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亲近善知识——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二十八)


亲师

古人心地未通,不远千里求师问道,既得真师,于是拗折①拄杖②,高挂钵囊③,久久亲近。太上④,则阿难⑤一生侍佛;嗣后历代诸贤,其久参知识者,未易悉举。只如慈明老人⑥下二尊宿:一则杨歧⑦,辅佐终世;一则清素⑧,执侍一十三年。是以晨咨⑨暮炙⑩,浃耳洽心⑪,终得其道以成大器。而予出家时晚,又色力羸弱⑫,气不助志,先师为度出家,便相别去。方外行脚⑬,所到之处,或阻机会,或罹⑭病缘,皆乍⑮住而已。遂至今日,白首无知,抱愚守拙。嗟乎!予不能于杏坛泗水⑯,济济多士⑰中作将命⑱童子⑲,而乃于三家村⑳里充教读师。可胜叹哉!


注释


拗折:折断。拗,音ǎo。


拄杖:僧侣出游时所使用之杖,用稍粗树枝削成。拄杖的由来,根据《毘奈耶杂事》,是因为有老比丘登山跌倒,佛陀即允许年老和生病的比丘使用拄杖。若在拄杖下端的二尺处,留一小枝,缠绕杖身,方便于涉水时,探测深浅,这种拄杖叫做“探水”。又拄杖是禅师常用的随身之物,许多禅师因为方便,随手拈来,开悟了不少禅众,例如德山禅师之德山棒。此外,拄杖亦作杖打犯规者之用,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二:“彼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


挂钵囊:谓禅僧行脚游方时,携带钵囊(盛装钵盂以便于携行之囊袋)及拄杖遍历诸方,于终了时,便挂钵囊,引申为结束遍历诸方之参学。


太上:犹太古、上古,指最古老的年代,如《晋书·应贞传》云:“悠悠太上,人之厥初。”



阿难: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其系佛陀之堂弟,提婆达多之弟。随佛出家,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被誉为多闻第一。如来灭后,与文殊师利集诸大众于铁围山等处,结集一切经藏。其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


慈明老人:北宋潭州(湖南)石霜山慈明禅师,名楚圆,字慈明。出家后参访西河汾阳善昭,并嗣其法。其因求道心切而被称为西河师子。之后谒潭州神鼎山洪諲禅师,洪諲大加赞赏,由是声名大扬。世寿五十四,谥号慈明禅师。法嗣五十余人,其中以黄龙慧南及杨岐方会最为知名,且各自创立黄龙派及杨岐派。有《慈明圆禅师语要》一卷,及黄龙慧南所编《慈明禅师语录》一卷。



杨岐:北宋临济宗杨岐派之祖,世称杨岐方会,为石霜慈明之法嗣,南岳下第十一世。初从慈明楚圆禅师掌监院之事,后栖止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接化学人,大振禅风。嗣法弟子有白云守端、保宁仁勇等十三人,门流繁盛,蔚成一派,后世称为杨岐派(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与同门慧南之黄龙派同时并立,时人以虎喻称方会,而以龙喻称慧南。《禅林宝训》:“妙喜谓子韶曰:善辅弼丛林,莫若杨歧。议者谓慈明真率,作事忽略,殊无避忌。杨歧忘身事之,惟恐不周,惟虑不办。虽冲寒冒暑,未尝急己惰容,始自南源,终于兴化,仅三十载,总柄纲律,尽慈明之世而后已。”


清素:清素禅师,北宋福建人,在石霜慈明禅师座下依止了十三年,尽得慈明宗旨。《五灯会元》卷十七:有清素者,久参慈明,寓居一室,未始与人交。从悦禅师因食蜜渍荔枝,偶素过门,师呼曰:“此老人乡果也,可同食之。”素曰:“自先师亡后,不得此食久矣。”师曰:“先师为谁?”素曰:“慈明也。某忝执侍十三年耳。”师乃疑骇,曰:“十三年堪忍执侍之役,非得其道而何?”遂馈以余果,稍稍亲之。



:征询、请问。


:受到熏陶或教诲。


浃耳洽心浃洽,音“加恰”,贯通、通达。


色力羸弱:指体衰力弱。色力,指气力、精力。,音“雷”,瘦弱。


方外行脚:指云游四方,参学问道之僧人。


:音“离”,遭受。


:暂时、短暂。



⑯杏坛泗水:泛指授徒讲学之所。杏坛,相传为孔子聚徒授业讲学处,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大成殿前,因为环植杏树而名为“杏坛”。泗水,孔子在泗上(泗水北岸的地域)讲学

授徒,后常以“泗上”指学术之乡。


济济多士:众多的贤士。《诗·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毛传:“济济,众多也。”


将命:奉命。


童子:此指随侍佛菩萨或诸天而担任种种杂役者。


三家村:泛指人烟稀少、偏僻的小村庄。



译文


古代学道的人,在尚未悟明心地之前,不惜远涉千里求师问道。既得逢晤真师,于是折断拄杖,高挂钵囊,久久亲近学习。上溯最早的,像阿难尊者一生侍佛。继此之后历代诸贤及许多久参知识的人,在此不能一一列举。只如慈明老人座下的二位尊宿。一位是杨歧方会禅师,辅佐慈明禅师终世;一位是清素禅师,执侍慈明禅师十三年,由此得以朝夕熏陶,亲聆教诲,耳濡目染,融会于心,终于得悟大道以成法器。而我出家时晚,又兼身体羸弱,气力不足以助志,先师为我剃度后,便相别而去。方外行脚,凡所到之处,若非阻于机会,便是染上疾病,都是暂住而已,未能久侍大德,以致时至今日,仍是白首无知,抱愚守拙。唉!我既不能于杏坛泗水济济多士中作奉命行事的童子,而竟然于三家村里充当教读师。真令人不胜慨叹啊!







往期回顾




延期截稿,面向全国摄影人:第二届“东南佛国杯”佛教文化摄影大展

藏识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佛智端裕禅师
藏识|76年前的端午节 太虚大师在灵隐寺写了首诗
藏识|尘空法师遗著《无我》
藏识|龙宫海藏散天香 灵隐盛夏晒经忙

☀巡觅
巡觅|走出失去亲人的痛 观世音菩萨教我的两件事
巡觅|《佛说八大人觉经》之大心普济觉
巡觅|冷泉 我记忆中的清静之地
巡觅|冷泉初夏——草欹疑石坠 水定见鱼还

☀学处
学处|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 为何还要请佛说法呢
学处|请佛住世 除谤法障
学处|持戒三种人 你是哪一种
学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我皆随学无有疲厌

☀观照
观照|既然“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现在何必着急呢
观照|每日念佛多少比较好
观照|忆佛念佛 久久为功
观照|佛是已觉悟的人 人是未觉悟的佛

☀开示
开示|谛闲法师:“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应如何理解
开示|虚云老和尚:楞严经意旨
开示|慈舟法师:念阿弥陀佛与普贤十大行愿
开示|印光大师:一生成佛之归宗结顶究竟实义,在于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联灯
联灯|如何应对消费悲情的慈善乱象而又不损自己的慈悲心
联灯|恒顺众生就是无原则地满足一切心愿吗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物语
物语|七叶树——根苗自是不寻常 托质偏于古道场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常识
常识|五停心观——对治烦恼的五种法门
常识|世界各地的佛弟子们如何庆祝卫塞节
常识|无限的慈悲:菩萨因何名观世音
常识|四谛法之道谛的总相差别

☀素食
素食|消暑气
素食|莫贪凉
素食|坦然
素食|解知足

☀分享
分享|共修菩提增福慧
分享|雨中的青绿
分享|法水长流愿无量
分享|五年皈依路

☀赏析
赏析|杭州佛学院艺术院观音作品
赏析|敦煌莫高窟第332窟之珞珈山观音变
赏析|犍陀罗浮雕 “大光明之神变”
赏析|明代木雕彩绘罗汉坐像

☀阅读
阅读|华严经赞
阅读|不朽
阅读|诵经时打妄想会怎样
阅读|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附科判)

☀故事
故事|尸毗王代鸽
故事|无止境的“追求”
故事|净藏净眼转邪心
故事|实语守信的须陀须摩王

☀视频
视频|飞来峰元代造像——尊胜佛母龛
视频|云林走读之灵鹫飞来
视频|品味千年宋韵
视频|映日莲开白玉池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参访寺院:怎么烧香才如法?

参访寺院:怎么烧香才如法?

佛法中,布施是行菩萨法之首。布施是直说与物赠人,如遇到贫困的人则布施给予一定的帮助。而熟悉佛法的人,常常也会听到供养的说法,实际上供养也是布施的一种,是以至诚恭敬之心,奉物与有恩、有德之人。佛弟子对三...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23)

高僧行迹|济癫僧传(23)

廿三  佛力癫中收万法却说济癫对沈一道:“人生在世,只为这具臭皮袋要吃,我看你又无老小,终日忙忙碌碌何时得了?倒不如随我到寺里去做个和尚,吃碗安顿饭罢!”沈一道:“我久怀此意,但恐为人愚蠢,...

释教三字经|藏分三 部十二 遇有缘 作佛事

释教三字经|藏分三 部十二 遇有缘 作佛事

藏分三,就是指前面所说的经、律、论三藏。部十二,则是三藏里面就其文体或内含的不同,而分为十二部类,或者又名十二分教,具体如下:一、长行:经论中凡是随其义理之长短,不限字数的文字。二、重颂:为了使长行中...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今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

常识|五位百法:无为法

常识|五位百法:无为法

第五位无为法,为是造作的意思,一切有生灭的法,均由众缘造作而有生、有灭,故名有为。真如等六种,寂寞冲虚,湛然常住,无生灭造作,故名无为。略有四义:(一)不生不灭,即简生住异灭四相。(二)无去无来,即简...

禅诗欣赏——奔南走北欲何为

禅诗欣赏——奔南走北欲何为

布袋和尚偈【五代】契此和尚奔南走北欲何为,日岁光阴顷刻衰。自性灵知须急悟,莫教平地陷风雷。一次,布袋和尚路过集市,见市人摩肩擦踵,行色匆匆,遂发出感叹,吟出了这首诗。“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