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秋分——凉蟾光满 桂子飘香远



金气才分向此朝,天清林叶拟辞条
三秋半去吟蛩逼,百感中来醖蚁消
候早初逢旬甫浃,月圆前距望非遥
如今昼夜均长短,占录无劳史姓谯
——宋·强至《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庚戌秋分》

人们常说的一个词——平分秋色
直到今日秋分到来,才恍然发现
九十天的秋竟然已过了一半
阴阳、昼夜、寒暑
都在这一天得到了最公平的均分
所以《春秋繁露》中才说:秋分者
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半冷半暖、无欠无余、不慌不忙
公平得令人心安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
古人眼中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
此时阴气渐盛,打雷现象也会减弱

二候蛰虫坯户
坯是细土,随着天气变冷
一些小虫开始减少活动,藏入穴中
并用细土封闭洞口,抵御寒潮

三候水始涸
秋后少雨,加上天气干燥,蒸发很快
所以江海湖泊的水量会明显变少
有的沼泽及水洼甚至处于干涸状态


这是硕果累累丰收在望的日子
民间有着许多秋分乐事
吃秋菜,放风筝,品石榴
古时这天还会挨家挨户送秋牛图
秋分也是一年踏秋的开始
最美的秋天从不在书卷里、楼宇间
而在人迹罕至的山野
此时天清气朗,丹桂飘香
三五好友结交出游
欣赏着秋色、秋月、秋露、秋风
感受着岁月在卸下枝头的繁华后
给我们带来的气定神闲、沉静从容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
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唐·贾岛《夜喜贺兰三见访》

月光如水的秋分之夜
凉风吹过云翳,清辉映照大地
松鹤栖于泉边,林间更显幽静
漫步林中的诗人贾岛偶遇故友
青苔小径上,两人谈兴正浓
干脆以石为枕,闲卧谈诗论文
心中欣喜,不觉夜之深矣
山间秋夜就是如此令人心驰神往


山中有佳月,宜人终夜看

山中有好风,解衣可盘桓

泉鸣千嶂寂,松静一涛寒

永日鸟相唤,清秋虫自纨

解听紫芝曲,乔木在层峦

活埋与断壁,千古仰金兰

时哉石梁雉,雪饮且霞餐

——玉林通琇国师






云林节气




立春——瑞草生嘉运 林华结早春
雨水——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惊蛰——沉沉寂寂绝施为 触着无端吼似雷
春分——趁取春光 还留一半 莫负今朝
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谷雨——一年弹指又春归
立夏——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小满——枇杷黄后杨梅紫 正是农家小满天
芒种——阳月渐收芒种雨 西风吹老稻花秋
夏至——昼晷已云极 宵漏自此长
小暑——熏风自南来 殿阁生微凉
大暑——大暑三秋近 林钟九夏移
立秋——萧飒凉风与衰鬓 谁教计会一时秋
处暑——新凉直万金
白露——叶下和秋吹 惊看两鬓毛
秋分——天教桂蕊擅秋分
寒露——空庭得秋长漫漫 寒露入暮愁衣单
霜降——繁霜降兮草木零
立冬——一点禅灯半轮月 今宵寒较昨宵多
小雪——寂寥小雪闲中过 斑驳轻霜鬓上加
大雪——红炉焰上看飞雪 刹刹尘尘海岳寒
冬至——玉律声中 又报新阳
小寒——晓日初长 正锦里轻阴 小寒天气
大寒——岁暮天寒宜思归 免教客子梦魂飞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历史|南方的禅门宗匠——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七)

历史|南方的禅门宗匠——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七)

当时南方,自南宋以余杭径山、临安灵隐等为禅宗五山十刹后,禅门宗匠辈出,其代表人物有:云峰妙高(1219—1293)于至元十七年(1280)住径山,时教家大毁禅宗,妙高与一、二同志入京力争。和教僧仙林论...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在佛教义理之中有着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如佛教的“放生”思想就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体现着佛教的“慈悲”精神,保护一切有情,以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从历史的发展背景来看,放生既有源于中国古代...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19)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19)

十九  显神通太后施钱却说济癫将缘簿丢与毛太尉,竟自回寺。首座问道:“你出走了半晌化得些么?”济癫道:“多已化了,后日皆完。”首座道:“今日一文也无,后日哪能尽有?”济癫道:“我自去化,不要...

参访寺院:什么样的问题,佛陀也不回答

参访寺院:什么样的问题,佛陀也不回答

听经闻法,思维道理,进而修行用功,最终证得无上佛道,原本是每一个佛弟子孜孜以求的。佛陀为了度化众生,广开八万四千法门,以回答众生的种种困惑疑问。但是,即便是佛陀,对于有一些问题也是不予回答的,纠缠于这...

赏析|北齐铜鎏金佛立像

赏析|北齐铜鎏金佛立像

佛立像北齐(6世纪后半期)铜鎏金 高53.7厘米美国哈佛大学美术馆藏立佛面型长方丰颐,肉髻低平,螺纹对称旋转,身姿挺立端庄,双足分开直立,手结施无畏印、与愿印。五官起伏平缓,多用线刻形式表现,弯眉细眼...

纪念|正月十一 真谛三藏圆寂日——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

纪念|正月十一 真谛三藏圆寂日——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

正月十一真谛三藏圆寂纪念日真谛三藏(499—569),西印度优禅尼婆罗门族,原名拘那罗陀(华言亲依)。少时博访众师,学通内外,尤精于大乘之说。他以弘道为怀,泛海南游,止于扶南国。梁武帝大同年间,派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