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敦煌藏经洞唐代普贤菩萨像
这幅绘在淡雅的黄色绢面的画是敦煌绘画中最精美的作品之一。尽管尺幅很小,却具备了一些早期的大型作品的共同特征,相当于8世纪末至9世纪初的作品。
这个题材在敦煌千佛洞壁画中盛行,特别是在吐蕃占领时期(781—847)及以后。发现该绘画的时候,尽管作为一个完整的幡所需的幡头及其他附属物等已经遗失。它也许原来就是单独悬挂的,也有可能是和文殊菩萨的幡配对挂在一起,唐代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联系密切,也经常出现在一个幡上。
普贤菩萨悠闲地乘坐在他的坐骑六牙象上,两手结与愿印。菩萨面向正前方,而大象身向右方,头向左盼。大象的一只前足从盛开的白莲上抬起,其余则各自牢牢地踏在鲜红的莲花上。尽管构图是静止的,但此绘画中随处可见表现动感的暗示或愿望,这使纵长狭窄的画面结构具有空间感。这可与诸如图23,年代864年,第2卷图13、14等图中,从画面的两端向中央强烈运动的表现形式相对比。众多眷属伴随文殊和普贤行进,他们的行动卷起微风,诸尊头上的华盖在风中向后飘扬。
我们看一下其他细节,也可以发现画家在构图中为增加生活气息所采用的精妙手法。例如普贤菩萨的面部文静,面部边缘的黑髮结成小串妆到鬓角处,形成浅凹,使人感觉下边的脸颊鼓了出来。另外,红色的唇以薄墨做轮廓线,闭著的唇界线拉著很长的浓墨,线两头稍呈圆形往上轻轻翘起,以示微笑。唇两端的柔和的圆线,到9世纪末以后,逐渐被省略。两肩以及爲了突出深度而略显短的手腕背后,黑发呈蕨爪状垂下。细长的白色装饰带从颈部垂到膝间,随着身体和衣着的曲线弯曲,没有陷于后来所见的诸像天衣那样左右对称的死板模式。
现在虽然有所褪色,但从目前保留的情况可以推测当初它是一件非常华丽的作品。普贤乘坐的莲花座花瓣原来是用青色赋彩的,菩萨的外衣采用偏紫的红色来渲染,与内衣明亮的红色形成强烈对比。大象是白色上加粉红的肤色,使其显得温和,极有肉感。大象带着黄边的黑褐色的华丽皮製挽具。此绘画原与其他幡画一样,周围曾有边框,现仅两边残存有黑褐色边框以及底边的一根菱形带。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