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译文--未知

   八大人觉经译文   做为佛门弟子,应当精勤奋进,不分白天黑夜,怀着一颗至诚之心,诵念使人摆脱愚痴、走上觉悟之路的八种大智慧。   第一种智慧:觉悟到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长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也是危在旦夕,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从真理的角度看,也不过是苦的根源,全为虚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遮盖人们智慧的阴霾,是没有一个真正恒常不变的「我」的存在;世间事物的生灭和变异并没有主宰,而是人们由于愚痴所引起的妄见。人们遭受污染的心是所有罪恶的根源,而以「四大」和合的人身,则是所有罪恶的承担者。只有做这样的观想,才能逐渐摆脱业报轮回,远离生死,永住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第二种智慧:要知晓欲望越大,苦恼也就越多。人的生死轮回、疲劳不堪,都是由贪欲而起;人如果能做到将欲望降到最低限度,与世无争,就能做到轻松自在,身心健康。   第三种智慧:要懂得心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只会一心追求得到的更多,导致罪恶不断地积累增长;菩萨绝对不是这样;他们经常感到知足,安于物质生活的贫穷,只是一心追求智能的增长。   第四种智慧:要警惕懈怠放逸,会使人坠落地狱。应当时时刻刻勇猛精进,毫不松懈地破除各种烦恼恶贼,降伏烦恼、五蕴、死、他化自在天子等四种魔的缠扰,拯救自己免受五蕴系缚之苦。   第五种智慧:要明白愚昧无知导致此生死轮回。菩萨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多学知识,使自己的智能不断增长,并成就无碍的辩才,用来教化世间所有的众生,使他们都能享受到佛法至高无上的快乐。   第六种智慧:要知道物质生活贫苦的人常自艾自怨,因此便会无端地和罪恶结缘;菩萨布施的时候,于有积怨和情同义笃的人是平等对待的,他们不会理会布施对象是和他有过怨隙的人,也不会对恶人产生反感。   第七种智慧:要当心过多地贪求感官的刺激的祸害。即使是在家俗人,也不要沾染世俗享乐的坏毛病。要常念并敬佩那些身披袈裟、手持瓦钵和法器志愿出家的人,他们纯洁无瑕地遵守戒律和佛法,道德高尚,境界深远,对世间一切均持有慈悲心。   第八种智慧:必须明白生死轮回就像猛火烧身,永无止境地遭受无边苦海。所以应该发大乘心,普济一切众生出离苦海,甘愿替众生受无止境的苦,使得众生享受真正究竟的无边快乐。   以上所说的八件事,是佛、菩萨已经明白的了,他们以勇猛精进、义无返顾之心修行佛法,怀着一颗大慈大悲的心而增长智慧,借助佛的无上功德和无边法力,到达那至高无上涅槃境界;随后又回到这生死轮回、苦海无边的人世间,来教化、度脱众生同到光明彼岸。以上所说的八种智慧,可以开导所有种族、阶层的人们乃至含有灵性的生物,使得一切有情之物,知道生死轮回的痛苦,抛弃刺激人们感官的各种欲望,走上修行佛法、摆脱轮回的光明坦途。   做为佛门弟子,如果时时刻刻诵记这八种智慧并认真奉行,就会在实践中渐渐灭除无边罪业,进入觉悟的境界,迅速证得正果,永远断除生死轮回,常住那清净快乐的涅槃彼岸。   原典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①,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②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③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念三衣④瓶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⑤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注释   ①四魔:指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及他化自在天魔。   ②「怨」 ,《大正藏》本原作「冤」。   ③五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   ④三衣:乃比丘随身之物。在比丘六物中特别重要者有安陀会、□多罗僧、僧伽梨等三种僧衣。   ⑤梵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
点我:

相关文章

因为被定了吃肉的罪,堕落在饿狗地狱

因为被定了吃肉的罪,堕落在饿狗地狱

  【冥祥记】  刘宋沙门竺慧是新野地区的人,住在江陵四层寺。永初二年死亡,弟子为他设七天斋供。圆满的那天晚上,有一位僧人道贤,看见竺慧在房前,衣服和平时一样,对道贤说:“你还不能够断掉肉食吗?我...

劝人归依三宝,得何种福报?

劝人归依三宝,得何种福报?

  时,阿那邠祁长者白世尊言:“若使有人出物雇人使事佛者,其福云何?”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长者,乃致斯问,天、人得安,乃能问如来斯义。善思念之,吾当为汝说。”时长者从佛受教。  当时,须达...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三说法缘经--求那跋陀罗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三说法缘经--求那跋陀罗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欲乐味甚少。忧苦患甚多。是以智者。应修方便。速离众欲。勤行净行。我昔曾闻。千福王子。名优陀延。绍父王位。住拘舍弥城。其城殊妙。宽博严净。...

超日明三昧经--聂承远

超日明三昧经--聂承远

超日明三昧经 西晋清信士聂承远译 超日明三昧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万八千。菩萨八万。一切大圣神通已达。悉得总持揽十力慧。住无所住超三脱门。善权方便莫不从化。三...

佛说沙弥十戒仪则经--宋·施护

佛说沙弥十戒仪则经--宋·施护

佛说沙弥十戒仪则经 西天译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   顶礼一切智  妙法及圣众   略说沙弥行  令发出家心   于彼释迦教  坚持于禁戒   持戒如护身  防守勿令犯   夜卧从...

华严经   卷四至五--实叉难陀

华严经 卷四至五--实叉难陀

《华严经》(80卷)第04品 世界成就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以佛神力,遍观察一切世界海、一切众生海、一切诸佛海、一切法界海、一切众生业海、一切众生根欲海、一切诸佛法轮海、一切三世海、一切如来愿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