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别境心所

前文回顾:

常识|五位百法:心法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遍行心所


欲、胜解、念、定、慧五个心所,缘各别的境相而得生起,故名别境。


这五个心所,不像遍行五法周遍行于一切境起,只能对于各别的所乐(欲),决定(胜解),曾习(念),所观(定慧)的四种境界而起作用,所以独得别境的名称。


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所乐境即所观境。对于一切事,凡是欲观察的,有希望故,即有欲生,这是性的作用。若不欲观,随因境势力任运起缘,即全无有欲。因位中的七、八二识全及六识异熟心等一分,但随因境势力任运起缘,皆全无欲,其余的皆由欲生。欲通三性,若善法欲,能发正勤,由精进助成一切善事,故说勤依为业。


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即由邪教、邪理、邪证等力,或正教、正理、正证等力,或非邪正教理证的迅所缘力,对于所取的境相,审决印可摄持此事这样的或不是这样的,比如说此木是木而非石等。这就是胜解的性用,由这道理审决印可故,更有不同的差别因缘,即不能牵引转动,令心中于已印定的事更生疑惑。


故犹豫境,则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

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内心中数数回忆摄持曾经所领受过的境相,令心明记不忘失,这就是念的性用;由这念力引生正定,是念的业用。这是约善念说的,若散心的念,即不能引生定了。


定依为业,是约四法迹(无贪、无嗔、念、定)说的。戒、定、慧三种,以无贪等为依,故譬喻为迹,无贪无嗔与戒为迹、念与定为迹、定与慧为迹,这样的配释,故说念为定依。


对于未曾领受过的体境(近亲取缘境)和类境(疏远取缘如涅槃等)中,全不起念。又虽然是曾经领受过的境界,但不能明记(如七八识境),念亦不生。


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即于所观察的功德、过失、俱非境相上,由定令心专注不散,这是性的作用;依这定力,便有抉择智生,故说智依为业。这也是约四法迹定能生慧的意义而言,即约净分定说,并非一切定皆有这样的功能,定后亦有起愚痴心的人。


心专注的意义,是说随其所注心的多少境,随所欲住即便能住,深取所缘,定即得生,并不是说前后心决定唯缘一境才名为定。


若不系心专住境位,便无定起。


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


即于所观察的功德、过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到决定,这是性的作用;由此消除疑惑,所以说断疑为业。


论说由慧断疑,也是约殊胜的慧说,实际上疑心俱时亦有慧故,于非所观察的境,愚昧心中,则无慧起;但非一切愚皆无,以邪见者痴增上故,虽愚亦有慧俱。若愚而又昧的心即没有慧了。


但这五法,不是绝对不能俱起,有时不俱,有时亦俱。有时只起一个:即于所乐境,唯起希望。于决定境,唯起即解。于曾习境,唯起忙念。于所观境,唯起专注。于所观境,唯起简择。或时起两个,或时起三个,或时起四个,或时五个俱起。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尘空法师遗著《无我》
藏识|龙宫海藏散天香 灵隐盛夏晒经忙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巡觅
巡觅|在灵隐,邂逅的不仅仅是一场太阳雨
巡觅|访灵隐记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学处
学处|生宏律范 死归安养——灵芝元照律师是如何由轻谤净土转为专志西方的
学处|佛陀教我们如何爱国
学处|什么是菩萨
学处|佛有三身,说法的是哪一身

☀观照
观照|念念迁谢 新新不住 如火成灰 渐渐销殒
观照|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龙钟
观照|刹那刹那 念念之间 不得停住
观照|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开示
开示|太虚大师:人生进善之阶段
开示|弘一法师: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
开示|虚云老和尚:怎能因为忙了就不讲威仪呢
开示|印光大师:菩萨之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应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法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遍行心所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来历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本迹

☀素食
素食|秋三月 静心
素食|黄花遍处
素食|凉风袅袅,寒露凄凄
素食|离贪嫉

☀分享
分享|慈孝心 清凉行
分享|月光遍照 慈心流辉
分享|普护物命生慈心
分享|国庆欢喜报四恩

☀赏析
赏析|清丁观鹏绘宝相观音像
赏析|观音经变图卷
赏析|历经波折传入中国的千手观音
赏析|清早期绢地全堂佛会图

☀阅读
阅读|心有则业有,阎老子铁棒未放汝在
阅读|弘一大师传略
阅读|我虽学佛未忘世——八指头陀的爱国诗篇
阅读|大慧宗杲禅师《礼观音文》

☀故事
故事|海中受苦的鲸鱼
故事|戒贪得自在
故事|拦住沙门的水鬼
故事|修行的事以后再说吧

☀视频
视频|有人来问居山意
视频|空山新雨后
视频|天香桂子落纷纷
视频|慧灯耀不二 禅窟得妙传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纪念|冬月廿七 玄沙师备禅师圆寂日

纪念|冬月廿七 玄沙师备禅师圆寂日

本是钓鱼船上客,偶除须发着袈裟。祖佛位中留不得,夜来依旧宿芦华。——雪窦重显禅师福州玄沙师备宗一禅师,雪峰义存禅师之法嗣,俗姓谢,福建人。少年时,喜好钓鱼,每天泛一小舟于南台江上,跟江上的渔者相游戏。...

禅诗欣赏——冥坐寂不动 大千入毫发

禅诗欣赏——冥坐寂不动 大千入毫发

庐山东林寺夜怀【唐】李白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冥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诗人辞别繁华的城市,独自一个人上庐山,寻求清净的东林寺。...

参访寺院:怎么烧香才如法?

参访寺院:怎么烧香才如法?

佛法中,布施是行菩萨法之首。布施是直说与物赠人,如遇到贫困的人则布施给予一定的帮助。而熟悉佛法的人,常常也会听到供养的说法,实际上供养也是布施的一种,是以至诚恭敬之心,奉物与有恩、有德之人。佛弟子对三...

参访寺院: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身还是女身?

参访寺院: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身还是女身?

很多人到了寺院,一定都会寻找观音殿去拜一拜观世音菩萨。即便是没有专门设立观音殿的寺院,往往都会在大雄宝殿的背面有海岛观音圣像,供信众礼拜。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在弥陀殿(或称西方殿)里供奉的西方三圣中,...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白香象尊者(340)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白香象尊者(340)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赏析|北齐铜鎏金佛立像

赏析|北齐铜鎏金佛立像

佛立像北齐(6世纪后半期)铜鎏金 高53.7厘米美国哈佛大学美术馆藏立佛面型长方丰颐,肉髻低平,螺纹对称旋转,身姿挺立端庄,双足分开直立,手结施无畏印、与愿印。五官起伏平缓,多用线刻形式表现,弯眉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