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代的刻经事业——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三)



清代的刻经事业,在顺治、康熙(1644—1722)年间,民间各地所刻的僧传、语录等都集中于嘉兴楞严寺,当时发行的有《续藏经》九十函,二百三十七部,《又续藏经》四十三函,一百八十九部(见1920年北京刻《嘉兴藏》目录),都是清初所刻而附于明版《嘉兴藏》的典籍。此外,如福州鼓山清初所刻的有《华严经》、《华严疏论纂要》、《憨山梦游集》等(《福州鼓山庋藏经目录》)。


清代官版藏经之刊行,始于世宗时代。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特开藏经馆,延请博通教义的僧人于北京贤良寺校阅编稿。正式开刊始于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至乾隆三年(1738)十二月完成,前后历时四年,称为《龙藏》。内容系据明刻《北藏》本而增入经论义疏及禅宗语录等,凡七百二十四函,一千六百七十部,七千二百四十卷;嗣于乾隆中,撤去其中五种七十三卷。总理藏经事务者为和硕庄亲王允禄,参加监造、校阅人员共七十余人(《大清三藏圣教目录》)。版本形式为梵夹本,国内名山大刹多请置,并建藏经楼贮藏。全部经版,现保存于北京柏林寺。



康熙二十二年(1683)命刊藏文藏经甘珠尔(乾隆初略有修补)。雍正二年(1724)又刊丹珠尔,即今之北京版《西藏大藏经》。乾隆中又刊《蒙文大藏经》。后又续成《满文藏经》。全藏共一百零八函,六百九十九部,二千四百六十六卷。经版于1900年毁于入侵中国的八国联军之手。

清代从道光以后,国势衰落,佛教也不振。佛徒多致力于经典的校刻与流通,有助于佛教的传播。

先是郑学川(1826—1880)于同治五年(1866)在扬州成立江北刻经处,他自己即在这一年出家,法号妙空。以后他又创立苏州、常熟、杭州、如皋四个刻经处,前后十五年间,所刊佛经近三千卷。


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初时对郑学川在扬州的刻经事业,极力护持,并募财相助。后在南京自创金陵刻经处,从事校刊佛典。光绪四年(1878)他随曾纪泽到过英法,于伦敦认识日僧南条文雄(1849—1927),知道中国唐宋间散佚的佛典章疏,尚多保存于日本。归国以后,即托南条在日本搜购古逸经论撰述二百余种。前后刻成经典三千余卷,并图像多种。

到了清末宣统元年(1909),金山宗仰(1865—1921)得罗迦陵之助,与黎端甫、汪德渊等在上海依日本弘教书院《缩刷大藏经》加以校印,全藏共四十函,一千九百十六部,八千四百十六卷,由频伽精舍刊行,号《频伽大藏经》。

中国佛教史略 · 往期回顾

后汉
佛教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后汉最著名的两位译经家:安世高与支娄迦谶

后汉其他译家与初期译经特点

汉地最初的佛教信仰

三国
佛教


除了英雄辈出,三国也是佛教戒律初传中土的时期

三国时期吴地的佛经翻译家与汉人西行求法的先驱

西晋
佛教


西晋时期的佛经翻译

西晋一代佛教的义学与传播
东晋
佛教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北方的传播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南方的传播


东晋高僧西行求法与朝廷信仰佛教

东晋时期南北两地的佛典翻译


东晋时期的佛教义学


东晋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

南朝
佛教


南北朝时南朝佛教的兴盛

南朝历代相承的佛典翻译事业


形成于南朝的佛教义学宗派雏形


摄论师与十诵律师


南朝的《涅槃经》“研究热”


南朝时期佛教与儒、道二教的论辩


南朝的佛教文学与艺术成就

北朝

佛教


汉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场“法难”


孝文帝后盛极一时的北魏佛教

北魏分裂后的佛教及北周武帝灭佛


北朝历代佛典翻译


由南朝传入北地的毗昙宗、成实宗和摄论宗


北朝的涅槃师、地论师和四论师


北朝的四分律师、净土师和楞伽师


北朝佛教之专重禅观


石窟造像在北朝的兴盛


宏伟庄严的北魏寺塔建筑

隋代
佛教


隋文帝、隋炀帝对佛教的提倡与限制


隋代佛典翻译和经录编撰


隋代佛教义学的发展及宗派的建立


隋代的佛弟子们如何修行


隋代佛教的艺术成就与国际传播

唐代

佛教


唐代三百年间佛教的兴衰

佛典翻译的兴盛与经录编撰的成熟


八宗并弘之天台宗与三论宗


八宗并弘之慈恩宗


八宗并弘之律宗与贤首宗


八宗并弘之密宗与净土宗


八宗并弘之禅宗


唐代佛教在民间的传播

唐代佛教和儒、道二家的争论与交流


唐代佛教的文学艺术与国际传播

五代
佛教


五代时期南北佛教的兴衰


禅宗与天台宗在五代时的传承


五代时北方佛教的义学与律学


五代佛教典籍的弘传与佛教艺术的发展
宋代
佛教

两宋佛教兴衰


宋代的佛典翻译与经录编撰


宋代三百余年间官私刻印的五部藏经


临济、云门、曹洞三宗在宋代的传承


南山律宗与贤首宗在宋代的发展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争


净土法门在宋代的盛行与禅教思想对儒家的影响


宋代佛教的国际传播和佛教文学艺术的发展

辽代

佛教


辽代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辽代的寺院经济和佛教信仰


华严和密教在辽代的弘传


辽代净土、律宗及音释相关著述


辽代大藏经的刻印


保存至今的辽代佛教建筑

金代
佛教


金初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金代的试僧制度与佛教管理


金代寺院的经济来源和慈善事业


禅宗在金代的弘传


金代的华严、密教、净土各宗


金代大藏经的刻印


金代佛教艺术之建筑、雕塑和壁画

元代

佛教


元廷对佛教僧众的礼敬


元代的佛教管理机构


元代寺院经济的畸形发展


元代的民间私刻藏经


元朝喇嘛教的著名人物


北方的曹洞和临济宗师


南方的禅门宗匠


元代天台、贤首二宗的代表人物


慈恩、戒律诸宗在元代的余绪

元代的佛像塑造及雕刻艺术

十一

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

明代

佛教


明太祖对佛教的整顿


明初的僧籍和寺田制度


明代诸帝对藏传佛教的优遇


明代著名禅师(上)


明代著名禅师(下)


明代教下诸宗的发展


明代律学的复兴和净土信仰的流行


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


明代佛教著述


明代的藏经刻印事业

十一

明代佛教的海外交流

清代
佛教


清廷对佛教的管理


清初诸帝对佛教的推崇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新闻|第三十一期云林国学班课程成功举办

新闻|第三十一期云林国学班课程成功举办

3月31日-4月2日,因为疫情的原因暂停三年的云林国学班课程迎来了第三十一期的课程。作为疫情后的第一次线下课程,报名通告一经发布,便受到众多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关注,五天内便收到省内外300多封报名邮件。...

赏析|清丁观鹏绘宝相观音像

赏析|清丁观鹏绘宝相观音像

清丁观鹏绘宝相观音像规格:纵148cm 横80.8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宝相二字有四种解释,第一种指佛的形象,第二种指帝王的形象,第三种是蔷薇花的一种,第四种是苹花的别称。在指佛像时有文献记载,南朝...

赏析|清早期绢地全堂佛会图

赏析|清早期绢地全堂佛会图

清早期 绢地全堂佛会图尺寸:214×110cm这幅罕见超大尺寸水陆画,以惊人的画工描绘了几百个人物形象,表现了会堂佛会儒释道三教相融的各种场景。水陆画是佛教寺院举行“水陆法会”时供奉的宗教人物画。水陆...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苏频陀尊者(367)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苏频陀尊者(367)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历史|南方的禅门宗匠——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七)

历史|南方的禅门宗匠——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七)

当时南方,自南宋以余杭径山、临安灵隐等为禅宗五山十刹后,禅门宗匠辈出,其代表人物有:云峰妙高(1219—1293)于至元十七年(1280)住径山,时教家大毁禅宗,妙高与一、二同志入京力争。和教僧仙林论...

​新闻|壬寅岁末 杭州灵隐寺举行辞旧迎新围炉普茶会

​新闻|壬寅岁末 杭州灵隐寺举行辞旧迎新围炉普茶会

1月19日晚,杭州灵隐寺举行辞旧迎新围炉普茶会,寺院常住法师和檀越贤达欢聚一堂,互致新春问候,祈愿大众以三宝为皈依,以智慧为明灯,以行愿为本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佛教力量。▲光泉大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