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别境心所

前文回顾:

常识|五位百法:心法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遍行心所


欲、胜解、念、定、慧五个心所,缘各别的境相而得生起,故名别境。


这五个心所,不像遍行五法周遍行于一切境起,只能对于各别的所乐(欲),决定(胜解),曾习(念),所观(定慧)的四种境界而起作用,所以独得别境的名称。


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所乐境即所观境。对于一切事,凡是欲观察的,有希望故,即有欲生,这是性的作用。若不欲观,随因境势力任运起缘,即全无有欲。因位中的七、八二识全及六识异熟心等一分,但随因境势力任运起缘,皆全无欲,其余的皆由欲生。欲通三性,若善法欲,能发正勤,由精进助成一切善事,故说勤依为业。


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即由邪教、邪理、邪证等力,或正教、正理、正证等力,或非邪正教理证的迅所缘力,对于所取的境相,审决印可摄持此事这样的或不是这样的,比如说此木是木而非石等。这就是胜解的性用,由这道理审决印可故,更有不同的差别因缘,即不能牵引转动,令心中于已印定的事更生疑惑。


故犹豫境,则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

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内心中数数回忆摄持曾经所领受过的境相,令心明记不忘失,这就是念的性用;由这念力引生正定,是念的业用。这是约善念说的,若散心的念,即不能引生定了。


定依为业,是约四法迹(无贪、无嗔、念、定)说的。戒、定、慧三种,以无贪等为依,故譬喻为迹,无贪无嗔与戒为迹、念与定为迹、定与慧为迹,这样的配释,故说念为定依。


对于未曾领受过的体境(近亲取缘境)和类境(疏远取缘如涅槃等)中,全不起念。又虽然是曾经领受过的境界,但不能明记(如七八识境),念亦不生。


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即于所观察的功德、过失、俱非境相上,由定令心专注不散,这是性的作用;依这定力,便有抉择智生,故说智依为业。这也是约四法迹定能生慧的意义而言,即约净分定说,并非一切定皆有这样的功能,定后亦有起愚痴心的人。


心专注的意义,是说随其所注心的多少境,随所欲住即便能住,深取所缘,定即得生,并不是说前后心决定唯缘一境才名为定。


若不系心专住境位,便无定起。


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


即于所观察的功德、过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到决定,这是性的作用;由此消除疑惑,所以说断疑为业。


论说由慧断疑,也是约殊胜的慧说,实际上疑心俱时亦有慧故,于非所观察的境,愚昧心中,则无慧起;但非一切愚皆无,以邪见者痴增上故,虽愚亦有慧俱。若愚而又昧的心即没有慧了。


但这五法,不是绝对不能俱起,有时不俱,有时亦俱。有时只起一个:即于所乐境,唯起希望。于决定境,唯起即解。于曾习境,唯起忙念。于所观境,唯起专注。于所观境,唯起简择。或时起两个,或时起三个,或时起四个,或时五个俱起。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尘空法师遗著《无我》
藏识|龙宫海藏散天香 灵隐盛夏晒经忙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巡觅
巡觅|在灵隐,邂逅的不仅仅是一场太阳雨
巡觅|访灵隐记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学处
学处|生宏律范 死归安养——灵芝元照律师是如何由轻谤净土转为专志西方的
学处|佛陀教我们如何爱国
学处|什么是菩萨
学处|佛有三身,说法的是哪一身

☀观照
观照|念念迁谢 新新不住 如火成灰 渐渐销殒
观照|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龙钟
观照|刹那刹那 念念之间 不得停住
观照|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开示
开示|太虚大师:人生进善之阶段
开示|弘一法师: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
开示|虚云老和尚:怎能因为忙了就不讲威仪呢
开示|印光大师:菩萨之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应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法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遍行心所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来历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本迹

☀素食
素食|秋三月 静心
素食|黄花遍处
素食|凉风袅袅,寒露凄凄
素食|离贪嫉

☀分享
分享|慈孝心 清凉行
分享|月光遍照 慈心流辉
分享|普护物命生慈心
分享|国庆欢喜报四恩

☀赏析
赏析|清丁观鹏绘宝相观音像
赏析|观音经变图卷
赏析|历经波折传入中国的千手观音
赏析|清早期绢地全堂佛会图

☀阅读
阅读|心有则业有,阎老子铁棒未放汝在
阅读|弘一大师传略
阅读|我虽学佛未忘世——八指头陀的爱国诗篇
阅读|大慧宗杲禅师《礼观音文》

☀故事
故事|海中受苦的鲸鱼
故事|戒贪得自在
故事|拦住沙门的水鬼
故事|修行的事以后再说吧

☀视频
视频|有人来问居山意
视频|空山新雨后
视频|天香桂子落纷纷
视频|慧灯耀不二 禅窟得妙传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纪念|腊月初四 首山省念禅师圆寂日

纪念|腊月初四 首山省念禅师圆寂日

腊月初四 首山省念禅师圆寂纪念日七轴莲经,持之已久。一言放下,即知本有。不说之说,举着就见。拂袖而行,何等快便。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首山省念禅师,风穴延沼禅师之法嗣,俗姓狄,山东莱州人。省念禅师自...

禅诗欣赏——去住本寻常 春风扫残雪

禅诗欣赏——去住本寻常 春风扫残雪

临终偈【宋】王随画堂灯已灭,弹指向谁说。去住本寻常,春风扫残雪。这是北宋时宰相王随的临终偈语,他谒首山省念禅师而开悟,这首偈语则表达了他对死亡的超脱。对世人来说,生死无疑是件大事。可是“无常迅速”,生...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日照明尊者(371)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日照明尊者(371)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阿氏多尊者(339)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阿氏多尊者(339)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历史|元代的民间私刻藏经——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四)

历史|元代的民间私刻藏经——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四)

元代没有大规模举行官刻藏经的事,这是因为大都(今北京)弘法寺原来已有金代刻成的大藏经版,世祖至元中曾重加校订,成为元代的弘法寺大藏(当时有《弘法入藏录》,今已佚)。至元二十二至二十四年间,更召集汉藏大...

释教三字经|优填王 始造像 令后人 修供养

释教三字经|优填王 始造像 令后人 修供养

优填王,又称优陀延王、嗢陀演那王、邬陀衍那王,意译日子王、出爱王,为佛世时憍赏弥国之王。因王后笃信佛法,遂成为佛陀之大外护。佛教最初的造像,是佛陀在世时曾上升到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长达三月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