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故事——为熊所啮(81)

为熊所啮

——《百喻经》



经文

昔有父子与伴共行。其子入林,为熊所啮,爪坏身体,因急出林,还至伴边。父见其子身体伤坏,怪问之言:“汝今何故被此疮害?”子报父言:“有一种物,身毛耽毵,来毁害我。”父执弓箭,往到林间。见一仙人,毛发深长,便欲射之。旁人语言:“何故射之?此人无害,当治有过。”



释义

从前,有父子两人,一同到野外去。儿子走进一个森林被一头熊咬伤,身上也被熊的利爪所伤。他连忙逃出森林,来到父亲跟前。


父亲见了就问,被什么东西所伤?他就告诉父亲说:“有一种东西,满身是毛,是它伤害我的。”父亲就拿了弓箭,走进森林,看见一个修道的人,须和头发都很长,就当作是伤害他儿子的野兽,拿起弓箭就要射击。旁边的人看见了,急忙说:“你为什么要射他?这个仙人没有害人,你不要冤枉好人,应当去惩治抓伤你儿子的坏家伙啊!”



寓意

对事物不加细察,凭主观自以为是,是行不通的。世人也有对出家僧众中的无道行者行为不满,就不加细察,对其他僧众也加毁谤和迫害,正和这人同样的鲁莽无知。


往期回顾:百喻经故事 

愚人食盐(1)

愚人集牛乳(2)

以梨打头破(3)

妇诈称死(4)

渴见水(5)

子死欲停置家中(6)

认人为兄(7)

山羌偷官库(8)

叹父德行(9)

三重楼(10)

婆罗门杀子(11)

煮黑石蜜浆(12)

说人喜嗔(13)

杀商主祀天(14)

医与王女药(15)

灌甘蔗(16)

债半钱(17)

就楼磨刀(18)

乘船失盂(19)

人说王纵暴(20)

妇女欲更求子(21)

入海取沉水(22)

贼偷锦绣(23)

种熬胡麻子(24)

水火(25)

人效王眼瞤(26)

治鞭疮(27)

为妇贸鼻(28)

贫人烧粗褐衣(29)

牧羊人(30)

雇借瓦师(31)

估客偷金(32)

斫树取果(33)

送美水(34)

宝箧镜(35)

破五通仙眼(36)

杀群牛(37)

饮木筒水(38)

见他人涂舍(39)

治秃(40)

毗舍阇鬼(41)

估客驼死(42)

磨大石(43)

欲食半饼(44)

奴守门(45)

偷犛牛(46)

贫人作鸳鸯鸣(47)

野干为折树枝所打(48)

小儿争分别毛(49)

医治背偻(50)

五人买婢共使作(51)
伎儿作乐(52)

师患脚付二弟子(53)

蛇头尾共争在前(54)

愿为王剃须(55)

索无物(56)

踏长者口(57)

二子分财(58)

观作瓶(59)

见水底金影(60)

梵天弟子造物因(61)

病人食雉肉(62)

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63)

人谓故屋中有恶鬼(64)

五百欢喜丸(65)

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66)

夫妇食饼共为要(67)

共相怨害(68)

效其祖先急速食(69)

尝菴婆罗果(70)

为二妇故丧其两目(71)

唵米决口(72)

诈言马死(73)

出家凡夫贪利养(74)

驼瓮俱失(75)

田夫思王女(76)

构驴乳(77)

与儿期早行(78)

为王负机(79)

倒灌(80)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赏析|一幅与众不同的南宋佛画:西方三圣接引图

赏析|一幅与众不同的南宋佛画:西方三圣接引图

西方三圣接引图绢本设色  挂轴 尺寸:133.5×79.3 cm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收藏这是一幅极为珍贵的南宋佛画,距今已有九百年的历史。此画分为几乎相等的两半,莲座上方隶书十列“南...

素食|生机

素食|生机

惊蛰时期总的来说是明显变暖,此时饮食应清温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豆腐、西蓝花等,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的侵袭。这一时期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

通启|2023年春节期间灵隐寺对外开放时间

通启|2023年春节期间灵隐寺对外开放时间

—2023年春节期间—对外开放时间杭州灵隐寺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根据“新旅八条”政策举措,营造浓郁的宋韵文化氛围,增强市民游客在杭过节的幸福感,助力杭州文旅行业全面复苏和高质量发展。在2023年...

阅读|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四十二)

阅读|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四十二)

世梦古云:“处世若大梦。”①经云:“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②云“若”云“如”者,不得已而喻言之也。究极而言,则真梦也,非喻也。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俄而③入一胞胎也,俄而出一胞胎也,俄...

纪念|二月廿五 太虚大师圆寂日——志在整兴佛教僧会 行在瑜伽菩萨戒本

纪念|二月廿五 太虚大师圆寂日——志在整兴佛教僧会 行在瑜伽菩萨戒本

太虚大师,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890年1月8日),圆寂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在佛教义理之中有着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如佛教的“放生”思想就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体现着佛教的“慈悲”精神,保护一切有情,以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从历史的发展背景来看,放生既有源于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