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念等本空①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这四句是佛所说的甚深之法,比较难懂。


就经文来说,念无念念就是叫我们修行用功,不可以起分别心,心里头不可以动妄念,动一个念头就有能、有所,由两个念头再起来更多念头。能是能念之心,所是所念之法,一动念头,里面有个能念之心,心外有个所念之法,这样起了分别就不是佛法。所以一定要不起分别,能所双亡,亡就是把它空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法,都把它空掉,这个时候就与佛法相应。


吾法念无念念,佛的法不是断灭空,不是没有了的空,也不是虚空的空。佛法是真空,真空不空,还是有个心念,但是不起分别。虽有心念,但没有能念、所念,不起分别,没有能所,能所双亡。后面两个念字,就是能念、所念,没有能念、所念的分别,所以叫做“念无念念”。


我们的心念不起分别,就是真心之体现前,真心之体的灵知灵觉有妙用。真心之体,好比镜子的体,镜子有照的功能,起照的妙用,人来照人,物来照物。镜子却没有分别,它没有说我是能照的,人、物是所照的,它能所双亡,能所皆空,但是它有体有用。我们人人本具真心,本具妙用,但不是分别出来的,好比镜子有本体,能够照人照物,而不起分别一样。


同样,佛弟子发了菩提心,要行菩萨道,不要起分别,一起分别就着相,菩萨道就行不好。所以虽然行菩萨道,但没有能行、所行的分别,才是真正的行菩萨道。要是在修行菩萨道的时候,起了分别,菩萨道不能普遍实行。


因为我们度众生,要冤亲平等,不管他是我的冤家,还是我的亲人,我平等的度脱。要是一起分别,亲人跟我有缘,我才度他。冤家跟我有冤仇,我怎么肯度他呢?这样的菩提心就不普遍,菩萨道也不能普遍,被分别心障碍住了。因此,行菩萨道的时候,不要起分别,不可以有能行、所行之念,这就是“行无行行”。


再说“言无言言”,说法时只管说法,不能起分别,无能言、所言,才是平等说法,说法不能着说法的相。


如果有我能说法,法是我所说的,有能、有所,则起了分别。起了分别有什么不好呢?一、用分别心讲出来的法,与佛的深理不能相契合。二、增长我慢的烦恼,以为别人都不会讲经说法,只有自己会讲经说法,我慢增长起来,讲得时间越久,无明增长得越大。


第四句,修行用功,修的是大乘行门,不是自己断烦恼、了生死的小乘行门。大乘行门要修一切善法,度一切众生,但是不许起分别心。修善法尽管修,度众生尽管度,天天在修行,但是不许起能修、所修,叫“修无修修”。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明来暗谢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通启|飞来峰石窟艺术展征稿启事

通启|飞来峰石窟艺术展征稿启事

杭州素有“东南佛国”之称,历史上佛教兴盛,各时期都有不同规模的开窟造像,而位于杭州北高峰的东南,与千年古刹灵隐寺隔溪相望的则是飞来峰石窟。飞来峰石窟保存了堪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窟龛造像群,...

素食|克己

素食|克己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格言别录》本日食单香椿拌黄豆素炒藕丝胡萝卜脆片-香椿拌黄豆-材 料香椿一小把、黄豆100克、盐、香油、醋做 法1、香椿洗干净,黄豆提前泡好2、锅中放水,水开后放入...

百喻经故事——猕猴(83)

百喻经故事——猕猴(83)

猕猴——《百喻经》经文昔有一猕猴,为大人所打,不能奈何,反怨小儿。释义从前有一只猕猴,被大人打了一顿,它不能把大人怎么样,就迁怒到小孩的身上。寓意一切法都在新陈代谢的生灭迁流中,过去的已经灭了,相继后...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14)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14)

十四、酒醉性大道偏醒济癫想着:“王太尉约我今日去,且去走一遭。”就一迳从清河坊走来。行到升阳宫酒楼前,忽见对门一个豆腐酒店,吃酒的人甚是闹热。又见天上将飘落雪花儿下来,因想着:“我方才只吃得两碗酒,当...

百喻经故事——得金鼠狼(89)

百喻经故事——得金鼠狼(89)

得金鼠狼——《百喻经》经文昔有一人,在路而行,道中得一金鼠狼,心中喜踊,持置怀中。涉道而进。至水欲渡,脱衣置地,寻时金鼠变为毒蛇。此人深思:宁为毒蛇螫杀要当怀去。心至冥感,还化为金。旁边愚人见其毒蛇变...

阅读|五更早起——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四十六)

阅读|五更早起——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四十六)

夜气苏子瞻①谓某公不学禅,临终自知时至,诸子求教,教以第一五更②早起。诸子不悟,谓为勤家③。公曰不然,谓五更勾当④,临死时将得去者是也。昔人云:“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随身之业,将得去者也。而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