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八月二十 鸠摩罗什三藏圆寂日

2022年9月15日 农历八月二十

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圆寂纪念日


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位声名最为显著、贡献最为卓越的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三藏与玄奘三藏。二位大师所译的经典,在大乘教内流通最广,罗什三藏所译《金刚经》、《阿弥陀经》、《普门品》、《维摩诘经》,玄奘大师所译《心经》,皆深入民间,普受善信们的欢迎,历久不衰。


《律相感通传》提到,道宣律师曾向天人陆玄畅询问有关罗什三藏翻译经典的问题:

余(道宣律师自称)问:什师一代所翻之经,至今若新,受持转盛何耶?畅答曰:其人聪明,善解大乘,以下诸人并皆俊艾,一代之宝也。绝后光前,仰之所不及,故其所译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也。又从毘婆尸佛已来译经……自出经后,至今盛诵,无有替废,冥祥感降,历代弥新,以此证量深会圣旨……

依据这段问答可知,罗什三藏及其过去世,是七佛以来的译经师(过去七佛以毘婆尸佛为首),宿世本愿,弘通佛法。


历代因什公译出经论而启悟佛法者众多,著名的例证有:惠能大师、中峰禅师等闻诵《金刚经》而有省发,永嘉大师阅《维摩诘经》而悟,慧文大师读《中论》、《大智度论》而悟一心三观,开启天台教观心要。更有名士张商英等人,读罗什所译经典,而皈依佛教,护教护法。



罗什三藏译经事业,实是续佛慧命的千秋大业。兹将罗什三藏对佛教的贡献,简要说明如下:


首译大乘经典 弘通四论教法

罗什三藏所翻译经论,依《开元录》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其中《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为初译,是首译大乘论典弘扬于中土者。


拣斥格义之非 大法渊源始淳

在佛法流传中国初期,为了认识、讲说、理解上的方便,讲经者常用老庄儒家学说之义理名词,来比拟、配合注解佛法中的法数名相,称为“格义”(格是格量、称量的意思,称量佛经与外典,事义相类的义理)。然而老庄与儒家学说不及佛法深广,只能作为接引初机方便,不能当作佛法真实义,道安法师就曾反对以此格义作为佛教正义。鸠摩罗什大师及门下更进一步拣斥格义之非,不采此方式译讲经论,格义风气才收敛下来。如此则佛法性空之学,得独立于老庄玄学之外,不致混滥。


纠正六家之偏 般若真义得明

东晋时期,般若学说有六家七宗派别: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本无异宗由本无宗分出,若不计则为六家)。六家七宗莫衷一是,各有所偏,并未见般若全貌,所以罗什弟子僧睿法师曾说:

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已来,虽曰讲肆,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

——《毘摩罗诘堤经义疏序》

这就是说,鸠摩罗什三藏翻译讲说性空般若相关经论,如《中论》等,最能得性空真义,没有格义迂而乖本与六宗偏而不圆满之失。



注重禅法教授 翻译菩萨禅典

罗什三藏至中土未久,即非常重视禅法的教授与禅籍翻译,摄取马鸣菩萨、鸠摩罗陀等家禅要,译出《坐禅三昧经》(又称《菩萨禅法经》)、《禅法要解》等禅经,对大乘菩萨禅法的弘通功不可没。另,隋代智者大师根据其所译《大智度论》禅波罗蜜等部分,综合其他经论,讲解释禅波罗蜜,弟子法慎记录出,为禅修宝典。


译文流畅质佳 裨益各宗发扬

由于罗什译经,品类颇多,文风简洁流畅,便于读诵,所译往往“一言三复”,“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谬者,定之以字义;不可改者,即而书之”(僧睿《大品经序》)。参与助译僧众约八百余人,“皆是诸方英秀,一时之杰”。译典品质很高,时人习诵者甚盛,对各宗派发展帮助颇大,于三论宗、成实宗、天台宗乃至禅净律等皆有贡献。


教化空前兴盛 彷佛佛世再现

鸠摩罗什的译场,为当时国主姚兴所建之逍遥园(陕西草堂寺)是国家护持之国立译场,学人四事供养无缺。罗什有三千义学弟子,如僧睿等曾受学于道安法师,早具声誉,翻译出经典,常五百、八百人共同“详其义旨,审其文中”。



僧睿法师曾这样描述当时佛法盛况:

渭(水)滨流祇洹(佛世时舍卫城祇洹精舍)之化,西明(阁)启如来之心,逍遥(园)集德义之僧,京城溢道咏之音,末法中兴将始于此乎?

——僧睿法师《大品经序》

又,《历代通鉴辑览》记载:

秦王兴以鸠摩罗什为国师,奉之如神,率群臣及沙门听讲,又命罗什翻译西域经论,大营塔寺。沙门坐禅者常以千数,由是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


所译经典艺术 文学价值不凡

罗什三藏所翻译的经典,如《法华经》、《维摩诘经》等,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如清代文学家龚自珍曾作诗自称云:

先生读书尽三藏,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观想尤神驰。

——《西郊落花歌》

此外,敦煌、云岗石窟内,罗什所译经典变相之壁画雕塑非常多,是艺术界的瑰宝。



罗什三藏有以上成就并不是偶然易得的,除了宿世善根、众善缘和合外,最重要的还是弘传大乘教法之深切行愿,《高僧传》记载:

什母临去,谓什曰:“方等深教大阐真丹,传之东土唯尔之力,但于自身无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忘躯,若必使大化流传,能洗悟蒙俗,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

虽然罗什远来,受了许多磨难,被吕光滞留凉州十七年久,然仍不退悲愿,终将大乘教法,广流中国,真可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之菩萨大行。


姚秦弘始十一年(413)八月二十日罗什三藏圆寂于长安,享年七十岁,荼毗后舌根不坏,表所译真实。后有外国沙门来云“罗什所谙,十不出一”,殊为可惜!


甚至儒家韩愈虽破佛老,对什公学识亦曾自叹不如,根据张商英《护法论》记载:

韩愈与大颠论议往复数千言,卒为大颠一问曰:“公自揣量学问知识,能如晋之佛图澄乎?能如姚秦之罗什乎……”愈曰:“吾于斯人,则不如矣。”大颠曰:“公不如彼明矣,而彼之所从事者,子以为非,何也?”愈不能加答。

在本文最后,谨录唐太宗《赞鸠摩罗什诗》碑文,与诸读者共缅鸠摩罗什三藏之盛德:

秦朝朗现圣人星,远表吾师德至灵。

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

文含金玉知无朽,舌似芝兰尚有馨。

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







往期回顾




延期截稿,面向全国摄影人:第二届“东南佛国杯”佛教文化摄影大展

藏识
藏识|76年前的端午节 太虚大师在灵隐寺写了首诗
藏识|尘空法师遗著《无我》
藏识|龙宫海藏散天香 灵隐盛夏晒经忙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巡觅
巡觅|冷泉 我记忆中的清静之地
巡觅|冷泉初夏——草欹疑石坠 水定见鱼还
巡觅|在灵隐,邂逅的不仅仅是一场太阳雨
巡觅|访灵隐记

☀学处
学处|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学处|什么是事忏与理忏
学处|中秋一夜月 露洒满林珠
学处|忏悔业障至何时才能得罪业清净

☀观照
观照|佛是已觉悟的人 人是未觉悟的佛
观照|在娑婆世界为什么专凭自力,悟修甚难
观照|久念功深 必定见佛
观照|修证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

☀开示
开示|弘一大师: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开示|印光大师:阅读佛经不可亵慢
开示|谛闲法师:如来禅与祖师关之区别
开示|虚云老和尚:如何能脚踏实地呢?只有口诵心惟,朝斯夕斯的干!

☀联灯
联灯|恒顺众生就是无原则地满足一切心愿吗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物语
物语|七叶树——根苗自是不寻常 托质偏于古道场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常识
常识|四谛法之道谛四行相
常识|十二因缘法门
常识|五停心观
常识|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素食
素食|徐行处暑天
素食|本心
素食|中秋意
素食|欢喜

☀分享
分享|法水长流愿无量
分享|五年皈依路
分享|智孝之道报亲恩
分享|慈孝心 清凉行

☀赏析
赏析|唐代白石雕大势至菩萨立像
赏析|敦煌藏经洞绢画地藏菩萨像
赏析|圆悟克勤禅师《印可状》
赏析|松广寺朝鲜佛画:华严经变相帧

☀阅读
阅读|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附科判)
阅读|华严不如艮卦?
阅读|皮袋歌——纪念虚云老和尚诞辰182周年
阅读|学佛应当心大而胆小

☀故事
故事|树神也来抢功德
故事|冤冤相报
故事|变成大鱼的国王
故事|路要自己走

☀视频
视频|云林走读之灵鹫飞来
视频|品味千年宋韵
视频|荷叶团团擎翠盖 莲花灼灼斗红妆
视频|济公的主场——围棋在灵隐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新春福慧|月德呈瑞——我在灵隐古刹的钟声里为您祈福

新春福慧|月德呈瑞——我在灵隐古刹的钟声里为您祈福

每年到了除夕的这天,灵隐寺中总是人山人海,来自全国各地的善信们,在大雄宝殿前祈愿,双手合一,虔诚而纯粹。许下一个个心愿,期望在新的一年可以心想事成。在辞旧迎新之际,在灵隐的钟声中,我们怀揣对未来美好生...

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释迦牟尼佛三十成道,八十入灭,始自寂场,终至鹤林,其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结集为三藏十二部圣典。佛陀说法都是对机施教、应病与药的,因为众生的根器(个性)千差万别,所以如来的说法也就不能一致,所...

纪念|正月十三 牛头法融禅师圆寂日

纪念|正月十三 牛头法融禅师圆寂日

牛头法融禅师,俗姓韦,润州延陵人(今江苏镇江市)。法融禅师十九时,便学通经史,不久开始阅读大般若经,对般若真空之旨,有所悟人。他曾感叹道:“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于是产生了出家的念...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展转获胜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展转获胜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第十...

故事|龙施女出家修道

故事|龙施女出家修道

古时候,有一位名叫须福的长者,他有一个女儿,名字叫龙施。龙施从小聪明惹人喜爱,家教很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里,她无忧无虑地长大了。在她十四岁时,有一天早上,佛陀与弟子忽然来到她家的大门外。佛陀眉宇间放出...

赏析|敦煌藏经洞唐代普贤菩萨像

赏析|敦煌藏经洞唐代普贤菩萨像

唐代 8世纪末—9世纪初绢本设色高57.0厘米 宽18.5厘米这幅绘在淡雅的黄色绢面的画是敦煌绘画中最精美的作品之一。尽管尺幅很小,却具备了一些早期的大型作品的共同特征,相当于8世纪末至9世纪初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