生,从过去世乃至尽未来际: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弟子某某与累世父母、师长、历劫冤亲债主及法界一切众生,从过去世乃至尽未来际: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 bōrěbōluómìduō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zài púsàxíng shēn bōrěbōluómìduōshí,zhào jiàn wǔ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 yùn jiēkōng,dùyīqiēkǔè。shèlìzǐ!sèbùyìkōng,kōng bùyìsè 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sèjíshìkōng,kōng jíshìsè。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fùrúshì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shèlìzǐ,shìzhūfǎkōng xiāng,bùshēng bùmiè,bùgòu bùjìng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bùzēng bùjiǎn,shìgùkōng zhōng wúsè,wúshòu xiǎng xíng shí,wúyǎněr 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 bíshéshēn yì,wúsèshēng xiāng wèi chùfǎ,wúyǎn jiè,nǎi zhìwúyì 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 shíjiè,wúwúmíng,yìwúwúmíng jìn,nǎi zhìwúlǎo sǐ,yìwú 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 lǎo sǐjìn。wúkǔjímièdào,wúzhìyìwúdé,yǐwúsuǒdégù 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pútísàduǒ,yībōrěbōluómìduōgù,xīn wúguàài。wúguà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 ài gù,wúyǒu kǒng bù,yuǎn lídiān dǎo mèng xiǎng,jiūjìng nièpán。sān 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 shìzhūfó,yībōrěbōluómìduōgù,déānuòduōluósān miǎo sān 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pútí。gùzhībōrěbōluómìduō,shìdàshén zhòu,shìdàmíng zhòu 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wúshàng zhòu,shìwúděng děng zhòu。néng chúyīqiēkǔ,zhēn shíbùxū。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gùshuōbōrěbōluómìduōzhòu。jíshuōzhòu yuē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jiēdìjiēdì,bōluójiēdì,bōluósēng jiēdì,pútísàpóh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译文 观自在菩萨修习般若功夫,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不尽显其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所谓五蕴,亦即作为物质的色境、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内心的意志取向以及针对世间所有万物的认知活动和观念,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之下,无不显现本有的空相。由于相空,从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于除去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 舍利子啊!那作为物质界的色本来就与空没有什么区别,那作为世间一切存在的本来之相,那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从现象反映本质的角度看,色就是空;从本质依托现象的角度看,空则就是色。进而可以说,五蕴的其他四者,即色之外的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同那作为一切事物的本相之空也是这种关系。因而也可以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舍利子!这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称为诸法。这一切法的本相便是空。这空相既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既没有垢染,也没有清净;既不能有所增长,也不能有所减损。空是从无始以来便无动作、无变异、无生灭的。空是原本寂然,是在时间序列上无从加以分辨区别的。所以我说,从根本上看,这个空之中并没有物质之色,并没有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也没有作为认知活动依据的六种官能,即没有有眼耳鼻舌意所代表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知觉;也不存在那作为六种认识官能的对象的色、声、味、触、法,也就是形象、声音、气味、滋味、软硬冷暖等以及可以成为思想对象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官能的根器;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对象的尘境;也没有作为认知所得的六种意识。 这便是从眼界开始数下去,直到意识界才结束的十八界。不仅空中没有十八界,也没有十二因缘;即没有从无明开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系列,也没有超越生死的老死尽这一最终环节;不仅没有十二因缘,也没有认识人生本质,超越生命局限性的四谛道理,也即没有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圣教实践过程;没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没有凭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东西。 由于并不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对象真理,所以菩萨修行就要实证这一无所得的境地,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罗蜜多修行法门的本意。因为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无所不了,所以心中任运自在,不再有牵挂滞碍,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惧,远远地离弃了关于一切事物的颠倒想,离弃了关于众生所处境地的幻想,达到了究竟的涅槃境地。 十方三世的所有佛世尊,也都是如此,因为依止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法门,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据此我才说,般若波罗蜜多是神妙而不可思议的诸佛之母,是破除生死无明障碍的光明之师,是无以伦比的至尊至上的总持法门,它能解除世间一切众生的苦难,它与作为一切诸法的真实而不虚妄的空相是不二而没有分别的。所以,在这里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度生死的总持法门,也就是宣说如下的咒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灵隐寺·大智度论里的故事·玉女卖弄妖艳

灵隐寺·大智度论里的故事·玉女卖弄妖艳

  释迦牟尼当年坐在菩提树下时,魔王很担忧,乃派出三位玉女来。第一位名叫乐见,第二位名叫悦彼,第三位名叫渴爱。她们走前来现身,搔首弄姿,摆出各种媚态,企图诱惑这位菩萨(因为尚未成佛)。在这种情状下...

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一至九--昙无谶

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一至九--昙无谶

南本大般涅槃经(第一卷~第九卷) 北凉天竺昙无谶译宋沙门慧严等再治 序品第一 经第一卷   纯陀品第二(此品施常住五果对此土杂众) 哀叹品第三(此品施胜三修对此土声闻众) 长寿品第四(此品讫大众问品随...

妙法莲华经全经概要--未知

妙法莲华经全经概要--未知

妙法莲华经全经概要    主讲:法闻法师(北京广济寺)      这部经的经本本来是应该人手一册都是有的,可是在库房里面没有翻出来,下次我们就可以找出来,每人拿一份经书。要有这个经书可以打开...

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宝思惟

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宝思惟

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一卷 唐天竺三藏法师宝思惟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大城耆阇崛山。与诸弟子共会说法。于是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来诣佛所右绕三匝。顶礼佛足合掌向佛。而白佛言...

开元释教录略出--未知

开元释教录略出--未知

开元释教录略出 唐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 开元释教录略出卷第一 般若部(总二十二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 唐三藏玄奘法师于玉华宫寺译。   六十帙计一万六百四十九纸 [天]字起至[柰]字止 放光般...

海涛法师:吝啬鬼伊利沙的故事

海涛法师:吝啬鬼伊利沙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名叫伊利沙的富翁,他拥有万贯家财却生性吝啬,从不布施给别人任何东西,对自己也十分刻薄,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烂衣服。  伊利沙有一个邻居,钱财不多,可是每天都吃大鱼大肉,还经常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