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迎|七月廿九 地藏菩萨圣诞

地藏大慈悲  誓愿永无尽期

所化成佛数难思  犹秉声闻仪

直待狱空生度尽  方肯示证菩提

恳祈冥显施恩资  海会预莲池


地藏菩萨是谁?


地藏菩萨,为梵文Ksitigarbha的意译。为什么叫“地藏”呢?因为“地”能生长万物,“藏”即含藏,无量无边的宝藏都在地里含藏着,任人去发掘。地藏菩萨誓愿深广,为众生累劫修行,其威德神力就像大地一样,能生长一切功德宝藏。因此《地藏十轮经》谓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


若能信仰、恭敬、供养地藏菩萨,并且按照菩萨开示的法门去修行,就可以得到其中的宝藏。例如《地藏经》的最后一品中,总结为二十八种利益: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一者天龙护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圣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丰足,六者疾疫不临,七者离水火灾,八者无盗贼厄,九者人见钦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转男身,十二者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从,十八者眷属欢乐,十九者诸横销灭,二十者业道永除,二十一者去处尽通,二十二者夜梦安乐,二十三者先亡离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诸圣赞叹,二十六者聪明利根,二十七者饶慈愍心,二十八者毕竟成佛。

从天龙护念,直至究竟成佛,其中超越重罪、鬼神护卫、超度亲眷、福寿增长、无灾横难、家宅永安、杜绝噩梦、衣食丰饶、相貌庄严等等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几乎囊括了修行人和一般世间最看重和最需要的各种世间和出世间的利益。


地藏菩萨感应昭著,遍载史册,近代著名的弘一大师就曾经讲过自己在家的时候即供奉地藏菩萨圣像,信心诚恳,出家后所在之处也是供养菩萨,后果因此而得免于盗贼入室抢掠。大师明确指出,这就是“二十八种利益”之中的“无盗贼厄”,而供养称念地藏菩萨的利益绝不止此,的确无量无边,并皆真实不虚。



地藏菩萨圣诞为何是农历七月末?


唐玄宗时,新罗国(今朝鲜和韩国地界)有位出家人,孤身一人带着他的白狗善听,渡海来到大唐求法。他们从青岛登陆,几经磨难,辗转到江南一带,并于开元七年(719)来到九华山下,见青峦叠嶂连绵百里,云雾缭绕,清凉宜人,正是修行之所,便安住了下来。


据说当时九华山还叫“九子山”,山主是闵公,金乔觉向闵公化缘一块地建立道场。闵公问:您要多大地方呢?金乔觉说:我要一领袈裟之地。闵公心想:那一点地方怎么够用呢?正在疑惑时,只见金乔觉将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扬,化作一团红云,将九华山的九十九个山头都覆盖了。闵公见状大为欢喜,立即将整座山供养了出来,这就是后来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



道场扩大之后,信众源源不断赶来求法。金乔觉白天为弟子们说法,黄昏时则打坐入定。人夜晚时分,在九华山的周围,常常会听到仿若地狱刑具的声音,据说那是金乔觉定中往幽冥界去度众生了。加之大师又笃信地藏菩萨,久而久之,人们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转世,称之为“化迹的地藏菩萨”,也有人尊称他为“金地藏”。


金乔觉在山中烟霞相伴,清苦修行,一晃过了七十五年。在他九十九岁那年的七月三十日,安详示寂了。弟子将他放入缸中,三年之后打开,发现肉身没有丝毫损坏,而且颜貌如生无异,《宋高僧传》中就有记载:“开将入塔,颜貌如生,举舁之动骨节,若撼金锁焉。”


迎肉身入神光岭宝塔时,一路上只听到骨节摇动犹如金锁撼鸣的声音,正如经中所云:“菩萨钩锁百骸鸣矣。”可以证知金乔觉为大菩萨应世无疑。大师的肉身至今依然供奉在九华山上,而农历七月的最后一天也被认定为“地藏菩萨圣诞”。



地藏菩萨为何称为“大愿”?


在我们中国人熟知的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中,地藏菩萨为何被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呢?以其“久远劫来,发弘誓愿”,故被如是尊称。


地藏菩萨前身婆罗门女、光目女、大长者子、小国王屡次发愿度众生的故事,读诵过《地藏经》的佛弟子应该都很熟悉,那“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更是振聋发聩。


《地藏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将要示现入灭了,但他不放心我们这些末法众生。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殷勤嘱托地藏菩萨,佛灭度直至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弥勒佛出世,在这段漫长黑暗的日子里,请菩萨照顾我们,“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那时,地藏菩萨流着眼泪哀恋地说道:但凡阎浮提众生能于佛法中做哪怕一沙一尘、毫发般的小善,我都不会舍弃他,一定渐渐度脱他,乃至成佛!“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如此三遍至诚向佛承诺,必能荷负度化末法时代刚强难化众生的责任。因此,地藏菩萨是佛陀灭度后,末世恶业众生的强大依怙。


正如《地藏经》中坚牢地神对佛所说:“世尊,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亦化百千身形,度于六道,其愿尚有毕竟;是地藏菩萨,教化六道一切众生,所发誓愿劫数,如千百亿恒河沙。”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师,就曾经写下赞偈:

我誓以身心,奉上地藏主。

随于刹尘劫,永处众苦中。

普代众生苦,令得先成佛。

劫石或可移,此愿终不改。

我所修福业,忏悔发宏愿。

种种胜善根,体性同法界。

一一皆回向,普施诸含识。

悉愿证真常,同归寂光土。

大士誓愿不可测  运悲周遍尘刹国

众生尽后誓方休  地狱空时愿始息
受化多成无上道  自身犹示声闻迹

只缘生佛性唯一  欲令同获究竟即

南无九华山幽冥世界大慈大悲

十轮拔苦本尊地藏王菩萨






往期回顾




延期截稿,面向全国摄影人:第二届“东南佛国杯”佛教文化摄影大展

藏识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佛智端裕禅师
藏识|76年前的端午节 太虚大师在灵隐寺写了首诗
藏识|尘空法师遗著《无我》
藏识|龙宫海藏散天香 灵隐盛夏晒经忙

☀巡觅
巡觅|走出失去亲人的痛 观世音菩萨教我的两件事
巡觅|《佛说八大人觉经》之大心普济觉
巡觅|冷泉 我记忆中的清静之地
巡觅|冷泉初夏——草欹疑石坠 水定见鱼还

☀学处
学处|功德普皆回向 成就广大善法
学处|盂兰盆节供佛及僧 功德利益殊胜难思
学处|愿求无上佛道 度脱一切众生
学处|《地藏菩萨本愿经》各品大意(三)

☀观照
观照|既然“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现在何必着急呢
观照|每日念佛多少比较好
观照|忆佛念佛 久久为功
观照|佛是已觉悟的人 人是未觉悟的佛

☀开示
开示|慈舟法师:念阿弥陀佛与普贤十大行愿
开示|太虚大师:人生之解析
开示|弘一大师: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开示|印光大师:阅读佛经不可亵慢

☀联灯
联灯|恒顺众生就是无原则地满足一切心愿吗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物语
物语|七叶树——根苗自是不寻常 托质偏于古道场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常识
常识|五停心观——对治烦恼的五种法门
常识|世界各地的佛弟子们如何庆祝卫塞节
常识|无限的慈悲:菩萨因何名观世音
常识|四谛法之道谛四行相

☀素食
素食|解知足
素食|咬秋
素食|净心
素食|徐行处暑天

☀分享
分享|雨中的青绿
分享|法水长流愿无量
分享|五年皈依路
分享|智孝之道报亲恩

☀赏析
赏析|敦煌莫高窟第332窟之珞珈山观音变
赏析|犍陀罗浮雕 “大光明之神变”
赏析|明代木雕彩绘罗汉坐像
赏析|唐代白石雕大势至菩萨立像

☀阅读
阅读|不朽
阅读|诵经时打妄想会怎样
阅读|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附科判)
阅读|华严不如艮卦?

☀故事
故事|净藏净眼转邪心
故事|实语守信的须陀须摩王
故事|佛陀的广长舌相
故事|树神也来抢功德

☀视频
视频|飞来峰元代造像——尊胜佛母龛
视频|云林走读之灵鹫飞来
视频|品味千年宋韵
视频|荷叶团团擎翠盖 莲花灼灼斗红妆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百喻经故事——为王负机(79)

百喻经故事——为王负机(79)

为王负机——《百喻经》经文昔有一王,欲入无忧园中,欢娱受乐。敕一臣言:“汝捉一机,持至彼园,我用坐息。”时彼使人羞不肯捉,而白王言:“我不能捉,我愿担之。”时王便以三十六机置其背上,驱使担之,至于园中...

2022灵隐回眸①——以爱国爱教为旗帜 坚定不移践行中国化方向

2022灵隐回眸①——以爱国爱教为旗帜 坚定不移践行中国化方向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2022年,杭州灵隐寺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切实落实党中央关于宗教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探索推动新时代佛教场所建设,各...

阅读|不可妄自尊大轻视古德 不可甘心暴弃不为豪杰——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四十三)

阅读|不可妄自尊大轻视古德 不可甘心暴弃不为豪杰——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四十三)

古今人不相及本朝尊宿①,自洪武②至今,殆不多见。无论唐宋,只如元之中峰③、天如④诸老,今代唯琦楚石⑤一人可与驰骋上下,况古之又古耶!得非世愈降、障愈深耶?豪杰固无文王犹兴⑥,毕竟星中之月而已。然则末法...

故事|变成大鱼的国王

故事|变成大鱼的国王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教化众生的时候,有一次,阿难尊者在法会中站起身来,合掌问佛陀道:“佛陀!当初您在鹿野苑中初转法轮的时候,首先为五比丘说四圣谛的妙法使他们成为阿罗汉。五位比丘在过去生中和佛陀...

故事|爱生则苦生

故事|爱生则苦生

有一梵志,独生一子,对他非常疼爱,视如己命。但很不幸的是这个儿子说死就死,让梵志伤心不已,每天到他的墓前哭泣哀伤,不能自已。一天,梵志来到佛住的孤独园,向佛问讯后,一副悲哀的样子在另一面坐下。世尊见了...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阿婆罗尊者(302)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阿婆罗尊者(302)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