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乞不与戒第四--道源

见乞不与戒第四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句-口+亡,音丐)分与,空遣还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注释】   [乞者]:   ‘乞者’有三解:一是乞食,即贫穷或伤、残、病、苦之人,无以自活而乞取食物、财物以活命,此类之人俗称为‘乞丐’。二是乞法,根钝、愚痴、作恶忏悔之人,乞求佛法,请求开示法义或乞与经书、佛像以为读诵、供养。三是乞力,因感自力不足,请求随喜鼎助,帮以一臂之力,以解其困。   凡有乞于我者,若是善事,都应以慈悲心助之、与之。但若是恶事相乞,则不得助、与,并应予以劝止。   [不能多少随宜(句-口+亡)分与]:   (句-口+亡)与‘丐’,音相同,义亦相近,是请求帮助的意思。‘分’就是将自己之所有,分给他人,‘与’就是给与。凡有向我行乞之人,应多多少少随自身方便,随喜帮助、分送、给与行乞者,使其愿心得以满足,以解其困。   [空遣还]:   凡向我行乞,无论其乞食、乞财、乞法、乞力,其必有不能自解之困难,若自身却不多少随宜丐、分、与,而竟视而不顾,听而不闻,甚至以恶言、恶行相加,以手势、言词或其他表情予以遣还,使乞者求乞的心愿落空。   【旨意】   受戒之优婆塞、优婆夷,应以慈悲为第一,乞者多为贫、病、苦、无助之人,本宜自动予以拔苦与乐,方为正信佛子所应为。若乞而不与,空遣还去,是有违慈悲之心。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者,其所受罪恶如第一轻戒者然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字决--慈法法师

《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字决--慈法法师

  明伟提出来把这个三卷的《佛说般舟三昧经》这一段三字诀(讲一讲),三字诀可能是我们的俗称,大家对这段文字一般在过去行般舟之前呢,都要背一背,以达到对行法有一个认知吧。   因为任何一个法则要有一个...

楞严经卷5浅释--宣化上人

楞严经卷5浅释--宣化上人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五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第四卷--提婆设摩阿罗汉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第四卷--提婆设摩阿罗汉

  第四卷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因缘蕴第三之一   嗢拖南颂   过去等因与善等随增几缘几因等   十十五心非因等结缚随眠等相应   有六识身,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如是六识身,或过...

增慧陀罗尼经--施护

增慧陀罗尼经--施护

增慧陀罗尼经 宋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施护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大慧菩萨住须弥山顶。尔时诸天子等来诣菩萨。恭敬围绕而为听法。时有菩萨名童子相。合掌恭敬白大慧菩萨。唯愿慈悲为我等...

十地经论  一一至一二-- 菩提流支(译)

十地经论 一一至一二-- 菩提流支(译)

《十地经论》第十一卷 善慧地第九 菩提流支(译) 论曰。第九地中有四分差别。一法师方便成就。二智成就。三入行成就。四说成就。第八地中但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此第九地中辩才力故。教化众生成就一切相。能教化...

百喻经   卷二--求那毗地

百喻经 卷二--求那毗地

《百喻经》 人效王眼瞤喻 昔有一人。欲得王意。问余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语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当效之。此人即便后至王所。见王眼瞤便效王瞤。王问之言。汝为病耶。为着风耶。何以眼瞤。其人答王。我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