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乞不与戒第四--道源

见乞不与戒第四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句-口+亡,音丐)分与,空遣还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注释】   [乞者]:   ‘乞者’有三解:一是乞食,即贫穷或伤、残、病、苦之人,无以自活而乞取食物、财物以活命,此类之人俗称为‘乞丐’。二是乞法,根钝、愚痴、作恶忏悔之人,乞求佛法,请求开示法义或乞与经书、佛像以为读诵、供养。三是乞力,因感自力不足,请求随喜鼎助,帮以一臂之力,以解其困。   凡有乞于我者,若是善事,都应以慈悲心助之、与之。但若是恶事相乞,则不得助、与,并应予以劝止。   [不能多少随宜(句-口+亡)分与]:   (句-口+亡)与‘丐’,音相同,义亦相近,是请求帮助的意思。‘分’就是将自己之所有,分给他人,‘与’就是给与。凡有向我行乞之人,应多多少少随自身方便,随喜帮助、分送、给与行乞者,使其愿心得以满足,以解其困。   [空遣还]:   凡向我行乞,无论其乞食、乞财、乞法、乞力,其必有不能自解之困难,若自身却不多少随宜丐、分、与,而竟视而不顾,听而不闻,甚至以恶言、恶行相加,以手势、言词或其他表情予以遣还,使乞者求乞的心愿落空。   【旨意】   受戒之优婆塞、优婆夷,应以慈悲为第一,乞者多为贫、病、苦、无助之人,本宜自动予以拔苦与乐,方为正信佛子所应为。若乞而不与,空遣还去,是有违慈悲之心。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者,其所受罪恶如第一轻戒者然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通玄真经卷七--文子

通玄真经卷七--文子

第七卷 微明 老子曰: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可以苞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知之浅不知之深,知之外不知之内,知之粗不知之精,知之乃不知,不知乃知之,孰知知之为...

佛说摩诃衍宝严经--未知

佛说摩诃衍宝严经--未知

佛说摩诃衍宝严经 晋代译失三藏名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万六千人,从诸佛国而来集此,悉志无上正真之道。   尔时,世尊告尊者大迦葉曰:“菩萨有四法,失般若波罗...

说罪要行法--未知

说罪要行法--未知

说罪要行法 唐三藏法师义净撰   每于半月月尽忆所犯罪。准法而说。   或故妄语 或饮酒 或非时食等 或请香不净洗手而食。   每于旦朝或复余时。不观水而饮用。不如法放生故。断众生命。自坏生地。或教他...

弥沙塞部五分律卷下--佛陀什共竺道生

弥沙塞部五分律卷下--佛陀什共竺道生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十六卷~第三十卷) 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译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十六 第三分初受戒法之二   于是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各各分部游行世间。多有贤善能受教诫者。吾今独往优为界郁鞞...

大乘楞伽经唯识论--未知

大乘楞伽经唯识论--未知

  大乘楞伽经唯识论(一名破色心论)   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   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   若但心无尘离外境妄见   处时定不定人及所作事   处时等诸事无色等外法   人梦及饿鬼依业虚...

四分比丘尼戒本--怀素法师

四分比丘尼戒本--怀素法师

  四分比丘尼戒本卷上   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   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   戒如海无涯如宝求无厌   欲护圣法财众集听我说   欲除八弃法及灭僧残法   障三十舍堕众集听我说   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