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访寺院:什么样的问题,佛陀也不回答

听经闻法,思维道理,进而修行用功,最终证得无上佛道,原本是每一个佛弟子孜孜以求的。佛陀为了度化众生,广开八万四千法门,以回答众生的种种困惑疑问。但是,即便是佛陀,对于有一些问题也是不予回答的,纠缠于这些问题也不能帮助我们得到真正解脱。


佛陀在解答弟子们的种种疑问时,按照问题的性质将回答方式分为四种。


  • 一、一向记,即对于所问,直接以肯定方式回答。


    比如问世尊是否为如来、应供、正等觉,所说法要是否为善说,一切有情是否皆当死等,对于这一类问题则会直接作出肯定回答。


  • 二、分别记,即对于所问一一分析解剖后,始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比如,如果有人问是否一切死者皆当生,或问何者为法等,则属分别记。因为有烦恼者得生,其余则否;因为法有过去、现在、未来、善、不善、无记等多种,必须先加以分别才能作出回答。


  • 三、反诘记,即不直接作答,先反问对方,于反问中令其悟解,或以反问显明问意后,再给予回答。


    比如问人为胜或劣,或请说法等,属于反诘记。对于前一问题,则反问居于何处之人,因为对天而言人为劣者,对恶趣而言则为胜者;对于后者,则反问所问之法系诸法中何种法,再来回答。


  • 四、舍置记,即对于所问,若属于不应答、不值得答者,则舍置不答,或告知对方此为不应答者。


    比如问蕴与有情为一、为异,或世界有边、无边等。因为有情非实法,故无一、异性;对于后者,舍弃此类问题则能引利义、能引善法,因此不予回答。

这里的第四类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不予回答的问题,概括起来总共有十四种,也称作“十四无记”,又作“十四不可记”、“十四难”,分别如下:


1、世间常?2、世间无常?3、世间亦常亦无常?4、世间非常非无常,5、世间有边?6、世间无边?7、世间亦有边亦无边?8、世间非有边非无边?9、如来死后有?10、如来死后无?11、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12、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13、命身一?14、命身异?


《大智度论》卷二也载有十四难不答:“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亦非有边亦非无边?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


以上皆是由“断常、一异”等妄见生起的邪执,前十二句是针对“有无”等而发,后二则是针对“一异”而发。


对于此类问题,佛陀一概置而不答,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此等之事,皆为虚妄无实之事。二、诸法既非“有常”,亦非“断灭”。三、此十四无记乃斗诤法、无益戏论,对修行无有用处,故不予置答。


佛陀说法讲苦、集、灭、道四圣谛,而不说这些无记的问题,因为通过学习四圣谛,能够让我们与正法相应,通往觉悟之道,而研究这些无记的问题,则是修行的歧路,徒劳浪费生命而已。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尘空法师遗著《无我》
藏识|龙宫海藏散天香 灵隐盛夏晒经忙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巡觅
巡觅|在灵隐,邂逅的不仅仅是一场太阳雨
巡觅|访灵隐记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学处
学处|生宏律范 死归安养——灵芝元照律师是如何由轻谤净土转为专志西方的
学处|佛陀教我们如何爱国
学处|什么是菩萨
学处|佛有三身,说法的是哪一身

☀观照
观照|修证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
观照|念念迁谢 新新不住 如火成灰 渐渐销殒
观照|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龙钟
观照|刹那刹那 念念之间 不得停住

☀开示
开示|太虚大师:人生进善之阶段
开示|弘一法师: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
开示|虚云老和尚:怎能因为忙了就不讲威仪呢
开示|印光大师:菩萨之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应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法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遍行心所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来历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本迹

☀素食
素食|修慈
素食|秋三月 静心
素食|黄花遍处
素食|凉风袅袅,寒露凄凄

☀分享
分享|慈孝心 清凉行
分享|月光遍照 慈心流辉
分享|普护物命生慈心
分享|国庆欢喜报四恩

☀赏析
赏析|东魏石雕佛坐像
赏析|清丁观鹏绘宝相观音像
赏析|观音经变图卷
赏析|历经波折传入中国的千手观音

☀阅读
阅读|心有则业有,阎老子铁棒未放汝在
阅读|弘一大师传略
阅读|我虽学佛未忘世——八指头陀的爱国诗篇
阅读|大慧宗杲禅师《礼观音文》

☀故事
故事|海中受苦的鲸鱼
故事|戒贪得自在
故事|拦住沙门的水鬼
故事|修行的事以后再说吧

☀视频
视频|有人来问居山意
视频|空山新雨后
视频|天香桂子落纷纷
视频|慧灯耀不二 禅窟得妙传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念等本空①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念等本空①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这四句是佛所说的甚深之法,比较难懂。就经文来说,念...

释教三字经|北齐朝 有慧文 读中论 得其精

释教三字经|北齐朝 有慧文 读中论 得其精

天台宗之所以叫天台,是因为天台创宗的宗祖智者大师,在天台山著书,以藏、通、别、圆之四教分判如来东流一代时教,所以叫天台教。后章安灌顶尊者、荆溪湛然尊者等许多大师接踵而起,宏扬智者大师的学说,因而成了一...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识自生尊者(341)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识自生尊者(341)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新春福慧|上供三宝 下济众生

新春福慧|上供三宝 下济众生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都会互相来往拜年,拜年是世俗的礼节,见了面就要恭喜发财,取个吉祥。作为佛弟子,尤其是在家居士,在拜年的时候,也要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的吉祥话,这是随顺世俗的礼节。既然拜年是世俗社...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顿悟尊者(321)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顿悟尊者(321)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历史|明代教下诸宗的发展——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六)

历史|明代教下诸宗的发展——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六)

华严宗在正德至嘉靖之间(1506—1565)稍弘于北方。无极(明信)由鲁庵(普泰)传授贤首教旨历二十余年,门下出雪浪洪恩(1545—1608),尽传其学,著名于江南。雪浪弟子知名的有巢松慧浸和一雨通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