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乞不与戒第四--道源

见乞不与戒第四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句-口+亡,音丐)分与,空遣还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注释】   [乞者]:   ‘乞者’有三解:一是乞食,即贫穷或伤、残、病、苦之人,无以自活而乞取食物、财物以活命,此类之人俗称为‘乞丐’。二是乞法,根钝、愚痴、作恶忏悔之人,乞求佛法,请求开示法义或乞与经书、佛像以为读诵、供养。三是乞力,因感自力不足,请求随喜鼎助,帮以一臂之力,以解其困。   凡有乞于我者,若是善事,都应以慈悲心助之、与之。但若是恶事相乞,则不得助、与,并应予以劝止。   [不能多少随宜(句-口+亡)分与]:   (句-口+亡)与‘丐’,音相同,义亦相近,是请求帮助的意思。‘分’就是将自己之所有,分给他人,‘与’就是给与。凡有向我行乞之人,应多多少少随自身方便,随喜帮助、分送、给与行乞者,使其愿心得以满足,以解其困。   [空遣还]:   凡向我行乞,无论其乞食、乞财、乞法、乞力,其必有不能自解之困难,若自身却不多少随宜丐、分、与,而竟视而不顾,听而不闻,甚至以恶言、恶行相加,以手势、言词或其他表情予以遣还,使乞者求乞的心愿落空。   【旨意】   受戒之优婆塞、优婆夷,应以慈悲为第一,乞者多为贫、病、苦、无助之人,本宜自动予以拔苦与乐,方为正信佛子所应为。若乞而不与,空遣还去,是有违慈悲之心。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者,其所受罪恶如第一轻戒者然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天息灾

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天息灾

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五卷 宋西天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天息灾奉诏译 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第一 相应行曼拏罗仪则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忉...

景德传灯录 卷二十八--释道原

景德传灯录 卷二十八--释道原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八卷   诸方广语。   南阳慧忠国师语。   洛京荷泽神会大师语。   江西大寂道一禅师语。   澧州药山惟俨和尚语。   越州大殊慧海和尚语。   汾州大达无业国师语。   池州...

大乘五蕴论--世亲菩萨

大乘五蕴论--世亲菩萨

大乘五蕴论 世亲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如薄伽梵略说五蕴。一者色蕴。二者受蕴。三者想蕴。四者行蕴。五者识蕴。   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云何地界。谓...

入阿毗达磨论--玄奘

入阿毗达磨论--玄奘

入阿毗达磨论二卷 塞建陀罗阿罗汉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入阿毗达磨论卷上   敬礼一切智  佛日无垢轮   言光破人天  恶趣本心闇   诸以对法理  拔除法相愚   我顶礼如斯  一切智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三卷--鸠摩罗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三卷--鸠摩罗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二十三卷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三次品第七十五(丹本次第行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法相者。尚不得顺忍何况得道。世尊。若无法相者当得顺忍不。若干慧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未知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未知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慧立本译彦悰笺十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 唐沙门释彦悰述   恭惟。释迦氏之临忍土也。始演八正。启三宝以黜群邪之典。由是佛教行焉。方等一乘圆宗十地。谓之大法。言真筌也。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