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念念迁谢 新新不住 如火成灰 渐渐销殒


在《大佛顶首楞严经》的第二卷中,有一段佛陀与波斯匿王的问答,用以显示见性不迁不灭,是“十番显见”一段经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义理颇深。但其中波斯匿王描述自己四大五蕴假合之身有生灭、迁移的文字,却并不难懂,而且把身体生灭之理发挥得非常详尽,对我们修无常观有很大帮助。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在这段经文的开头,波斯匿王提出的问题是“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也就是说请佛陀为他显示见性不生不灭的道理。面对波斯匿王的请法,佛并未直接答复,转而将提问的焦点放在了波斯匿王对自己色身的感受上。佛先反问波斯匿王:大王!我先问你,你现在这个肉体,是像金刚之身一样常住不朽呢?还是会迁移变坏呢?


此处佛向波斯匿王提出问题,有两层含义:

  • 一、就王老相,易示迁变。波斯匿王当时六十二岁,古代六十多岁明显已是老人,就王自身衰老之相,容易显示世法之生灭变迁。

  • 二、显身无常,王者不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不免无常变化,生必有灭,纵然是一国之君也在所难免,所以说“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纵然为王,身也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成,因此波斯匿王回答说:世尊!照我自己观察,现在自己这个肉身“终从变灭”。终,终究;从,跟随。现在身虽存在,总归无常,终究要随无常变化坏灭。从古至今,没有不死之人,所以波斯匿王也知道这个身体迟早会坏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佛再问道:大王!现在你的身体尚未坏灭,怎知终究会坏灭呢?这是佛要王亲自反观,说出身体坏灭的事实。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匿王根据人身迁变实况,略述坏灭情形,说得虽很简略,却很贴切清楚:世尊!我这个身体是无常不能久住的,从生至死之间,念念变化,渐趋坏异。虽未死亡,但我详细观察、体会现前身体的变化,确实是“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的。


“念念迁谢”中的念指心念,前念灭,后念生,生灭不停。迁谓变化,就像流水一样变化不停,谢即渐渐消失。自从出生之后,逐渐变化迁移,念念趋向衰老。怎知念念迁谢呢?因为“新新不住”,新旧替换不止,无法保有现状。

波斯匿王还举了一个譬喻:“如火成灰,渐渐销殒”。以我们燃香供佛时所点燃的香为喻,最能表示新新不住的道理。燃香时不妨观察一下,新火正红,待会儿就成灰,灰约寸许,自然落入炉中。灰落下的同时,新火又现,但也不能久住,转眼便又成灰。香越烧越短,灰越积越多,而香尖的那一点火,也在瞬间与灰交替,这就是“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所形容的景象。殒,没也,也就是逐渐地消失了。“殒亡不息”,火烧成灰,落个不停,直到香尽为止。


“决知此身当从灭尽”,由此可知,此身必将灭尽。古德解释这段文说:“念念见新,步步趋死。若东逝之波,西垂之照,击石之火,骤隙之驹,风里微灯,草头悬露,临崖朽树,闪目电火。”


仔细观察我们这个身体,就如香火一样,虽是念念见新,事实上却是一步步迈向死亡。人生数十年光阴,恰似东流之水,一去不还;又如夕阳西下,渐入老境。光阴似箭催人老,不觉青年白了头,如同击石之火般转瞬即逝,又如过隙的白驹一样短暂;好似风中之灯,灯火微弱,风稍一吹便会熄灭;像草间露,旭日初升便竭;又如临崖老树生长峭壁之中,根浅木朽,随时有断坠的可能……人生的无常就是如此真实而残酷。这道理大家并非不知道,但欲壑难填的我们往往只愿自欺欺人,不肯回光返照。将此无常之理,与我们平日所追逐不休、执着不舍的那些名利、感情、怨恨放在一起,是否驰求之意顿息呢?







往期回顾




延期截稿,面向全国摄影人:第二届“东南佛国杯”佛教文化摄影大展

藏识
藏识|76年前的端午节 太虚大师在灵隐寺写了首诗
藏识|尘空法师遗著《无我》
藏识|龙宫海藏散天香 灵隐盛夏晒经忙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巡觅
巡觅|冷泉 我记忆中的清静之地
巡觅|冷泉初夏——草欹疑石坠 水定见鱼还
巡觅|在灵隐,邂逅的不仅仅是一场太阳雨
巡觅|访灵隐记

☀学处
学处|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学处|什么是事忏与理忏
学处|中秋一夜月 露洒满林珠
学处|忏悔业障至何时才能得罪业清净

☀观照
观照|佛是已觉悟的人 人是未觉悟的佛
观照|在娑婆世界为什么专凭自力,悟修甚难
观照|久念功深 必定见佛
观照|修证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

☀开示
开示|弘一大师: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开示|印光大师:阅读佛经不可亵慢
开示|谛闲法师:如来禅与祖师关之区别
开示|虚云老和尚:如何能脚踏实地呢?只有口诵心惟,朝斯夕斯的干!

☀联灯
联灯|恒顺众生就是无原则地满足一切心愿吗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物语
物语|七叶树——根苗自是不寻常 托质偏于古道场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常识
常识|四谛法之道谛四行相
常识|十二因缘法门
常识|五停心观
常识|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素食
素食|徐行处暑天
素食|本心
素食|中秋意
素食|欢喜

☀分享
分享|五年皈依路
分享|智孝之道报亲恩
分享|慈孝心 清凉行
分享|月光遍照 慈心流辉

☀赏析
赏析|唐代白石雕大势至菩萨立像
赏析|敦煌藏经洞绢画地藏菩萨像
赏析|圆悟克勤禅师《印可状》
赏析|松广寺朝鲜佛画:华严经变相帧

☀阅读
阅读|华严不如艮卦?
阅读|皮袋歌——纪念虚云老和尚诞辰182周年
阅读|学佛应当心大而胆小
阅读|大道无成 业果先就

☀故事
故事|冤冤相报
故事|变成大鱼的国王
故事|路要自己走
故事|帝须罗汉

☀视频
视频|云林走读之灵鹫飞来
视频|品味千年宋韵
视频|荷叶团团擎翠盖 莲花灼灼斗红妆
视频|济公的主场——围棋在灵隐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禅诗欣赏——有路不通世 无心孰可攀

禅诗欣赏——有路不通世 无心孰可攀

寒山诗【唐】寒山子自乐平生道,烟萝古洞间。野情多放旷,身伴白云间。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前山。“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禅者与道一体的生活自是其乐无穷的,烟雾弥漫中的青萝,青萝掩...

阅读|心有则业有,阎老子铁棒未放汝在——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三十三)

阅读|心有则业有,阎老子铁棒未放汝在——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三十三)

果报(一)经言:“万法唯心①。”错会者,谓无心则无因无果,故不患有业,唯患有心。有业无心,阎老子其奈我何!遂安意造业,无复顾忌。不知无心有二②:如理思惟,用心之极,而自然入于无心三昧③者,真无心也。起...

新闻|“2022佛教论辩会”在杭州佛学院圆满闭幕

新闻|“2022佛教论辩会”在杭州佛学院圆满闭幕

2022年11月8日上午,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浙江省佛教协会协办,中国佛教讲经交流基地、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佛学院承办的“2022佛教论辩会”圆满完成各场论辩活动,在杭州佛学院举行闭幕仪式。闭幕式上还...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须达那尊者(327)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须达那尊者(327)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赏析|东魏石雕佛坐像

赏析|东魏石雕佛坐像

佛坐像东魏(534—550)石雕 通高142公分山西平遥显庆寺遗址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佛髪髻低平,光素无纹,宽额,面相饱满,眉目纤长,容貌刻划概括,表情安详静谧。半跏趺坐,圆肩,袈裟线条均衡简...

阅读|虚心下贤,不存我慢——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三十五)

阅读|虚心下贤,不存我慢——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三十五)

孚遂二座主太原孚上座①,于扬州孝先寺讲涅槃经,广谈法身妙理,有禅者失笑。孚讲罢,请禅者茶,白云:“某甲狭劣,依文解义,适蒙见笑,且望教诲。”禅者云:“不道座主所说不是,然只说得法身量边事,实未识法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