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故事——偷犛牛(46)

偷犛牛

——《百喻经》



经文

譬如一村,共偷犛牛而共食之。其失牛者,逐踪至村。唤此村人,问其由状,而语之言:“在尔此村不?”偷者对曰:“我实无村。”又问:“尔村中有池,在此池边共食牛不?”答言:“无池。”又问:“池旁有树不?”对言:“无树。”又问:“偷牛之时,在尔村东不?”对曰:“无东。”又问:“当尔偷牛非日中时耶?”对曰:“无中。”又问:“纵可无村,及以无树,何有天下无东、无时?知尔妄语,都不可信,尔偷牛食不?”对言:“实食。”



释义

有一个村庄,共同偷了一头牦牛把它宰杀吃了。


失牛的人找到这个村庄后,问他们:“我的牦牛,是不是在你们村庄上?”村人回答:“我们并没有村庄。”


又问:“你们村上有一口池,你们在池边把牛杀了的?”回答:“我们并没有池。”


又问:“池边是不是有一棵树?”回答:“并没有树。”


失牛的人再问:“你们偷牛,是不是在村庄的东边?”回答:“并没有东边。”


又问:“你们偷牛的时候是不是正午?”回答:“并没有正午。”


失牛的人就说:“没有村庄,没有池,没有树,或许还说得通,可是,天下怎么会没有东边,没有正午呢?因此,我知道你们说的都是谎话,牛一定是你们偷吃了,是不是?”那些村人知道无法抵赖了,只能承认了偷牛的事。



寓意

修持佛法而破戒的人,每每把罪恶隐藏起来,不肯如法忏悔,常常想假造理由,自圆其说,但结果掩盖不了所作的罪恶,受到种种苦恼。


只有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恳切地忏悔,才能走上佛法的大道。



往期回顾:百喻经故事 

愚人食盐(1)

愚人集牛乳(2)

以梨打头破(3)

妇诈称死(4)

渴见水(5)

子死欲停置家中(6)

认人为兄(7)

山羌偷官库(8)

叹父德行(9)

三重楼(10)

婆罗门杀子(11)

煮黑石蜜浆(12)

说人喜嗔(13)

杀商主祀天(14)

医与王女药(15)

灌甘蔗(16)

债半钱(17)

就楼磨刀(18)

乘船失盂(19)

人说王纵暴(20)

妇女欲更求子(21)

入海取沉水(22)

贼偷锦绣(23)

种熬胡麻子(24)

水火(25)

人效王眼瞤(26)

治鞭疮(27)

为妇贸鼻(28)

贫人烧粗褐衣(29)

牧羊人(30)

雇借瓦师(31)

估客偷金(32)

斫树取果(33)

送美水(34)

宝箧镜(35)

破五通仙眼(36)

杀群牛(37)

饮木筒水(38)

见他人涂舍(39)

治秃(40)

毗舍阇鬼(41)

估客驼死(42)

磨大石(43)

欲食半饼(44)

奴守门(45)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赏析|大理国阿弥陀佛镀金铜像

赏析|大理国阿弥陀佛镀金铜像

阿弥陀佛镀金铜像大理国,11-12世纪高:28.6厘米这尊塑像铸造精良,结禅定坐,右脚从宽松的袈裟下摆伸出。双手结手印,右手抬起,左手放在左膝上。长袍呈弯曲的对角线褶皱,露出左肩和左臂。面部轮廓分明,...

赏析|东魏石雕佛坐像

赏析|东魏石雕佛坐像

佛坐像东魏(534—550)石雕 通高142公分山西平遥显庆寺遗址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佛髪髻低平,光素无纹,宽额,面相饱满,眉目纤长,容貌刻划概括,表情安详静谧。半跏趺坐,圆肩,袈裟线条均衡简...

阅读|摄生虽君子所不废,而死生有命——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三十八)

阅读|摄生虽君子所不废,而死生有命——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三十八)

龙眼宗伯①陆公②寿九十七而嗜龙眼,龙眼遂价贵一方。又吾乡一老叟,寿逾宗伯六载而嗜蒸豚③。二老母,一嗜米饮,一嗜川椒④,寿俱九十以上,旁观者复效法之。又一老人,清晨服蜜汤一杯,倘其永寿,而诸蜂乏食矣!嗟...

禅诗欣赏——汉经融藏典 教理叩禅关

禅诗欣赏——汉经融藏典 教理叩禅关

题汉藏教理院【民国】太虚大师温泉辟幽径,斜上缙云山。石谷喧飞瀑,松杉展笑颜。汉经融藏典,教理叩禅关。佛地无余障,人天任往还。“温泉辟幽径,斜上缙云山”,汉藏教理院选址于重庆缙云寺,环境清雅,山高林密,...

开示|印光大师:菩萨之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应

开示|印光大师:菩萨之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应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

禅诗欣赏——满树狂风满树花

禅诗欣赏——满树狂风满树花

定僧【唐】元稹落魄闲行不着家,遍寻春寺赏年华。野僧偶向花前定,满树狂风满树花。在落魄无聊之时,多数人选择会是“回家”,但诗人只是信步闲行,并不急着回家。一个“闲”字表示诗人又好像不是特别痛苦,原因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