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路要自己走


佛陀在印度北方一个叫舍卫城时,有位年轻人每天晚上都会来听佛陀说法,可是好多年过去了,他的修行还是没有很明显的进步。一天晚上,年轻人早早就来到了佛所,发现只有佛陀一个人,便走向佛陀说:“佛陀,我心中常常生起一个疑问。”


“哦?在修行的道路上是不应该有任何疑问的,让我们来理清它们吧,你的问题是什么呢?”


“佛陀,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来您的道场听你说法。在您的周围有许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还有为数更多的居士,其中一些人已经持续地来您这儿好几年了。我还看到有些人已经解脱了,有些人的生活确实获得了改善。可是我也看到很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还是跟以前一样,一点儿都没有改变,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好。人们来见您这样一位伟大、全然觉悟、如此有力量又慈悲的人,您为什么不用您的法力与慈悲让他们全都解脱呢?”

佛陀微笑着说:“年轻人啊,你打哪儿来啊?”


“佛陀,我住在舍卫城,就是憍萨罗国的首府。”


“哦,可是你的样子看起来不像是舍卫城的人。你的故乡在哪儿啊?”


“佛陀,我从王舍城来,是摩揭陀国的首府。我在几年前来到舍卫城定居。”


“那你是不是断绝了所有与王舍城的联系呢?”


“没有,佛陀,我在那里还有亲友,而且也还有生意的往来。”


“那你一定要时常往来舍卫城与王舍城之间了?”


“是的,佛陀,我一年要到王舍城好几次,然后再回到舍卫城来。”


“既然你已经往返舍卫城与王舍城之间许多趟了,你应该很清楚这条路了吧?”


“是啊,我非常清楚这条路,甚至可以说,即使蒙上我的眼睛,我一样可以找到去王舍城的路,因为我已经不知走了多少次了。”

“那非常了解你的朋友一定知道你来王舍城,然后定居在此地吧?他们也一定知道你经常往返于王舍城吧,而且你也非常熟悉从这儿到王舍城的路吧?”


“是啊,佛陀,所有和我走得比较近的人都知道,我常去王舍城,而且也非常熟悉那条路。”


“那么,一定有人会来向你请教到王舍城的路,你会不会隐瞒一些不说,或是会解释清楚呢?”


“有什么好隐瞒的呢,佛陀?我会尽我所知告诉他们:你们要先往东走到波罗捺斯城,然后继续往前走到菩提伽耶,然后就到了王舍城。我会非常明白地告诉他们,佛陀!”


“那么你给了他们详细的解释之后,所有这些人是否都到达了王舍城呢?”


“那怎么可能呢,只有那些从头到尾走完全程的人,才能到达王舍城。”

“这就是我想向你解释的啊,年轻人!人们来见我,因为他们知道,我已经对这条路线非常熟悉。他们来问我什么是通往涅槃、通往解脱的道路,而我有什么好隐瞒的呢?我很清楚地向他们解释:就是这条路。如果有的人只是点点头说:说得好啊,真是一条正道。可是一直也不踏上这条路,那怎么可能到达最终的目标呢?


“没有任何人能把人扛在肩上背到最终目标,顶多也只能告诉对方:就是这条路,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你也这样走就能到达最终的目标。但是每一个人都得自己走,往前一步就接近目标一步;如果往前走一百步,就接近目标一百步;如果走完了全程,就到达了最终的目标。”


佛陀说的话再明白不过了——你得自己走这条路。佛教常说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做,谁也替代不了。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救世主,没有这样的人,没有这样的神,也没有这样的佛。佛陀不是救世主,而是一名大慈大悲的医者,他的智慧提供了能让众生脱离轮回苦海的良方,并苦口婆心、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地宣讲、传播,告诉你依教奉行便能度一切苦厄,真实不虚。但我们扪心自问:自己是否老老实实按照这位大医王的指引在服药呢?






往期回顾




延期截稿,面向全国摄影人:第二届“东南佛国杯”佛教文化摄影大展

藏识
藏识|76年前的端午节 太虚大师在灵隐寺写了首诗
藏识|尘空法师遗著《无我》
藏识|龙宫海藏散天香 灵隐盛夏晒经忙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巡觅
巡觅|《佛说八大人觉经》之大心普济觉
巡觅|冷泉 我记忆中的清静之地
巡觅|冷泉初夏——草欹疑石坠 水定见鱼还
巡觅|在灵隐,邂逅的不仅仅是一场太阳雨

☀学处

学处|《地藏菩萨本愿经》各品大意
学处|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学处|什么是事忏与理忏
学处|中秋一夜月 露洒满林珠

☀观照

观照|佛是已觉悟的人 人是未觉悟的佛
观照|在娑婆世界为什么专凭自力,悟修甚难
观照|久念功深 必定见佛
观照|修证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

☀开示
开示|弘一大师: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开示|印光大师:阅读佛经不可亵慢
开示|谛闲法师:如来禅与祖师关之区别
开示|虚云老和尚:如何能脚踏实地呢?只有口诵心惟,朝斯夕斯的干!

☀联灯
联灯|恒顺众生就是无原则地满足一切心愿吗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物语
物语|七叶树——根苗自是不寻常 托质偏于古道场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常识

常识|四谛法之道谛四行相
常识|十二因缘法门
常识|五停心观
常识|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素食
素食|净心
素食|徐行处暑天
素食|本心
素食|中秋意

☀分享
分享|法水长流愿无量
分享|五年皈依路
分享|智孝之道报亲恩
分享|慈孝心 清凉行

☀赏析

赏析|敦煌藏经洞绢画地藏菩萨像
赏析|圆悟克勤禅师《印可状》
赏析|松广寺朝鲜佛画:华严经变相帧
赏析|楷隶并兼、圆腴遒厚的北齐响堂山《无量义经》

☀阅读
阅读|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附科判)
阅读|华严不如艮卦?
阅读|皮袋歌——纪念虚云老和尚诞辰182周年
阅读|学佛应当心大而胆小

☀故事
故事|佛陀的广长舌相
故事|树神也来抢功德
故事|冤冤相报
故事|变成大鱼的国王

☀视频
视频|飞来峰元代造像——尊胜佛母龛
视频|云林走读之灵鹫飞来
视频|品味千年宋韵
视频|荷叶团团擎翠盖 莲花灼灼斗红妆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新闻|杭州市佛教协会召开七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11月10日,杭州市佛教协会七届理事会召开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会议邀请杭州市民宗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周晓明宣讲二十大精神,市佛协七届理事会全体常务理事参加学习,会议由市佛协会长...

百喻经故事——愿为王剃须(55)

百喻经故事——愿为王剃须(55)

愿为王剃须——《百喻经》经文昔者有王,有一亲信,于军阵中,殁命救王,使得安全,王大欢喜,与其所愿,即便问言:“汝欲何求,恣汝所欲。”臣便答言:“王剃须时,愿听我剃。”王言:“此事若适汝意,听汝所愿。”...

​历史|清初诸帝对佛教的推崇——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二)

​历史|清初诸帝对佛教的推崇——中国佛教史略之清代佛教(二)

清朝统治者最初接触到的佛教,是中国西藏地区所传的喇嘛教。当十七世纪初起,已有喇嘛到关外传教,曾受到清太祖的礼遇。太宗时(1627—1643),盛京(今沈阳)方面已开始和当时西藏的达赖喇嘛第五世(161...

报名|云林书院“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研习班报名

报名|云林书院“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研习班报名

一、项目简介佛教文化与艺术之间渊源深厚、密不可分,远如敦煌莫高窟、近有灵隐飞来峰造像……历史长河之中,佛教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日益深化,涌现出如贯休、怀素、牧溪、弘一等在书画艺术上极富造诣的高僧。...

历史|明代佛教的海外交流——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十一)

历史|明代佛教的海外交流——中国佛教史略之明代佛教(十一)

明代建国以后,为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于洪武三年(1370)命僧慧昙出使国外,开了以僧为使的创举。慧昙率领使节团一行二十余人,访问西域各国,于洪武四年(1371)秋到达僧伽罗国(今斯里兰卡)。他以高龄劳瘁...

禅诗欣赏——金屑眼中翳

禅诗欣赏——金屑眼中翳

褒贬句【唐】云门文偃禅师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祖为何人?这是唐代禅门云门文偃禅师的一首喻法诗,昭示学人在悟道后,须破除法执,方得彻悟。“金屑”与“衣珠”,均喻示学人已开始悟道。但是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