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沩仰宗 示圆相 暗机投 义海畅





沩仰宗以沩山灵祐(771~853)与仰山慧寂(803~887)二师为宗祖,取沩、仰二字而为宗名。


灵祐禅师,百丈怀海禅师之法嗣,俗姓赵,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年十五即辞亲,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出家,二十三岁受具足戒。后从钱塘义宾学习戒律。


后来,灵祐禅师参礼马祖法嗣怀海禅师,准备跟随他专习学习南宗禅法。百丈禅师一见灵祐禅师,便知道他将来是个大善知识,于是收他为入室弟子,并居参学之首。


一天,灵祐禅师侍立次,百丈禅师问:“谁?”

灵祐禅师道:“某甲。”

百丈禅师问:“汝拨炉中有火否?”

灵祐禅师即拨火炉,回答道:“无火。”

百丈禅师不信,于是亲自起来,拿火箸深拨火炉,发现了一些零星小火。他钳起来,举给灵祐禅师看,说道:“汝道无这个!”

灵祐禅师言下发悟,当即礼谢百丈禅师,并陈述自己刚才所悟的道理。

百丈禅师道:“此乃暂时歧路耳。经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已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原)自备足。汝今既尔,善自护持。”


第二天,灵祐禅师随同百丈禅师入山劳动。百丈禅师问:“将得火来么?”

百祐禅师道:“将得来。”

百丈禅师问:“在甚处?”

灵祐禅师于是拈起一枝柴,吹了两吹,便递给百丈禅师。

百丈禅师道:“如虫御木。”


灵祐禅师悟道不久,恰逢司马头陀从湖南来。司马头陀告诉百丈禅师道:“顷在湖南寻得一山,名大沩,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之处。”

百丈禅师道:“老僧住得否?”

司马头陀道:“非和尚所居。”

百丈禅师问:“何也?”

司马头陀道:“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设居,徒不盈千。”

百丈禅师道:“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

司马头陀道:“待历观之。”

当时,华林觉禅师为百丈手下的第一首座,其德望很高。百丈禅师于是让侍者把他请来。

百丈禅师于是让侍者把他请来。

百丈禅师头问司马头陀:“此人如何?”

司马头陀便请华林觉禅师先謦欬(咳嗽)一声,然后走几步,说道:“不可。”

于是百丈禅师又令侍者请灵祐禅师来,当时灵祐禅师为典座,负责寺院伙食。

司马头陀一见就说:“此正是沩山主人也。”

当天晚上,百丈禅师遂召灵祐禅师入丈室,嘱咐道:“吾化缘在此。沩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吾宗,广度后学。”

后来华林觉禅师听说了这件事,心中颇为不平。于是,他找到百丈禅师,问道:“某甲忝居上首,曲座何得住持?

百丈禅师道:“若能对众下得一语出格,当与住持。”

说完,便指着净瓶问道:“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甚么?”

华林觉禅师道:“不可唤作木?也。”

百丈禅师于是问灵祐禅师,灵祐禅师一脚将净瓶踢倒,径直走了出去。

百丈禅师笑道:“第一座输却山子也。”

于是,灵祐禅师便前往大沩山开辟道场。



袁州仰山慧寂通智禅师,俗姓叶,唐元和二年(807)生于韶州浈昌区怀化镇。九岁时,慧寂禅师背着父母投广州和安寺,从不语通禅师出家。十四岁的时候,父母派人把他抓回家,强迫给他娶亲。慧寂禅师坚决不从,并砍断自己的两个手指头,跪在父母面前,发誓欲求正法,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父母见他意志如此坚决,只好同意。于是慧寂禅师又重新回到不语通禅师座下,并得以正式落发,时年十七岁。


慧寂禅师悟道心切,在还没有受具足戒的时候,即以沙弥的身份,开始游方参学。初礼吉州耽源山应真禅师,已悟玄旨,后又参沩山灵祐禅师,遂升堂奥。


一日,耽源和尚告诉慧寂禅师:“国师(南阳慧忠)当时传得六代祖师圆相,共九十七个,授与老僧。乃曰:‘吾灭后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弥到来,大兴此教,次第传受,无令断绝。’我今付汝,汝当奉持。”说完,便将记有九十七个圆相的本子交给慧寂禅师。慧寂禅师接过后,看了一遍,便将本子烧掉了。


后来有一天,耽源和尚问慧寂禅师:“前来诸相,甚宜秘惜。”

慧寂禅师道:“当时看了便烧却也。”

耽源和尚惊诧道:“吾此法门无人能会,唯先师及诸祖师、诸大圣人方可委悉(洞悉、看破、领会),子何得焚之?”

慧寂禅师道:“慧寂一览,已知其意。但用得,不可执本也。”

耽源和尚道:“然虽如此,于子即得,后人信之不及。”

慧寂禅师道:“和尚若要重录不难,即重集一本呈上,更无遗失。”

耽源和尚道:“然。”

第二天,耽源和尚上堂,慧寂禅师走出大众,作此○相,接着以双手托给耽源和尚上看,然后退步叉手(合掌)而立。

耽源和尚以两手相交,作拳示之。

慧寂禅师便进前三步,作女人拜。

耽源和尚见此,遂点头称可。慧寂禅师于是礼拜而退。


一日,慧寂禅师正在洗衲衣,耽源和尚走上跟前,问道:“正恁么时作么生?”

慧寂禅师道:“正恁么时向甚么处见?”

耽源和尚知道慧寂禅师已经悟旨,不再勘验,便走开了。


慧寂禅师悟道后不久,即离开耽源,往参沩山灵祐和尚,时年二十岁

沩山和尚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

慧寂禅师道:“有主。”

沩山和尚又问:“主在甚么处?”

慧寂禅师于是便从西边过到东边站立。

沩山和尚一见,便知道他不同凡响,便不理睬。

慧寂禅师便问:“如何是真佛住处?”

沩山和尚道:“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慧寂禅师一听,言下大悟。


从此以后,他便留在沩山和尚座下,执侍前后,盘桓十五年之久。期间,于大和三年(829)受具足戒。会昌元年(841),师三十五岁,至江西袁州仰山开法化众,住山二十年,道誉天下。其接机利物,被后人视为宗门标准。


慧寂禅师作沙弥时,在耽源禅师座下参学。耽源禅师以所承受前人的九十七种圆相,授与慧寂禅师。后来住仰山开堂说法时,宾主酬对,有时于空中画一圆相,再在圆相中画一牛字,或在圆相中画一佛字或人字。这就是所谓示圆相。


人有灵机,而为物欲所蔽。慧寂禅师以圆相作枢纽,假如触到学者的灵机,则万劫生死有如黑漆桶底,可以顿时脱落。因为不是明明白自以言语来开导,而以圆相示人,所以说是暗。假如这一着正合对方的根机,这就是投。佛法的奥义好比巨海,即使千言万语,终不能探测它的深广。但是禅宗的祖师们如仰山慧寂禅师,以圆相示人,使学者们于顷刻之间,可以畅达佛法的奥秘。

释教三字经 · 前文回顾

无始终 无内外 强立名 为法界

法界性 即法身 因不觉 号无明

空色现 情器分 三世间 从此生

迷则凡 悟则圣 真如体 须亲证

证者谁 释迦尊 大悲愿 示诞生

处王宫 求出离 夜逾城 人不知

入雪山 修苦行 六年来 习寂定

从定起 出山来 坐树下 心镜开

启大教 说华严 尘刹海 现宝莲

愍凡愚 不能听 隐尊特 显劣应

说阿含 第二时 四谛法 接小机

证四果 出生灭 演方等 破法执

第四时 谈般若 二乘转 教菩萨

开显圆 法华会 学无学 得授记

涅槃经 最后说 显真常 扶戒律

五时教 如是说 亦融通 亦分别

化道圆 归真际 双树间 吉祥逝

荼毗后 分舍利 阿育王 变古制 

碎宝末 造浮图 役鬼神 遍阎浮

优填王 始造像 令后人 修供养

大迦叶 命阿难 结集经 石窟间

修多罗 是经藏 毗奈耶 是律藏 

阿毗昙 是论藏 正法隆 外道丧

藏分三 部十二 遇有缘 作佛事

汉明帝 梦金人 求圣教 遣蔡愔

腾兰来 经像至 初译经 四十二

善男女 皆生信 求出家 期现证

建十寺 安僧尼 三宝备 始于兹

溯源流 知宗派 宗有十 分大小

成实宗 六代盛 高僧传 可为证

俱舍宗 陈至唐 五代后 渐微茫

此二宗 是小乘 律小大 七大乘

传心印 为禅宗 佛拈花 迦叶通

授阿难 为二祖 次第承 皆可数

第十二 号马鸣 造起信 大乘兴

十四祖 名龙树 入龙宫 华严遇 

传世间 法雨澍 造诸论 施甘露

廿八祖 达摩尊 来东土 示性真

离文字 要亲证 有慧可 得心印

传僧璨 为三祖 信心铭 超今古

第四祖 名道信 知无缚 解脱竟

五祖忍 居黄梅 东山上 道场恢

第六祖 名慧能 传衣钵 道大行

六祖下 二禅师 南岳让 青原思

南岳下 一马驹 踏杀人 遍寰区

青原下 一石头 石头路 滑似油

分五家 派各别 临济宗 行棒喝

玄要分 宾主别 人与境 夺不夺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禅诗欣赏——安心是药更无方

禅诗欣赏——安心是药更无方

病中游祖塔院【宋】苏轼紫李黄瓜林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村路上紫李黄瓜一阵阵芳香,乌纱帽白夏布道袍十分清凉...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声响应尊者(332)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声响应尊者(332)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舍爱得道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舍爱得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爱欲:爱者贪爱、亲爱。欲者贪欲、乐欲。爱欲蔽心之明,其深如...

新闻|杭州灵隐寺今晨谨依佛制 解夏自恣

新闻|杭州灵隐寺今晨谨依佛制 解夏自恣

2022年8月13日,杭州灵隐寺比丘僧众谨依佛制,举行解夏自恣。至此,灵隐寺壬寅夏安居圆满。僧伦座次,如法如律,上敬下和,彰显了“僧海澄清”之释子风范。清晨,灵隐寺方丈光泉大和尚率众作对首羯磨法,与众...

恭迎|七月十五 盂兰盆节(佛欢喜日)

恭迎|七月十五 盂兰盆节(佛欢喜日)

目连启教 世尊宣扬钵和罗饭利存亡 脱苦往西方妙乐无疆 孝行永流芳“盂兰”二字是梵语,译曰倒悬,也就是被倒挂着的意思,用以形容三恶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的苦厄之状。“盆”是盛载食物的容器,泛指一切盘...

百喻经故事——为熊所啮(81)

百喻经故事——为熊所啮(81)

为熊所啮——《百喻经》经文昔有父子与伴共行。其子入林,为熊所啮,爪坏身体,因急出林,还至伴边。父见其子身体伤坏,怪问之言:“汝今何故被此疮害?”子报父言:“有一种物,身毛耽毵,来毁害我。”父执弓箭,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