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明来暗谢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无明:为烦恼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以愚痴为其自相。如《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


本章解释明来暗谢,光明一来到,黑暗马上消失的道理,说明了“无明”是没有实在的体性的,一旦见了道以后,无明也就不存在了。


见道,就是见到至高无上的佛道,也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怎么样才能大彻大悟呢?就是去除爱欲,断了无明烦恼。这里有两个疑惑:一、不知道开悟是什么样子?二、恐怕无明烦恼不容易断掉,因为是无始劫以来就有的,怎么样能把它断尽呢?这一章就告诉我们其中的含义。


佛陀以譬喻来说,譬如拿着火把,进入到一间黑暗的房间之中,黑暗立即就会灭掉,同时黑暗的房间就会立刻变成光明的房间。所谓“千年暗室,一灯即破”,譬如一间房子,暗了一千年,今天点一盏灯,那一千年的黑暗,瞬间就破了,同样,只要智慧一现前,无明烦恼都能断掉,因此不必怕无明烦恼破不了,因为无明烦恼没有本体、自性。


学习佛陀所说的道理,见到真谛之理,智慧现前,无明就灭了,真心的光明则常存不灭。从第十三章至本章(第十七章),释迦牟尼佛往往借用譬喻,来配合说明佛法的道理,主要都是讲世谛法,属于世间的,“有”的道理。接下来第十八章,是讲“空”的道理,也就是出世间法,真谛法。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②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问道宿命

请问善大
请问力明①

请问力明②

舍爱得道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云林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云林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桂花又到了桂花开的时节,想必这几日到灵隐寺的游人们已经有所察觉。总是在不经意间一缕清香飘来,寻着香味找到桂花树,看着如星星的桂花丛,凑近了却好像又没有了香味,桂花初开的时候总是别有一番趣味。历代诗人歌...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光明网尊者(377)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光明网尊者(377)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释教三字经|沩仰宗 示圆相 暗机投 义海畅

释教三字经|沩仰宗 示圆相 暗机投 义海畅

沩仰宗以沩山灵祐(771~853)与仰山慧寂(803~887)二师为宗祖,取沩、仰二字而为宗名。灵祐禅师,百丈怀海禅师之法嗣,俗姓赵,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年十五即辞亲,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出家,...

纪念|十月廿七 云岩昙晟禅师圆寂日——洞山之师 一派之源

纪念|十月廿七 云岩昙晟禅师圆寂日——洞山之师 一派之源

大雄虎子  忽追风来  俗气不除  一讶眼开乃惊药山  别有长处  折脚铛儿  出手提去百丈廿年  心灯不续&...

二十四节气|小寒——又约梅华到冷泉

二十四节气|小寒——又约梅华到冷泉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跨过小雪大雪的料峭又经历了冬至的凛冽倏忽间,时光便瘦成了小寒一个小字,似将隆冬寒气化解许多仿佛尚未到最冷的时候但其实小寒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故事|海中受苦的鲸鱼(下)

​故事|海中受苦的鲸鱼(下)

前文回顾:故事|海中受苦的鲸鱼(上)世尊告曰:“目犍连,这是它前世的业力所现。曾在人天导师、正等觉山王如来出世时,在山王如来的教法下有一位施主,受了三皈五戒。有一天,他对自己的妻子说:‘您是一位贤妻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