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故事——为二妇故丧其两目(71)

为二妇故丧其两目

——《百喻经》



经文

昔有一人,聘娶二妇。若近其一,为一所嗔,不能裁断,便在二妇中间正身仰卧。值天大雨,屋舍淋漏,水土俱下,堕其眼中、以先有要,不敢起避,遂令二目俱失其明。



释义

从前有一个人,娶了两个妻子。但是,他时常感到左右为难,如果他亲近这个妻子,另一个妻子就醋性大发,因此,他就决定自己正身仰卧在两个妻子的中间,决不左右转侧。


一天晚上,天下大雨,房屋破漏,水和泥土纷纷掉下来,恰好都掉在他的眼睛里。他仍然坚持不偏头去躲避,结果为了做到不左偏右袒,他的两只眼睛因此都失明了。



寓意

世间凡夫亲近邪友,习行非法,造作结业,堕三恶道,长处生死,丧智慧眼。


只有修学佛法,培育殊胜福慧,才会使矛盾迎刃而解,而不悟正道,必然陷入困境,身受其害。



往期回顾:百喻经故事 

愚人食盐(1)

愚人集牛乳(2)

以梨打头破(3)

妇诈称死(4)

渴见水(5)

子死欲停置家中(6)

认人为兄(7)

山羌偷官库(8)

叹父德行(9)

三重楼(10)

婆罗门杀子(11)

煮黑石蜜浆(12)

说人喜嗔(13)

杀商主祀天(14)

医与王女药(15)

灌甘蔗(16)

债半钱(17)

就楼磨刀(18)

乘船失盂(19)

人说王纵暴(20)

妇女欲更求子(21)

入海取沉水(22)

贼偷锦绣(23)

种熬胡麻子(24)

水火(25)

人效王眼瞤(26)

治鞭疮(27)

为妇贸鼻(28)

贫人烧粗褐衣(29)

牧羊人(30)

雇借瓦师(31)

估客偷金(32)

斫树取果(33)

送美水(34)

宝箧镜(35)

破五通仙眼(36)

杀群牛(37)

饮木筒水(38)

见他人涂舍(39)

治秃(40)

毗舍阇鬼(41)

估客驼死(42)

磨大石(43)

欲食半饼(44)

奴守门(45)

偷犛牛(46)

贫人作鸳鸯鸣(47)

野干为折树枝所打(48)

小儿争分别毛(49)

医治背偻(50)

五人买婢共使作(51)

伎儿作乐(52)

师患脚付二弟子(53)

蛇头尾共争在前(54)

愿为王剃须(55)

索无物(56)

踏长者口(57)

二子分财(58)

观作瓶(59)

见水底金影(60)

梵天弟子造物因(61)

病人食雉肉(62)

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63)

人谓故屋中有恶鬼(64)

五百欢喜丸(65)

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66)

夫妇食饼共为要(67)

共相怨害(68)

效其祖先急速食(69)

尝菴婆罗果(70)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禅诗欣赏——水月心方寂 云霞思独玄

禅诗欣赏——水月心方寂 云霞思独玄

酬晖上人秋夜独坐山亭有赠【唐】陈子昂钟梵经行罢,香床坐入禅。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宁知人世里,疲病苦攀缘。首联叙述了晖上人午后诵经,黄昏经行,晚上禅坐的日常安排,巧妙地写出了...

新闻|“古城新韵 烟雨严州”——云林书画联谊会走访严州画院、千鹤小学

新闻|“古城新韵 烟雨严州”——云林书画联谊会走访严州画院、千鹤小学

黛青瓦片与淅沥烟雨,描绘出江南缱绻的画卷,严州画院正坐落于建德梅城镇的严州古城之中。3月24日,云林书画联谊会30余位街道书画爱好者在云林书院的组织下前往建德,与严州画院开展了一场名为“古城新韵”的联...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①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①

前文回顾:常识|五位百法:心法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遍行心所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别境心所善是顺益、顺理义,即顺益此世他世的有漏无漏行法,性离垢秽,清净无染,故名为善。善有四类:(1)自性善,即信...

观照|闻声救苦 赴感随缘

观照|闻声救苦 赴感随缘

恭迎|二月十九 观世音菩萨圣诞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着甚深的因缘,因此几乎大家都知道有一位大菩萨名观世音,并且常常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说起来,观世音是别号,特别指这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菩萨是通...

开示|印光大师:不可藐视净土以禅破净

开示|印光大师:不可藐视净土以禅破净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前文回顾: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虽然中国的古体诗词在唐宋时代达到“顶峰”之后便开始了平缓的发展,但到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