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欣赏——粥罢教令洗钵盂


洗钵去

【宋】宏智正觉禅师

粥罢教令洗钵盂,

豁然心地自相符。

而今昏饱丛林客,

且道其间有悟无。


“粥罢教令洗钵盂”,古来许多学僧参访学道时,师父并没有跟他们讲说什么高妙的佛法,总是叫他们先去洗碗扫地,很多人却不明白禅师的教化,为什么我来参学,不教我禅法真理,只叫我做些琐碎的工作?“豁然心地自相符”,在担水砍柴,无心与道的过程中,忽然根生脱落,心地开朗,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而今餐饱丛林客,且道其间有悟无”,许多修行人的通病是没有恒心、毅力,没有安忍,或矜躁卜度,或计功求速,不明其中“无心于道道自得”的道理。平常心就是道,道就是要在平常的行住坐卧中成就。不必希冀灵通,不必好高骛远,只是“熏风自南来,殿阁自生凉”而已。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
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处|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
学处|佛教四纲目——信、解、行、证

☀观照

观照|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

观照|礼佛一拜 罪灭河沙
观照|发起一个正愿
观照|重法:主敬存诚,如面佛天

☀开示
开示|沩山灵祐禅师: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开示|虚云老和尚: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
开示|百丈怀海禅师教授的“大乘入道顿悟法”
开示|蕅益大师: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物语|先放腊梅凝瑞雪 次教春色到瑶池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不定心所
常识|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喝粥
常识|五位百法:色法
常识|五位百法:心不相应行法③

☀素食
素食|放下
素食|闻教便行
素食|珍重
素食|诚且恭敬

☀分享
分享|舌灿莲花 妙语连珠
分享|志工服务“不打烊”,无私奉献迎新春
分享|今年春节,我选择这样过年
分享|这个春节更有年味

☀赏析
赏析|五世纪北魏石雕定光佛立像碑
赏析|南梁石雕阿育王像
赏析|宋代《五百罗汉·应身观音图》
赏析|一幅与众不同的南宋佛画:西方三圣接引图

☀阅读
阅读|富贵留恋人
阅读|他非不足辨 己过当自修
阅读|牛头法融禅师《心铭》
阅读|蕅益大师自传:八不道人传

☀故事
故事|凡眼不识菩萨
故事|金色比丘尼
故事|被遗弃的弟弟
故事|求福的人

☀视频
视频|生日祝福 福寿延绵
视频|灵隐问禅
视频|元宵佳节同欢乐 处处咸燃无尽灯
视频|霏霏冻雨细无声 解洗梅花花上尘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故事|老虎转罗汉

故事|老虎转罗汉

离那哆婆哆寺不远有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中住一只母虎。后来这只母虎怀孕了,因为身子沉重,不能走很远的路去觅食。可是这片森林已经找不到什么食物了,所以这只母虎越来越瘦。等到它临盆的时候,它拼命挣扎着生下一...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③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③

前文回顾:常识|五位百法:心法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遍行心所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别境心所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①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②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③常识|五位...

故事|戒贪得自在

故事|戒贪得自在

佛陀时代,有位婆罗门国王名叫多味王,平日信奉九十六种外道。一天,国王忽萌善心,欲行大布施,于是依照婆罗门教的规定,将其积聚如山的奇珍异宝,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若有人来求助,便请他自取一撮珍宝而去。奇怪...

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释迦牟尼佛三十成道,八十入灭,始自寂场,终至鹤林,其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结集为三藏十二部圣典。佛陀说法都是对机施教、应病与药的,因为众生的根器(个性)千差万别,所以如来的说法也就不能一致,所...

报名|云林书院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导读第二期课程

报名|云林书院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导读第二期课程

云林书院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第二期)2014年国家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强调,通过社会教育的形式学习、增进和提升中华传统文化修养是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的重...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心定论尊者(356)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心定论尊者(356)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