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问道宿命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当得宿命。”


这一章主要是研究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才可以得到宿命通,另一个是怎么才能够亲自体证到至高无上的真理。


因缘:因是主因,缘是助缘。比如我们平常能看到的,花生或者豆子,种子是主因,但是种子假如放在桌子上,它是不会生长的,必须把它种在泥土里面,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作为助缘,有了这许多帮助的条件,种子才会生长。佛教讲因缘,最基本的道理是在这里,说得比较通俗一点,因缘就是关系、条件。


宿命:指宿命通,佛教所讲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其中的一种。


至道:至高无上的圣道、真理


有一天,一个佛弟子问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知道过去和未来的命运呢?我们又怎么样才有办法体会到至高无上的真理呢?


关于获得神通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并不直接回答他,只是告诉这位沙门,要是能够把我们的心灵净化,不要受到外面物欲的染污,同时要坚守我们学道的志节,贯彻始终地修习佛道,也就是坚定我们的信仰,不因外境的风吹草动而改变了学佛的初衷,这样坚持信心而修学,才可以体会到至高无上的佛道,也可以说,就可以获得清净的佛性。


其中的道理,世尊又担心发问的沙门可能理解的不清楚,于是又举了一个譬喻来说明。好比一个千年的古镜,被灰尘蒙蔽了,非常肮脏,现在我们时时把它擦一擦,这个镜子的灰尘擦干净了,它的光明就会显露出来。


同样,我们的心灵上也有许多肮脏,是什么呢?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等许许多多的烦恼。我们的真心则是被种种的烦恼蒙蔽了,要是能够把世间的五欲断尽,对外境无所贪求,佛性就显现出来了,当然就可以得到宿命神通了,就好像把肮脏的镜子擦干净,光明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释迦牟尼佛并不鼓励弟子为得神通而修行,因为有神通,未必能够体会最高无上的圣道(真理),而真正有修行证果了,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就会有神通,而知道宿命了。至于怎样去除心灵的烦恼呢?无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或者诵经、拜佛,都可作为拭去心灵尘埃的着手处。


前文回顾

每日一偈  /  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题

译者

经序①

经序②

经序③

出家证果①

出家证果②

出家证果③

断欲绝求①

断欲绝求②

割爱去贪

善恶并明①

善恶并明②

善恶并明③

转重令轻

忍恶无嗔

恶还本身

尘唾自污

返本会道

喜施获福

施饭转胜①

施饭转胜②

举难劝修①

举难劝修③

举难劝修④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防护|年前返乡,这些防护要点你得知道

防护|年前返乡,这些防护要点你得知道

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

释教三字经|曹洞宗 传宝镜 定君臣 行正令

释教三字经|曹洞宗 传宝镜 定君臣 行正令

传宝镜:曹山本寂禅师本来在洞山参学,忽然辞别洞山,要出外云游。临下山的时候,洞山叮嘱曹山,说:“我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堪称穷理尽性,我今付嘱于汝。”定君臣:洞山有所谓五位君臣:一、正中偏,二、...

视频|生日祝福 福寿延绵——灵隐寺向过生日志工送上长寿面

生日祝福  福寿延绵— 大年初一—志工生日关怀视频|灵隐寺向过生日的志工送上长寿面请至杭州灵隐寺入口处右转【云林志工团】办公室咨询报名往期回顾法讯|杭州灵隐寺众姓迎春吉祥普佛通启法...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23)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23)

廿三  佛力癫中收万法却说济癫对沈一道:“人生在世,只为这具臭皮袋要吃,我看你又无老小,终日忙忙碌碌何时得了?倒不如随我到寺里去做个和尚,吃碗安顿饭罢!”沈一道:“我久怀此意,但恐为人愚蠢,...

禅诗欣赏——满船空载月明归

禅诗欣赏——满船空载月明归

船居寓意【唐】船子德诚禅师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这一首诗写得极美,而且境界极高,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千尺丝纶直下垂”,水深才能藏伏蛟龙。人们的这个心也同样...

禅诗欣赏——去住本寻常 春风扫残雪

禅诗欣赏——去住本寻常 春风扫残雪

临终偈【宋】王随画堂灯已灭,弹指向谁说。去住本寻常,春风扫残雪。这是北宋时宰相王随的临终偈语,他谒首山省念禅师而开悟,这首偈语则表达了他对死亡的超脱。对世人来说,生死无疑是件大事。可是“无常迅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