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上)——佛经中为何常以莲花为喻?
这几天,杭州进入了三伏中的中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也已进入最佳观赏期。从西湖里的莲叶田田,到灵隐寺花影摇曳,随处可见荷花的身影。
对于经常阅读佛经的人来说,莲花(也作莲华,华即是花)一定不是个陌生的意象。目前大家讲的莲花主要有睡莲、荷花两种,而佛经中所提到莲华则往往多指荷花。从《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犹如莲华不着水”,到《佛说阿弥陀经》中说到的青黄赤白四色莲华,莲华可算得上是佛经中“出镜率”最高的植物了,且常被用来作为譬喻,正因如此,莲华也被视为是佛教的教花。
《楞严经》云:“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莲华为譬的情形在佛法中之所以如此普遍,固然与它所具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常被世人赞颂的特性密切相关,这可以比喻诸法理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
但莲华的意义还不止于此,被誉为“经中之王”的《妙法莲华经》,经题中便含有“莲华”二字,“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举莲华喻妙法,因此本经在七种立题中是“法喻为题”。前文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用于解释其他经典中的莲华之喻或许已经足够,但用于解释《法华经》,似乎略显单薄。世间的花有很多种,佛教中涉及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义理的经典也有很多,为什么只拿莲华来比喻《法华经》的“妙法”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按照花果前后多少的区别,把世间的花分个类。世间的花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有些是狂花无果的,也就是只开花而不结果,像花园里的很多花,这可以比喻外道的无益苦行,得不到利益。
有些是一花多果的,如芝麻只开一朵花,可是里面却结很多籽,可以比喻世间凡夫孝顺父母、奉事师长,虽然只是修世间善法,将来也能够得到很多善果,妻贤子孝、富贵荣华,但很微小,就像芝麻。
有些是多花一果的,例如桃子、李子,这些水果花开得很多,但不少是空花,真正能结果的并不多,这就是多花少果,也可以说是多花一果,比喻声闻人修三十七道品,成就阿罗汉的无生果位。
有些是一花一果的,如柿子,花开时果实就在后面,等到花谢了之后,果就慢慢变大,这可以比喻缘觉,修十二因缘的还灭门,将来成就辟支佛果位。
有些是先果后花的,像瓜类的,如西瓜、南瓜这些都是先出果后开花,可以比方初果须陀洹,先见道(结果)后修道(开花)。
有些是先花后果的,像梅花之类,这可以比喻菩萨在修行过程中是先缘修后真修,要先假借助缘来作为修行的助益,待见道之后才能依真如理体任运而修。
世间的花千差万别,但大致不出以上六类的范围:狂花无果、一花多果、多花一果、一花一果、先果后花、先花后果。而莲花与上面这些花都不同,它是花果同时的,这就体现出《法华经》所阐释的诸法实相义是因果赅彻的。所谓因果赅彻,就是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就是因赅果海;“虽得佛道,不舍因门”,这就是果彻因源。《法华经》中的道理,既不同于外道、凡夫,也有别于二乘小教和权教菩萨,而是畅佛本怀的无上大法,因此以“莲华”喻“妙法”,尤能体现出本经义理之深,教法之圆。
往期回顾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