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文化:从随缘随化到净素饮食 佛门到底经历了什么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李婷

原始佛教并没有规定僧人吃素,而是随缘随化。佛教在传入中国的初期,也还来不及形成中国特色,汉地僧人食素是在1400多年以前,由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所以素食是汉传佛教僧人特有的规定。

梁武帝萧衍虔信佛教,正是他第一次提出禁止僧尼“食一切肉”的主张,自梁武帝规定僧人吃素之后,佛教倡导素食可谓最力,很多大乘佛教经典明文规定不得食一切众生之肉,并以因果报应、三世轮回观点论证食肉之过失,因此素食便结下了源远流长的佛缘。

过去,素食常常与持斋念佛联系在一起,但近年来,健康、环保、慈悲、和平理念的推广,使得民间素食成为时尚,甚至成为个人品位高雅、现代意识浓郁和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

在10年前,如果有人相邀“去吃素”,可以猜想他们是佛教徒;在5年前,可能猜想他们养生派;但到了现在,他们极大可能是时尚界人士了。

世易时移,素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历经流变,并日趋成为时尚。素食并不等同于素斋,也不是佛教所独有。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汉地已有素食之风,《黄帝内经》等医书中即记载古人“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并视素食为一种美德;老庄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也提倡寡欲养生型的饮食观。很多隐逸的文人志士,崇尚自然,吃素使人气清,因而追求清气,奉行素食原则。

民素流行的主要表现为个人“素食主义”的盛行和各地素菜馆的兴起。现代素菜馆融合了宫廷素食、佛门净素和民间各大菜系的素食,甚至引入很多西餐的做法。素菜馆主要有两个门派,一是仿荤,重形象逼真、“味妙味肖”;二是全素,但求原味创新,尽量不使用半成品,相比之下,后者似乎更趋时尚。很多素菜馆为了制作纯正精良的素菜,往往聘请佛门素斋掌勺大厨;店主很多都是在家居士,菜馆的布局清静雅致、供奉佛祖,厅名、菜名会选取佛门典故,背景音乐使用佛教音乐,用具也会体现佛教特色,总之在整体设置、细节安排上都会亲近佛门。

总之,素食在理念、取材、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历经了种种流变,而从随缘随化到净素饮食,佛教文化与素食的渊源可见一斑。

点我:
标签: 素食文化

相关文章

周一请吃素:春季补肾 吃这五种素食黑金

周一请吃素:春季补肾 吃这五种素食黑金

生活中补肾养肾的方法想必已经介绍了很多,最保险的还得是食疗,我们日常吃的素食当中,有...

沉香在传说里居然是这样?

沉香在传说里居然是这样?

袅袅沉水香, 鸟啼夜阑景。 曲沼芙蓉波, 腰围白玉冷。 — —李贺 沉香 • 凡朴香生活...

中医与佛教共同推出的养生秘诀(中)

中医与佛教共同推出的养生秘诀(中)

  34.风寒阴阳暑湿,在在皆可使人致病。万一抵抗力薄弱,即可乘虚而入。身弱者多病,即是此理。富人有保卫力,如衣食住等等。贫人有抵抗力,如气足神旺,毛孔厚密,不易侵入等等。富人多食肥甘,伤胃伤齿。贫人...

有所食,有所不食

有所食,有所不食

人是一种高级的生命,除了文化之外还应当有文明,文明的高度要靠规矩来形成,这个规矩,就是道德,就是法律。如果每个人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社会的秩序就会更好,甚至连生病都会减少。我们现在吃东西不守规矩:该吃...

每天108拜,心宽气顺病不来

每天108拜,心宽气顺病不来

         俗话说:“病由心生。”心中的杂念多了,欲望多了,气血就浮躁了,各种病症就会接踵而至。  一旦生病,人们最想先想到的是医生和药物,从未想过求助自...

拒绝野味,让人类与大自然诚朴和解

拒绝野味,让人类与大自然诚朴和解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闫秀勇新型冠状病毒气势汹汹的向我们袭来,在这样一场悲伤与坚强并存、哀痛与智慧同在的抗争中,我们普通人是否可以静下来,给自己一刻思考的时间。一、新型冠状病毒爆发,第一个“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