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南方的禅门宗匠——中国佛教史略之元代佛教(七)



当时南方,自南宋以余杭径山、临安灵隐等为禅宗五山十刹后,禅门宗匠辈出,其代表人物有:


云峰妙高(1219—1293)于至元十七年(1280)住径山,时教家大毁禅宗,妙高与一、二同志入京力争。和教僧仙林论辩得到胜利(《佛祖通载》卷二十二)。


雪岩祖钦(?—1287)得法于径山无准师范。历主潭州尤兴寺、湖州光孝寺,最后主江西袁州仰山,人们称他所住的地方是法窟。他的语录力说儒释一致。有《雪岩祖钦禅师语录》行世。



高峰原妙(1238—1295),从雪岩祖钦问道,后入临安龙须山力参。又至天目西峰狮子岩隐居,常设三个疑问(三关)勘验学者,时称“高峰古佛”,有语录行世。

中峰明本(1263—1323)是高峰高足。他有时住庵,有时住船,到处称其所居为“幻住”。丞相脱欢和翰林学士赵孟等多从他问法。仁宗时高丽王子王璋特往参谒,明本作《真际说》开示之。遗著有《幻住庵清规》、《山房夜话》及《语录》等,收于《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元代编入大藏经中流行。嗣法弟子天如惟则、千岩元长等,皆为宗匠。


元叟行端(1255—1342)和天目中峰同时,阐扬大慧(宗杲)门风于径山,名闻京国。门下人材甚盛,楚石梵琦,梦堂昙噩是他的高足。有《语录》行世。

一山一宁(1247—1317)是南海普陀山的名僧。大德三年(1299)奉成宗命持诏书使日,住镰仓建长寺、圆觉寺及京都南禅寺等处。寂后,给以国师之号,称一山国师。其所传禅学称一山派(《元亨释书》卷八)。

中国佛教史略 · 往期回顾

后汉
佛教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后汉最著名的两位译经家:安世高与支娄迦谶

后汉其他译家与初期译经特点

汉地最初的佛教信仰

三国
佛教


除了英雄辈出,三国也是佛教戒律初传中土的时期

三国时期吴地的佛经翻译家与汉人西行求法的先驱

西晋
佛教


西晋时期的佛经翻译

西晋一代佛教的义学与传播
东晋
佛教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北方的传播

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南方的传播


东晋高僧西行求法与朝廷信仰佛教

东晋时期南北两地的佛典翻译


东晋时期的佛教义学


东晋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

南朝
佛教


南北朝时南朝佛教的兴盛

南朝历代相承的佛典翻译事业


形成于南朝的佛教义学宗派雏形


摄论师与十诵律师


南朝的《涅槃经》“研究热”


南朝时期佛教与儒、道二教的论辩


南朝的佛教文学与艺术成就

北朝

佛教


汉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场“法难”


孝文帝后盛极一时的北魏佛教

北魏分裂后的佛教及北周武帝灭佛


北朝历代佛典翻译


由南朝传入北地的毗昙宗、成实宗和摄论宗


北朝的涅槃师、地论师和四论师


北朝的四分律师、净土师和楞伽师


北朝佛教之专重禅观


石窟造像在北朝的兴盛


宏伟庄严的北魏寺塔建筑

隋代
佛教


隋文帝、隋炀帝对佛教的提倡与限制


隋代佛典翻译和经录编撰


隋代佛教义学的发展及宗派的建立


隋代的佛弟子们如何修行


隋代佛教的艺术成就与国际传播

唐代

佛教


唐代三百年间佛教的兴衰

佛典翻译的兴盛与经录编撰的成熟


八宗并弘之天台宗与三论宗


八宗并弘之慈恩宗


八宗并弘之律宗与贤首宗


八宗并弘之密宗与净土宗


八宗并弘之禅宗


唐代佛教在民间的传播

唐代佛教和儒、道二家的争论与交流


唐代佛教的文学艺术与国际传播

五代
佛教


五代时期南北佛教的兴衰


禅宗与天台宗在五代时的传承


五代时北方佛教的义学与律学


五代佛教典籍的弘传与佛教艺术的发展
宋代
佛教

两宋佛教兴衰


宋代的佛典翻译与经录编撰


宋代三百余年间官私刻印的五部藏经


临济、云门、曹洞三宗在宋代的传承


南山律宗与贤首宗在宋代的发展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争


净土法门在宋代的盛行与禅教思想对儒家的影响


宋代佛教的国际传播和佛教文学艺术的发展

辽代

佛教


辽代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辽代的寺院经济和佛教信仰


华严和密教在辽代的弘传


辽代净土、律宗及音释相关著述


辽代大藏经的刻印


保存至今的辽代佛教建筑

金代
佛教


金初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金代的试僧制度与佛教管理


金代寺院的经济来源和慈善事业


禅宗在金代的弘传


金代的华严、密教、净土各宗


金代大藏经的刻印


金代佛教艺术之建筑、雕塑和壁画

元代
佛教


元廷对佛教僧众的礼敬


元代的佛教管理机构


元代寺院经济的畸形发展


元代的民间私刻藏经


元朝喇嘛教的著名人物


北方的曹洞和临济宗师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百喻经故事——为二妇故丧其两目(71)

百喻经故事——为二妇故丧其两目(71)

为二妇故丧其两目——《百喻经》经文昔有一人,聘娶二妇。若近其一,为一所嗔,不能裁断,便在二妇中间正身仰卧。值天大雨,屋舍淋漏,水土俱下,堕其眼中、以先有要,不敢起避,遂令二目俱失其明。释义从前有一个人...

百喻经故事——五人买婢共使作(51)

百喻经故事——五人买婢共使作(51)

五人买婢共使作——《百喻经》经文譬如五人共买一婢。其中一人语此婢言:“与我浣衣。”次有一人复语:“浣衣。”婢语次者:“先与其浣。”后者恚曰:“我共前人同买于汝,云何独尔?”即鞭十下,如是五人各打十下。...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本迹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的本迹

观世音菩萨,有本有迹,《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云:“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这是显示菩萨之本。彼既成佛,而又示现菩萨,以大悲...

新闻|“之江问道”—— 浙江省佛教协会般若讲堂首讲圆满

新闻|“之江问道”—— 浙江省佛教协会般若讲堂首讲圆满

2022年8月5日上午,“之江问道”——浙江省佛教协会般若讲堂第一讲在杭州佛学院开讲,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杭州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作了“从《金刚经》中读懂崇俭戒奢的意义”的主题讲座。▲讲座现场浙江省民宗...

学处|佛法中的“药”

学处|佛法中的“药”

  //  提起药师琉璃光如来,无论学佛与否,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医药,认为这尊佛是专司众生健康事务的。其实,佛佛道同,药师如来以其本愿力故,确与众生之消灾延寿有莫大之...

观照|用功修行时总是起妄念怎么办?

观照|用功修行时总是起妄念怎么办?

我们很多人在学佛后都会有自己修行的法门,或诵经,或念佛,或参禅,或持咒。这些行持在外人看来似乎并不十分困难,但经过一段切身实践就会发现,想要做到打成一片还是需要长时薰修。当我们非常专心于自己所修行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