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问道宿命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当得宿命。”


这一章主要是研究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才可以得到宿命通,另一个是怎么才能够亲自体证到至高无上的真理。


因缘:因是主因,缘是助缘。比如我们平常能看到的,花生或者豆子,种子是主因,但是种子假如放在桌子上,它是不会生长的,必须把它种在泥土里面,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作为助缘,有了这许多帮助的条件,种子才会生长。佛教讲因缘,最基本的道理是在这里,说得比较通俗一点,因缘就是关系、条件。


宿命:指宿命通,佛教所讲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其中的一种。


至道:至高无上的圣道、真理


有一天,一个佛弟子问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知道过去和未来的命运呢?我们又怎么样才有办法体会到至高无上的真理呢?


关于获得神通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并不直接回答他,只是告诉这位沙门,要是能够把我们的心灵净化,不要受到外面物欲的染污,同时要坚守我们学道的志节,贯彻始终地修习佛道,也就是坚定我们的信仰,不因外境的风吹草动而改变了学佛的初衷,这样坚持信心而修学,才可以体会到至高无上的佛道,也可以说,就可以获得清净的佛性。


其中的道理,世尊又担心发问的沙门可能理解的不清楚,于是又举了一个譬喻来说明。好比一个千年的古镜,被灰尘蒙蔽了,非常肮脏,现在我们时时把它擦一擦,这个镜子的灰尘擦干净了,它的光明就会显露出来。


同样,我们的心灵上也有许多肮脏,是什么呢?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等许许多多的烦恼。我们的真心则是被种种的烦恼蒙蔽了,要是能够把世间的五欲断尽,对外境无所贪求,佛性就显现出来了,当然就可以得到宿命神通了,就好像把肮脏的镜子擦干净,光明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释迦牟尼佛并不鼓励弟子为得神通而修行,因为有神通,未必能够体会最高无上的圣道(真理),而真正有修行证果了,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就会有神通,而知道宿命了。至于怎样去除心灵的烦恼呢?无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或者诵经、拜佛,都可作为拭去心灵尘埃的着手处。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百喻经故事——偷犛牛(46)

百喻经故事——偷犛牛(46)

偷犛牛——《百喻经》经文譬如一村,共偷犛牛而共食之。其失牛者,逐踪至村。唤此村人,问其由状,而语之言:“在尔此村不?”偷者对曰:“我实无村。”又问:“尔村中有池,在此池边共食牛不?”答言:“无池。”又...

禅诗欣赏——万事随缘了

禅诗欣赏——万事随缘了

诗偈其一【五代】契此和尚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白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

图集|不知谁是雪中人

图集|不知谁是雪中人

白雪漫漫高高孤顶雪濛濛,劫外行藏路不通。半夜岭头消息转,不关春色暗香浓。泉声日咽千岩雪,树杪云封万叠山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

释教三字经|优填王 始造像 令后人 修供养

释教三字经|优填王 始造像 令后人 修供养

优填王,又称优陀延王、嗢陀演那王、邬陀衍那王,意译日子王、出爱王,为佛世时憍赏弥国之王。因王后笃信佛法,遂成为佛陀之大外护。佛教最初的造像,是佛陀在世时曾上升到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长达三月不在...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无着得道

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无着得道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佛陀说,要修学佛道的人...

学处|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

学处|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

梵语“菩提”,译为“觉”或者“道”,觉道即是佛道。菩提心即是佛道心,简称道心。我们平常说发心,即指发道心、发菩提心说的。这个道心的本质,是大慈大悲,是与众生乐,拔众生苦。依此旨趣而修行,即是菩提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