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亲近善知识——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二十八)
注释
①拗折:折断。拗,音ǎo。
②拄杖:僧侣出游时所使用之杖,用稍粗树枝削成。拄杖的由来,根据《毘奈耶杂事》,是因为有老比丘登山跌倒,佛陀即允许年老和生病的比丘使用拄杖。若在拄杖下端的二尺处,留一小枝,缠绕杖身,方便于涉水时,探测深浅,这种拄杖叫做“探水”。又拄杖是禅师常用的随身之物,许多禅师因为方便,随手拈来,开悟了不少禅众,例如德山禅师之德山棒。此外,拄杖亦作杖打犯规者之用,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二:“彼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
③挂钵囊:谓禅僧行脚游方时,携带钵囊(盛装钵盂以便于携行之囊袋)及拄杖遍历诸方,于终了时,便挂钵囊,引申为结束遍历诸方之参学。
④太上:犹太古、上古,指最古老的年代,如《晋书·应贞传》云:“悠悠太上,人之厥初。”
⑤阿难: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其系佛陀之堂弟,提婆达多之弟。随佛出家,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被誉为多闻第一。如来灭后,与文殊师利集诸大众于铁围山等处,结集一切经藏。其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载,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后又传法予阿难,故阿难为付法藏之第二祖。
⑥慈明老人:北宋潭州(湖南)石霜山慈明禅师,名楚圆,字慈明。出家后参访西河汾阳善昭,并嗣其法。其因求道心切而被称为西河师子。之后谒潭州神鼎山洪諲禅师,洪諲大加赞赏,由是声名大扬。世寿五十四,谥号慈明禅师。法嗣五十余人,其中以黄龙慧南及杨岐方会最为知名,且各自创立黄龙派及杨岐派。有《慈明圆禅师语要》一卷,及黄龙慧南所编《慈明禅师语录》一卷。
⑦杨岐:北宋临济宗杨岐派之祖,世称杨岐方会,为石霜慈明之法嗣,南岳下第十一世。初从慈明楚圆禅师掌监院之事,后栖止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接化学人,大振禅风。嗣法弟子有白云守端、保宁仁勇等十三人,门流繁盛,蔚成一派,后世称为杨岐派(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与同门慧南之黄龙派同时并立,时人以虎喻称方会,而以龙喻称慧南。《禅林宝训》:“妙喜谓子韶曰:善辅弼丛林,莫若杨歧。议者谓慈明真率,作事忽略,殊无避忌。杨歧忘身事之,惟恐不周,惟虑不办。虽冲寒冒暑,未尝急己惰容,始自南源,终于兴化,仅三十载,总柄纲律,尽慈明之世而后已。”
⑧清素:清素禅师,北宋福建人,在石霜慈明禅师座下依止了十三年,尽得慈明宗旨。《五灯会元》卷十七:有清素者,久参慈明,寓居一室,未始与人交。从悦禅师因食蜜渍荔枝,偶素过门,师呼曰:“此老人乡果也,可同食之。”素曰:“自先师亡后,不得此食久矣。”师曰:“先师为谁?”素曰:“慈明也。某忝执侍十三年耳。”师乃疑骇,曰:“十三年堪忍执侍之役,非得其道而何?”遂馈以余果,稍稍亲之。
⑨咨:征询、请问。
⑩炙:受到熏陶或教诲。
⑪浃耳洽心:浃洽,音“加恰”,贯通、通达。
⑫色力羸弱:指体衰力弱。色力,指气力、精力。羸,音“雷”,瘦弱。
⑬方外行脚:指云游四方,参学问道之僧人。
⑭罹:音“离”,遭受。
⑮乍:暂时、短暂。
⑯杏坛泗水:泛指授徒讲学之所。杏坛,相传为孔子聚徒授业讲学处,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大成殿前,因为环植杏树而名为“杏坛”。泗水,孔子在泗上(泗水北岸的地域)讲学
授徒,后常以“泗上”指学术之乡。
⑰济济多士:众多的贤士。《诗·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毛传:“济济,众多也。”
⑱将命:奉命。
⑲童子:此指随侍佛菩萨或诸天而担任种种杂役者。
⑳三家村:泛指人烟稀少、偏僻的小村庄。
译文
古代学道的人,在尚未悟明心地之前,不惜远涉千里求师问道。既得逢晤真师,于是折断拄杖,高挂钵囊,久久亲近学习。上溯最早的,像阿难尊者一生侍佛。继此之后历代诸贤及许多久参知识的人,在此不能一一列举。只如慈明老人座下的二位尊宿。一位是杨歧方会禅师,辅佐慈明禅师终世;一位是清素禅师,执侍慈明禅师十三年,由此得以朝夕熏陶,亲聆教诲,耳濡目染,融会于心,终于得悟大道以成法器。而我出家时晚,又兼身体羸弱,气力不足以助志,先师为我剃度后,便相别而去。方外行脚,凡所到之处,若非阻于机会,便是染上疾病,都是暂住而已,未能久侍大德,以致时至今日,仍是白首无知,抱愚守拙。唉!我既不能于杏坛泗水济济多士中作奉命行事的童子,而竟然于三家村里充当教读师。真令人不胜慨叹啊!
往期回顾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