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德妙法尊者(329)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


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


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


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


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

第三百二十九尊至第三百四十四尊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

第叁佰贰拾玖尊

德妙法尊者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德妙法尊者铜像


诗 偈


莫叹人心多不古,畜禽无父唯知母。

诗书礼义值千金,天地万物人楷模。


偈 解


不要感叹人心奸诈,没有古人淳朴,禽兽不知父亲却也知道有母亲。效法天地,知书达理、忠孝仁义,价值千金。


此偈教导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外在侮辱、恼害,以及种种加诸身心的苦恼、苦痛,当练习忍耐,宽容以待,这样的行为其实比千金还贵重。



尊者法相


尊者法相所现为正面而坐,双耳垂肩,右手结印,右手持经卷交叉于前。


灵隐寺五百罗汉画像碑刻


五百罗汉第叁佰贰拾玖尊德妙法尊者,即三国名僧康僧会。德谓德行或功德,妙法即佛法。德妙法意谓德行增长,功德圆满。



尊者是三国时代译经僧。交趾人,其先世出自康居国,世居印度,至其父因经商始移居交趾。


尊者十余岁即丧双亲,服丧毕而出家。精通经律论三藏,后师事南阳韩林、颍川皮业、会稽陈慧等学僧,习汉译佛典。


三国吴赤乌十年(247)至建业,设像行道,终日烧香礼拜、诵经、坐禅,并至市托钵,其矫异之行深惑市人,遂诉于吴主孙权,孙权召而诘之,后应孙权之请,于三七日内感得舍利,孙权感其威神,遂皈依之,并为之建立建初寺,传道译经,其地称佛陀里,建业地方佛教因此得兴,此为佛教传入我国南方之嚆矢。梵呗亦经其传入。


晋太康元年示寂,世寿不详,号为超化禅师。主要译经有吴品经五卷、杂譬喻经二卷、六度集经九卷(今存八卷),并注解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经。



往期回顾:灵隐寺五百罗汉堂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1至100尊罗汉合集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101至200尊罗汉合集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201至300尊罗汉合集

无垢行尊者(301)

阿婆罗尊者(302)

声皈依尊者(303)

禅定果尊者(304)

不退法尊者(305)

僧伽耶尊者(306)

达摩真尊者(307)

持善法尊者(308)

受胜果尊者(309)

心胜修尊者(310)

会法藏尊者(311)

常欢喜尊者(312)

威仪多尊者(313)

头陀僧尊者(314)

议洗肠尊者(315)

德净悟尊者(316)

无垢藏尊者(317)

降伏魔尊者(318)

阿僧伽尊者(319)

金富乐尊者(320)

顿悟尊者(321)

周陀婆尊者(322)

住世间尊者(323)

灯导首尊者(324)

甘露法尊者(325)

自在王尊者(326)

须达那尊者(327)

超法雨尊者(328)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赏析|明代木雕彩绘罗汉坐像

赏析|明代木雕彩绘罗汉坐像

明代木雕彩绘罗汉坐像尺寸:71 cm罗汉是佛教造像的主要题材之一,形象仿照现实生活中的僧人特点,以印度僧人形象为多。光头,无肉髻,身披袈裟或大领僧衣。相貌不一,手法或夸张或写实,神韵生动。此尊罗汉木雕...

故事|龙施女出家修道

故事|龙施女出家修道

古时候,有一位名叫须福的长者,他有一个女儿,名字叫龙施。龙施从小聪明惹人喜爱,家教很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里,她无忧无虑地长大了。在她十四岁时,有一天早上,佛陀与弟子忽然来到她家的大门外。佛陀眉宇间放出...

历史|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八)

历史|明代居士对佛教的研究——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八)

明代在家居士对佛教的研究,也形成一种风气。宋濂、李贽、袁宏道、矍汝稷、王宇泰、焦竑、屠隆等,都于佛学有相当理解,遗有许多有关佛学的著作。宋濂为明初翰林学士,曾三阅大藏,著有《宋学士文集》。所撰高僧塔铭...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离净语尊者(345)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离净语尊者(345)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常识|五位百法:无为法

常识|五位百法:无为法

第五位无为法,为是造作的意思,一切有生灭的法,均由众缘造作而有生、有灭,故名有为。真如等六种,寂寞冲虚,湛然常住,无生灭造作,故名无为。略有四义:(一)不生不灭,即简生住异灭四相。(二)无去无来,即简...

参访寺院:为佛弟子须敬经像

参访寺院:为佛弟子须敬经像

很多佛弟子刚开始学佛时,虽然有猛利的发心,但是于日常的行仪则少有注意。学佛,原本是超凡入圣的事业,有一分恭敬,即有一分道德,想要自修有得、深入佛道,则必须要行仪审慎。凡是佛弟子,见佛像时,无论塑像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