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译文--未知

   八大人觉经译文   做为佛门弟子,应当精勤奋进,不分白天黑夜,怀着一颗至诚之心,诵念使人摆脱愚痴、走上觉悟之路的八种大智慧。   第一种智慧:觉悟到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长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也是危在旦夕,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从真理的角度看,也不过是苦的根源,全为虚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遮盖人们智慧的阴霾,是没有一个真正恒常不变的「我」的存在;世间事物的生灭和变异并没有主宰,而是人们由于愚痴所引起的妄见。人们遭受污染的心是所有罪恶的根源,而以「四大」和合的人身,则是所有罪恶的承担者。只有做这样的观想,才能逐渐摆脱业报轮回,远离生死,永住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第二种智慧:要知晓欲望越大,苦恼也就越多。人的生死轮回、疲劳不堪,都是由贪欲而起;人如果能做到将欲望降到最低限度,与世无争,就能做到轻松自在,身心健康。   第三种智慧:要懂得心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只会一心追求得到的更多,导致罪恶不断地积累增长;菩萨绝对不是这样;他们经常感到知足,安于物质生活的贫穷,只是一心追求智能的增长。   第四种智慧:要警惕懈怠放逸,会使人坠落地狱。应当时时刻刻勇猛精进,毫不松懈地破除各种烦恼恶贼,降伏烦恼、五蕴、死、他化自在天子等四种魔的缠扰,拯救自己免受五蕴系缚之苦。   第五种智慧:要明白愚昧无知导致此生死轮回。菩萨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多学知识,使自己的智能不断增长,并成就无碍的辩才,用来教化世间所有的众生,使他们都能享受到佛法至高无上的快乐。   第六种智慧:要知道物质生活贫苦的人常自艾自怨,因此便会无端地和罪恶结缘;菩萨布施的时候,于有积怨和情同义笃的人是平等对待的,他们不会理会布施对象是和他有过怨隙的人,也不会对恶人产生反感。   第七种智慧:要当心过多地贪求感官的刺激的祸害。即使是在家俗人,也不要沾染世俗享乐的坏毛病。要常念并敬佩那些身披袈裟、手持瓦钵和法器志愿出家的人,他们纯洁无瑕地遵守戒律和佛法,道德高尚,境界深远,对世间一切均持有慈悲心。   第八种智慧:必须明白生死轮回就像猛火烧身,永无止境地遭受无边苦海。所以应该发大乘心,普济一切众生出离苦海,甘愿替众生受无止境的苦,使得众生享受真正究竟的无边快乐。   以上所说的八件事,是佛、菩萨已经明白的了,他们以勇猛精进、义无返顾之心修行佛法,怀着一颗大慈大悲的心而增长智慧,借助佛的无上功德和无边法力,到达那至高无上涅槃境界;随后又回到这生死轮回、苦海无边的人世间,来教化、度脱众生同到光明彼岸。以上所说的八种智慧,可以开导所有种族、阶层的人们乃至含有灵性的生物,使得一切有情之物,知道生死轮回的痛苦,抛弃刺激人们感官的各种欲望,走上修行佛法、摆脱轮回的光明坦途。   做为佛门弟子,如果时时刻刻诵记这八种智慧并认真奉行,就会在实践中渐渐灭除无边罪业,进入觉悟的境界,迅速证得正果,永远断除生死轮回,常住那清净快乐的涅槃彼岸。   原典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①,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②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③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念三衣④瓶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⑤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注释   ①四魔:指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及他化自在天魔。   ②「怨」 ,《大正藏》本原作「冤」。   ③五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   ④三衣:乃比丘随身之物。在比丘六物中特别重要者有安陀会、□多罗僧、僧伽梨等三种僧衣。   ⑤梵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
点我:

相关文章

圆觉经译文--未知

圆觉经译文--未知

   圆觉经译文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

佛说阿弥陀经功课版及白话注译--佚名

佛说阿弥陀经功课版及白话注译--佚名

佛说阿弥陀经功课版及白话注译 【香赞】 炉香乍(zha)爇(ruo)。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 【莲池赞】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一--澄观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一--澄观

华严经行愿品疏      唐 澄观述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一(并序)      (总有十门。此卷有四。一第一教起因缘门。二第二教门权实门。...

解深密经译文--未知

解深密经译文--未知

我所听到的教化是这样的:当时,佛陀(那已与真理绝对契合的觉者)住在净化了的佛国世界里,佛的智慧和功业散发出巨大的光明,光明所及之处,到处珍宝罗列,璀璨夺目,交相辉映。那光明无边无际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译文--未知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译文--未知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译文 原文: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原文   【梁】 扶南三藏僧伽婆罗 译   法戒提供现代汉语转译   注:此经出自乾隆大藏经·大乘般若部·...

佛遗教经译文--未知

佛遗教经译文--未知

佛遗教经译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中华习教沙门超然白话 沙门来华白话证义   释迦牟尼佛,从最初转法轮,度化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直到最后一次说法,度化须跋陀罗,证得阿罗汉果。所应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