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修证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
南岳怀让禅师是禅宗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六祖大师的法脉能传承下来,就是靠南岳怀让禅师和青原行思禅师这两支衍伸出来,其中禅门五宗之中的临济、沩仰均为怀让禅师一脉。因此他的修学经历和开示语录对于我们学习佛法,尤其是了解直指人心的禅宗旨趣,意义重大。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中记载了南岳怀让禅师拜见六祖大师时的一番对话,“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就出自这里: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甚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
“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所指的便是“说似一物即不中”的本心。自性清净心从来就不受染污,即便是成佛了也不会丝毫增加,虽仍为凡夫也不会稍有减少,根本没有东西可以染污它,所以说“污染即不得”。那是否因为污染不得,当下的我们就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更不用再精勤修证了呢?事实又并非如此,所以说“修证即不无”。
从理性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堪作佛,这是平等平等的;但从事相来说,诸佛如来五住究竟、二死永亡,福德、智慧无量,与一般凡夫我法二执坚固,无时无刻不在造作恶业,流转生死相比,却又天地悬隔。表面看来,这两方面似乎有些冲突,但了解佛法的人就会明白,二者并不矛盾:正因为本具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众生同样可以通过修行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度众生,世间种种的烦恼、苦难才有彻底解决的可能。
因此,“修证即不无”首先纠正了众生本具佛性便不用修证的错误知见。但这并不意味着修行者就可以将修证执以为实,认为“污染即不得”的自性清净心是有修有证的,这又是另一种的错误知见。
自性清净心也好,诸法实相也好,本身有真谛自性本空的一面,也有俗谛因缘和合的一面,从真谛边是“污染即不得”,从俗谛边说是“修证即不无”,但清净实相并不落在有修有证里。修证过程中若有所求,执着实有众生可度、实有法门可学、实有烦恼可断、实有佛道可成,进而执着在生佛、圣凡、苦乐等相上,便落在二边的分别对立中,这也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如果认为有修,一定要除掉烦恼才证得什么,乃至于觉得我清净了、我开悟了、我证果了,这样的想法和烦恼一样,仍旧属于染污。连圣谛第一义尚且“说似一物即不中”,连佛性、实相、清净心这些名相尚且都属应被遣除的执着,何况其他呢?因此“修证即不无”的下句也要强调“污染即不得”。既然“污染不得”,还有什么好去另外希求的呢?所以在修行时既无能观之智,亦无所观之境,境智双泯,能所俱亡,如此随顺法性的无功用道,修便是无修。虽是无修,可又不是那种“躺平”式的断灭的无修,而是终日修证,却不落在修证相中,修而无修,无修而修,这才是不可思议的真修。
怀让禅师的弟子马祖道一禅师有段开示,堪称怀让禅师这两句话的绝佳注解: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
作为初学,我们对于怀让禅师这两句话所蕴含的深义不可不察,但要立刻做到殊非易事,尤其是任运修行的无功用道,这也不是身为凡夫的我们用自己的心意识所能体会的。但了解了这番道理,不妨在日常保持平常心和精进修行的同时,留心检点自己是否着了修行之相,是否有了认为自己用功久、念佛多、功德大这些念头,为早日明心见性、断惑证真打下坚实的基础。
往期回顾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