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太虚大师:欲令吾人安信志之心,定慧性之命,必求佛教之无上真正之道

茫茫宇宙,譬如一大逆旅,吾人与万物并生此逆旅之中,要皆过客而已。逆旅未至销毁,即过客不绝来往。然逆旅依然存在,悠悠千古,一代一代之过客竟不知其何所归往?只少数所谓帝王、将相、圣贤、豪杰、名士、美人者,稍稍留其痕迹,供吾人之浏览凭吊。嗟夫!古人之迹在此,古人之真何往耶?


虽然,吾人自幼而壮,自壮而老,剽劫于无常急驶之流,犹落花之堕湍水,不容停驻,数十年之光阴,一瞥即逝,又将有后来之过客,以已往之客哀吾人矣。嗟夫!吾人自哀不暇,尚奚暇为古人哀乎!吾人在世,度一日即趋近死限一日,如牵赴屠场之豕,步步行近死地;生而不得不死,死又不得不生,随业流转,生死无已。夫生死之变亦大矣!吾浪死虚生,虚生浪死,竟不能稍稍自觉,稍稍自由,可不哀乎!


不宁惟是,即在有生之域,数十年间,其本心谁不欲勉为善行以邀天福,亲悟真理以成圣智,达美满优胜之地位,获常住周遍之安乐者,故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顾牵摄于事势,颠倒于感倩,驰逐于名利,奔走于衣食,又鲜不丧失其本心,始诚实而卒流虚伪,始高尚而终就苟且,忘己而役乎物,昧因而骛乎果,甚乃习非胜是,积妄成性,亦何尝稍稍能自由能自觉乎?

嗟夫!吾人于此逆旅之宇宙,既如盲人摸象,曾不能一睹其真相;即反之小己之志行,亦不能自主自遂,冥冥焉莫自知其所来,伥伥焉莫自知其所往,既无异乎禽兽之盲动,又宁免草木以同腐乎?嗟夫!人为万物之灵长,人为有理性之动物,人为有目的之动物,其真意义果安在乎?若竟不求吾人之真意义,而安于禽兽之盲动,草木之同腐,则谓之心死之人。“哀莫大于心死”,身虽未死,亦仅行尸走肉,而所谓人者,则早已失却矣。


夫佛教者,即救度吾人之本心而活之者也。令人人发自心之智慧,悟自心之常乐,故吾人之自心,即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之阿弥陀佛也。令人人充自心之慈悲,致自心之宁静,故吾人之自心,即能仁寂默之释迦牟尼佛也。


盖吾人固非不能遍知遍觉自由自主者,只以未得无上真正之道,安定其心志,立定其性命,故常为物欲所诱而生诸苦恼,常为环境所惑而生诸妄想;苦恼障碍,妄想流转,是以不能证如来智慧德相。夫吾人虽欲专一学,欲精一义,亦必心安志定,而后能有所成就。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此宗教与吾人之关系,所以甚深甚重,更无第二事能与相等也。


然欲令吾人安信志之心,定慧性之命,必求佛教之无上真正之道,非其余人天之邪宗,小教所致也。而宗教者,即皈依之义;皈依者,即皈向其心依止无上真正之道,心与道一之谓。无上真正之道,即是佛教,佛教即是佛、法、僧三宝。佛是能觉悟开示无上真正之道之人,佛法是佛觉悟开示之无上真正之道,佛法僧是信解行证无上真正之道之人。


三宝之德,不可言量!吾人在茫茫苦海中,三宝为舟航;漫漫黑夜中,三宝为明灯;悠悠险道中,三宝为导师;冥冥旷野中,三宝为真宅;举要言之,三宝是吾人第一可依恃者,第一可崇拜者,亦是第一能觉悟吾人者,能救护吾人者!


故吾人凡有心知灵觉者,皆有佛性,皆是佛子,皆应了解无上真正之佛道,信仰无上真正之佛教,皈依三宝以为安身立命之地。从之于哲理上转迷成悟,于伦理上转恶成善,于身心上转苦成乐,于世界上转凡成圣也。令更从宗教上、哲学上、科学上、伦理上、政治上、教育上等种种方面,与佛教皆比较而分别观察,令知究竟唯一佛教,为无上真正之道,故吾人皆应信解受持也!


——摘录自《我之佛教观》

(民国六年十月在台湾佛教讲演会讲)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
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处|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

☀观照

观照|持戒会妨碍我们的自由吗

观照|人生靠什么

观照|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

观照|礼佛一拜,罪灭河沙

☀开示
开示|太虚大师:离开一切众生,不能有菩萨,也别无佛觉可成
开示|谛闲法师:对此净土法门,切勿轻易略过
开示|虚云老和尚: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
开示|印光大师:家庭教育乃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随烦恼③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不定心所
常识|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喝粥
常识|五位百法:色法

☀素食
素食|养智慧
素食|冬补抗寒
素食|不须多味
素食|灵隐寺腊八粥秘方,在家熬粥吃吃吧

☀分享
分享|我是自己的第一位游客
分享|筝音起落间 处处皆禅意
分享|辩才无碍  内心无诤
分享|舌灿莲花 妙语连珠

☀赏析
赏析|敦煌莫高窟第98窟五代壁画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
赏析|唐代石雕供养菩萨像
赏析|明代禅画:戴进《伏虎罗汉图》
赏析|青州佛教造像精品:东魏石雕释迦三尊像

☀阅读
阅读|虚心下贤,不存我慢
阅读|念佛不碍参禅
阅读|净土不成,良以其精诚之未至耳
阅读|杀生人世大恶

☀故事
故事|贫妇施豆
故事|生公说法 顽石点头
故事|大龟的因缘
故事|化悲伤为精勤

☀视频
视频|朔风凛凛扫寒林 叶落归根露赤心
视频|大家心心念念的“月德呈瑞”年历是怎样印出来的
视频|岂如凌霜叶 岁暮蔼颜色
视频|元正启祚 万物咸新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别境心所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别境心所

前文回顾:常识|五位百法:心法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遍行心所欲、胜解、念、定、慧五个心所,缘各别的境相而得生起,故名别境。这五个心所,不像遍行五法周遍行于一切境起,只能对于各别的所乐(欲),决定(胜...

百喻经故事——二鸽(95)

百喻经故事——二鸽(95)

二鸽——《百喻经》经文昔有雄雌二鸽,共同一巢。秋果熟时,取果满巢。于其后时,果干减少,唯半巢在,雄嗔雌言:“取果勤苦。汝独食之,唯有半在。”雌鸽答言:“我不独食,果自减少。”雄鸽不信,嗔恚而言:“非汝...

常识|五位百法:心不相应行法③

常识|五位百法:心不相应行法③

前文回顾:常识|五位百法:心不相应行法①常识|五位百法:心不相应行法②无想异熟:即无想天,在色界第四禅的第三广果天中别有高楼处,是修习无想定者所得的果报。外道因为欣求无想果报而修习无想定,命终的时候,...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和伦调尊者(383)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和伦调尊者(383)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新春福慧|过年怎么招待亲朋好友,这几道灵隐美食安排上

新春福慧|过年怎么招待亲朋好友,这几道灵隐美食安排上

这几日春运、过年、买票、订年夜饭的消息,成了身边人讨论的又一重要话题。大家都说今年是一个团圆年,对于过年的期待也比以往更加热烈,眼看着新春佳节就要来临,不知道大家的身心是不是都已经做好了准备。俗话说“...

禅诗欣赏——达摩西来一字无 全凭心地用功夫

禅诗欣赏——达摩西来一字无 全凭心地用功夫

达摩西来一字无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若要纸上谈人我,笔影蘸干洞庭湖。达摩祖师当初从西天印度到中国来,是带着心灵的禅道来的,没有语言文字,全凭内心契入。如若拘泥于文字语言上的辩解,就走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