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上)

恭迎|冬月十七 阿弥陀佛圣诞


《阿弥陀经》里讲到极乐世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娑婆众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则没有这些众苦,只有种种快乐。


宋代慈云尊者依据《阿弥陀经》,举出十条极乐世界的乐与娑婆世界的苦,对照宣说,令初学净土法门的人,知苦识乐,生起信心,而能离苦得乐。现在,就让我们分别来看看娑婆与极乐世界的苦乐对比吧。


第一、此土有不常值佛之苦,彼土有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


我们娑婆世界第一种苦,就是不容易见到佛,释迦佛八十岁就入涅槃了,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弥勒佛才会下生。要等那么久,娑婆世界才有佛出世,可是弥勒佛只开三个法会,即龙华三会后,又入涅槃了。所以娑婆世界要想见到佛,实在很困难的,这就是不常值佛之苦。


极乐世界就没有不见佛之苦了,而且有常见佛之乐。我们众生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华开见佛,莲花一开就见到阿弥陀佛,所以有常常亲近佛的快乐。

第二、此土有不闻说法之苦,彼土但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


娑婆世界不见佛,不闻法,是个最大的苦恼。我们见不到佛,若能遇见善知识,讲经说法给我们听那也很好。可是到了末法时代,想要亲近一位善知识听经闻法,是不容易的。不闻佛法,就不明佛理,又怎么能修行用功呢?所以娑婆世界有不闻佛法的苦恼。


极乐世界不但有佛菩萨说法,连水流的声音,鸟叫的声音,也都在畅宣妙法。树林里的七宝树被风吹动响起的,还是说法的声音。水、鸟、树林皆宣妙法,所以极乐世界没有不闻法之苦,只有常闻法之乐。


第三、此土有恶友牵缠之苦,彼土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


恶友就是使你不能听经,不能闻法,也使你不能修行用功的朋友,处处阻扰你精进的人。反过来说善友就是善知识,也包括同参道友。若能亲近到一个善友,他也就是你的善知识了,比如交到一个喜欢研究佛理的善友,就会受到他的熏习,也去研究佛理,这样就帮助你用功修行。


但在娑婆世界却恶友多、善友少。若生到极乐世界去,则是只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周围全是善友,全是善知识,自然会受到熏习,获得进步。

第四、此土有群魔恼乱之苦,彼土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


娑婆世界魔事重重,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等。刚发了道心用功,魔事就来了,结果把仅有的一点道心给魔退了。娑婆世界有群魔恼乱之苦。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诸佛常常护念着你,使你远离一切魔事,所以生到极乐世界去,便有永无魔事的快乐。


第五、此土有轮回不息之苦,彼土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


在娑婆世界最大的苦恼是六道轮回。若堕到三恶道,自是苦不堪言。就算不会堕入三恶道,能够升到人、天道中,也是不好修行的。比如今生修行了几十年,在三宝门中培了福,升到天上,但又被天福迷倒了,再也不修行,这样还是会堕入三恶道。假如没有升天,转为大富大贵的人,此亦为一种障碍,因为富贵修道难。如此一下升天,一下转人,一下堕入三恶道,实为娑婆世界六道轮回不息的苦恼。


如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则横截生死,把无量劫的生死给截断了。比如在竹竿里面的虫,要是这只虫想超出竹竿之外,若往上爬,就须把竹竿里的节,一节一节完全咬穿了,才能爬出竹竿外,这实在是很困难的。但是,只要横着把竹竿咬破一个洞,马上就能够出来了。若是生到极乐世界去,即能横超三界,截断生死,有永脱轮回之乐。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学佛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吗
学处|水陆法会都有哪些内容
学处|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观照
观照|用功修行时总是起妄念怎么办
观照|持戒会妨碍我们的自由吗
观照|人生靠什么
观照|借彼威德 生我福德——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中)

☀开示
开示|虚云老和尚: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
开示|来果禅师:未悟以前犹自可,已悟以后事更多
开示|印光大师: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
开示|太虚大师:离开一切众生,不能有菩萨,也别无佛觉可成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③
常识|水陆法会的历史演变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③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随烦恼①

☀素食
素食|离嗔
素食|补嘴空
素食|吃热汤
素食|养智慧

☀分享
分享|我是自己的第一位游客
分享|筝音起落间 处处皆禅意
分享|辩才无碍  内心无诤
分享|舌灿莲花 妙语连珠

☀赏析
赏析|南宋禅画《药山李翱问答图》欣赏
赏析|义县奉国寺壁画
赏析|北齐铜鎏金弥勒倚坐佛像
赏析|弘一法师手书《佛说阿弥陀经》

☀阅读
阅读|杯水不能熄车薪之火,萤光不能破幽谷之昏
阅读|玉琳国师: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
阅读|虚心下贤,不存我慢
阅读|念佛不碍参禅

☀故事
故事|无言的感化
故事|慧眼观六道
故事|割舍情爱
故事|贫妇施豆

☀视频
视频|秋夜步月
视频|遥想吾师行道处 天香桂子落纷纷
视频|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视频|斜阳竹树影萧萧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故事|佛陀为何吃了三个月马麦?

故事|佛陀为何吃了三个月马麦?

在毗兰若村中,有位婆罗门,听说供养佛陀可得大福报,遂于夏安居时启请佛陀带领五百比丘入村居住,于三个月中接受他的四事供养。然而,在佛陀一行人到达之后,婆罗门却又反悔食言,不仅拒绝供养大众师,甚且避不见面...

禅诗欣赏——万事随缘了

禅诗欣赏——万事随缘了

诗偈其一【五代】契此和尚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白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

云林物语|先放腊梅凝瑞雪 次教春色到瑶池​

云林物语|先放腊梅凝瑞雪 次教春色到瑶池​

琳庭节物乐无涯,又是余寒易岁华昨夜雪晴天气好,后园初进腊梅花篱菊初残后,疏香忽傲霜一枝冲腊绽,紫瑰列金房不随梅竞白,迎腊吐芳菲于道色唯正,先春气不违暗香闻静夜,幽室发清机意趣忘言说,寒窗对月晖天然厌学...

百喻经故事——猕猴把豆(88)

百喻经故事——猕猴把豆(88)

猕猴把豆——《百喻经》经文昔有一猕猴,持一把豆,误落一豆在地,便舍手中豆,欲觅其一。未得一豆,先所舍者,鸡鸭食尽。释义从前,有一只猕猴,手里抓了一把豆子,偶不小心,失落一颗。它立即把手里的豆子全丢了,...

禅诗欣赏——野草山花几度新

禅诗欣赏——野草山花几度新

上堂说偈【宋】云盖智本禅师一年春尽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一年春尽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宇宙万有的变换兴衰,自然万物的更替流转,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如法身的自然流露,...

禅诗欣赏——逢人不说人间事 便是人间无事人

禅诗欣赏——逢人不说人间事 便是人间无事人

赠质上人【唐】杜荀鹤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上人,本指佛教中讲的上德之人,后来成了对僧人的尊称。这首诗写的质上人倒真有点不同寻常。他有时打坐,静如枯木;有时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