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色欲障道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欲:又作乐欲,意谓希求、欲望。


欲有五欲、六欲、三欲等多种:(一)五欲,爱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者,称为五欲;被爱着之五境,亦称为五欲、五欲德或五妙欲。对财、色、饮食、名、睡眠之欲,亦称作五欲。(二)六欲,对色、形貌、威仪姿态、言语音声、细滑、人相之欲,即为六欲。(三)三欲,于六欲中对形貌、姿态、细触之欲,称为三欲。


此外,以贪欲深而难越、易落,比喻为堑,称为欲堑;或以贪欲之烦恼能令人沉没如河,称为欲河;比喻诸欲恼人如针刺身,称为欲刺;此等皆为强调欲之害人。又以欲之污身、扰人,而比喻为欲尘、欲魔、欲缚等。


以下所讲的都是事相修行,按照前面所讲的道理脚踏实地修行。因为修行要断烦恼,断烦恼就要断欲去爱,如果不能断欲去爱,只是谈玄说妙,并不能从中受益。


爱欲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但是五欲比较起来,以色欲最甚。色欲甚大,多么大呢?没有比它再大的。五欲幸好只有色欲最大,假如五欲里面,还有一个像色欲这么大的,有二个欲都是其大无外的话,那么普天之下恐怕没有一个人可以修道了。


色欲,主要是说男女之色,男女之色是生死的根本,释迦牟尼佛示现八相成道,成了道以后度弟子出家,家里的人(除了净饭王,国家大事没人接手不能出家),其他家人都度出家。为什么要出家呢?因为出了家,男女不结婚,就断爱欲。爱欲是生死的根本,爱欲不断,生死不能了,三界超不出去,证阿罗汉都证不到,怎么能成佛道呢?所以要成佛,必须了生死;要了生死,必须断爱欲;要断爱欲,必须要出家。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释迦牟尼佛要我们断爱欲,不断爱欲,就好像手里拿着火把,逆着风走,一定有烧到手的祸患。同样,爱欲是害人的,一定会遭到爱欲的灾祸。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明来暗谢

念等本空①

念等本空②

假真并观

推我本空

名声丧本

财色招苦

妻子甚狱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禅诗赏析——溪桥一踏没山河

禅诗赏析——溪桥一踏没山河

赞师偈【宋】白云守端禅师百尺竿头曾进步,溪桥一踏没山河。从兹不出茶川上,吟啸无非罗里罗。守端禅师一日乘驴度桥,一踏桥板而堕,忽然大悟。从此更不游方,出语洒脱,诗中有诗,意中有意,韵味无穷。这首《赞师偈...

学处|学佛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吗?

学处|学佛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吗?

许多人看到学佛者在接触佛法后,对世间名利情感的追逐之心不再炽盛,转而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个人修行,或是前往寺院道场护持三宝,便会想当然地将学佛视作一种消极逃避,并由此指责学佛之人未能尽到对国家、社会、家庭...

故事|帝须罗汉

故事|帝须罗汉

一天清晨,帝须来到一个地名叫阿练若的地方游猎,看见一名叫无德的比丘端坐在林中。这时,有只大象用鼻子从树上折下一段树枝,来到比丘身边,轻轻挪动树枝送上凉风。帝须看了十分羡慕,自言自语道:“我何时也能像这...

观照|发起一个正愿

观照|发起一个正愿

接触佛法之后,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词就是“发心”,发心即是发愿心,这个愿心简单来说就是学佛的目标与理想,是行者修行方向的引导。虽然每个人的根性不同,愿力也是有大有小,但是只要发起正愿,就能引发我们朝着目...

禅诗欣赏——涧户寂无人 纷纷来且落

禅诗欣赏——涧户寂无人 纷纷来且落

辛夷坞【唐】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来且落。在寂寞无人的深涧中,辛夷花默默开放。无生之喜,无灭之哀,纯然自足,不待人识。完全是诗人见性自足,任运自然地心境写照。释尊菩提树下证得无上...

禅诗欣赏——应迹但随缘起尽 千江一月去来空

禅诗欣赏——应迹但随缘起尽 千江一月去来空

为阐教禅师入塔【清】梦东彻悟禅师无方大道契环中,悲愿高深海岳同。应迹但随缘起尽,千江一月去来空。“无方大道契环中”,方者,方所、方法、行迹,佛道摄化众生于无形,绝行迹、泯方所之区别。盖如来所立教法,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