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行迹|济癫僧传(4)



▲第一回  静中动罗汉投胎

▲第二回  来处去高僧辞世

第三回  茅屋两言明佛性




四、灵光一点透禅机


那弟兄两个回家,赞善问道:“汝二人归来何晚?”

修元道:“因为先生留饭,又路过祇园寺进去一游,倒耽搁了多时。”

赞善道:“入寺不过游玩,有何事耽搁?”

修元遂将官人有愿要剃度一僧,及众行童争功续句之事,细细说了一遍:“那长老道是孩儿续语惊奇,苦要孩儿出家,被孩儿唐突了两句。彼尚未死心,只怕明日还要来缠绕父母。”



赞善听了沉吟半晌。修元不知其意,便道:“他明日来时,大人不必恳辞,孩儿自有答应。”

赞善道:“那道清长老,乃当今尊宿,汝亦不可轻视了他,出言唐突。”

修元道:“孩儿怎好唐突他?只恐他道力不深,自取唐突耳!”父子二人商量停当。到了次日,才吃了早膳,即有门公来报道:“祇园寺道清长老在外求见老爷。”



赞善知道他的来意,忙出堂相见毕。坐定了,赞善便问道:“老师法驾早临,不知有何事故?”

长老道:“贫僧无故也不敢轻造,只为佛门中有一段大事因缘忽然到了,特来报知,要大人成就!”

赞善道:“是何因缘?敢求见教!”

长老道:“昨有一位贵客,发愿剃度一僧,以代焚修,一时不得其人,因做了一首词儿,叫众行童续题二语,总括其意,以观智慧。不道众行童,并无一人能解其意。适值令公子入寺闲游,看见了,信笔偶题二语,恰合机锋。贫僧问知是令公子,方想起昔日性空禅师云衢嘱咐大人之言,实是菩提有种,特来通知大人,此乃佛门中因缘大事,万万不可错过!须及早将令公子披剃为僧,方可完一桩公案。”



赞善道:“性空禅师昔日所嘱之言,焉敢有负?即今日上人成全盛意,感佩不已!但恨下官独此一子,若令其出家,则宗祧谁继,所以难以奉命。”

长老道:“语云‘一子出家,九族升天’,九族既得升天,又何必留皮遗骨在于尘世?”

赞善尚未回答,修元忽从屏后走将出来,向道清长老施礼道:“感蒙老师指示前因,恐其堕落,苦劝学生出家,诚乃佛菩萨度世心肠。但学生窃自揣度,尚有三事未曾停当,有负老师一番来意!”



长老道:“公子差矣!出家最忌牵缠,进道必须猛勇。不知公子尚有哪三件未曾停当?”

修元道:“窃思古今无钝顽之高僧,学生年未及冠,读书未多,焉敢妄参上乘之精微?此其一也。天下岂有不孝之佛菩萨,学生父母在堂,上无兄以侍餐,下无弟以代养,焉敢削发披缁,去父母而逃禅,此其二也。其三尤为要紧,夫灯灯相续,必有真传,学生见眼前丛林虽则众多,然上无摩顶之高僧,次少传心之尊宿,其下即导引指迷之善知识,尚不可得见,学生安敢失身于盲瞎乎!”



长老听了哈哈大笑,道:“若说别事,贫僧或者不知,若说此三事,则公子俱已停当矣,又何须过虑。公子虑年幼无知,无论前因宿慧,应是不凡,即昨日所续二语,已露一斑,岂是顽钝之辈。若说出家失孝,古人出身事君,且忠孝不能两全,何况出家成佛作祖后,父母生死俱享人天之大乐,岂在晨昏定省之小孝。到于从师,能得如五祖六祖之传固好,倘六祖之后无传,不几慧灯灭绝乎!贫僧为衲已久,事佛多年,禅机颇谙一二,岂不能为汝之师,而虑无传耶?”

修元微微笑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老师既谙禅机,学生倒有一言动问老师,此身住世几何年矣?”



此时长老见修元出言轻薄,微有怒色,答道:“老僧住在世上,已六十二年矣。”

修元道:“身既住在此世六十二年,而身内这一点灵光却在何处?”

长老突然被问,不曾打点,一时间答应不出来,默然半晌无语。

修元道:“只此一语,尚未酌情,焉能为我师乎!”将衣袖一拂,竟走了进去。长老不胜惭愧,急得置身无地。

赞善再三周旋,只得上前陪罪道:“小儿年幼狂妄唐突,望老师恕罪。”



长老因乏趣,无颜久坐,相辞还寺。回去之后,一病三日不能起床。

众弟子俱各惶惶无计,早有观音寺内的道净长老,闻知前来探问。道清着行童邀入相见。道净长老问道:“闻知师兄清体欠安,不知是寒是热,因何而起,故特来拜候!”

道清长老愁着眉头道:“不是受寒,也非伤热......并不是无因而起。”

道净道:“究竟为着何事而起,何不与我说个明白,好请医生来下药。”

只见道清长老对道净长老说出几句话来,有分教:

高才出世,惊倒了高僧古佛;
机缘触动,方识得宿定灵根。

毕竟道清长老害的,端的是何症候?且听下回分解。【待续)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
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处|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

☀观照

观照|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

观照|礼佛一拜 罪灭河沙
观照|发起一个正愿
观照|重法:主敬存诚,如面佛天

☀开示
开示|虚云老和尚: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
开示|印光大师:家庭教育乃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开示|太虚大师:欲令吾人安信志之心,定慧性之命,必求佛教之无上真正之道
开示|圆瑛法师:提倡素食聚餐会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物语|先放腊梅凝瑞雪 次教春色到瑶池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不定心所
常识|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喝粥
常识|五位百法:色法
常识|五位百法:心不相应行法②

☀素食
素食|无事
素食|过年怎么招待亲朋好友,这几道灵隐美食安排上
素食|动静寒温 自愧自悔
素食|放下

☀分享
分享|筝音起落间 处处皆禅意
分享|辩才无碍  内心无诤
分享|舌灿莲花 妙语连珠
分享|志工服务“不打烊”,无私奉献迎新春

☀赏析
赏析|明代禅画:戴进《伏虎罗汉图》
赏析|青州佛教造像精品:东魏石雕释迦三尊像
赏析|敦煌写经精品:释慧湛《佛说生经》手稿
赏析|五世纪北魏石雕定光佛立像碑

☀阅读
阅读|杀生人世大恶
阅读|紫柏禅师:于境缘不可意处,最为大幸
阅读|富贵留恋人
阅读|他非不足辨 己过当自修

☀故事
故事|化悲伤为精勤
故事|厨房得遇文殊菩萨现身的灵隐祖师
故事|凡眼不识菩萨
故事|金色比丘尼

☀视频
视频|初看历日新年近 喜见山林骤雪飞
视频|杭州灵隐寺天王殿弥勒菩萨像
视频|月德呈瑞 玉兔迎春
视频|生日祝福 福寿延绵

编辑|慧容

责编|海涛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声皈依尊者(303)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声皈依尊者(303)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识自生尊者(341)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识自生尊者(341)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释教三字经|传僧璨 为三祖 信心铭 超今古

释教三字经|传僧璨 为三祖 信心铭 超今古

三祖僧璨禅师,姓氏及籍贯不详。据史料记载,他最初以白衣的身份拜谒了来舒州司空山避难的二祖慧可祖师,并得到祖师的点拨、印可和传法,成为禅宗的三祖。初祖达磨传法给二祖之后,自于少林托化西归,二祖慧可于是一...

学处|“信佛只要心诚,并不一定要皈依”,这种想法对吗?

学处|“信佛只要心诚,并不一定要皈依”,这种想法对吗?

前文回顾:学处|三皈依在上一篇介绍三皈依的文章中,大家对于皈依的内容和意义都已有所了解,但还有不少人对于皈依三宝存在一些疑问和误解,今天就让我们选取其中比较典型的几个加以回答:01信佛只要心诚,何必一...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无忧眼尊者(380)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无忧眼尊者(380)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禅诗欣赏——满目春山春水绿 更求何地可忘机

禅诗欣赏——满目春山春水绿 更求何地可忘机

子规【宋】白云守端禅师声声解道不如归,往往人心会者稀。满目春山春水绿,更求何地可忘机。当子规鸟啼叫之时,人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说这鸟儿声声呼唤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其实,很少有人听得懂它的真正意思。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