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释迦牟尼佛三十成道,八十入灭,始自寂场,终至鹤林,其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结集为三藏十二部圣典。佛陀说法都是对机施教、应病与药的,因为众生的根器(个性)千差万别,所以如来的说法也就不能一致,所谓时有先后,教有权实。而经典中,大小、权实、顿渐、偏圆之理各各互陈,如果不经过系统研究和整理,而后按照教义分门别类地加以判释,怎能知道每部经所处的地位,所诠的教义究竟是顿是渐,或权或实呢?那就难免要混滥经旨了。


智者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特具手眼,以五时八教把如来一代圣教,有条不紊地判释得昭如日月、罄无不尽。所谓五时八教,就是佛陀教化众生的一大纲领与顺序,也就是说,如来一代教化众生其调整机宜的次第,在时间方面分为五时,在教法方面分为八教。这种分判使后世学者易于深入如来正法眼藏,其宏功虽历万世而不能磨灭的。而这五时八教也就成为了智者大师所创立的天台宗的特色。


今日恭逢智者大师圆寂纪念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五时八教中五时的内容,看看智者大师是如何理解释尊四十九年说法的先后次第的。

所谓五时,就是佛成道后于四十九年中应机说法的先后,总共分为五个时期,且有通五时和别五时两种不同:别五时是明说法时期从一至五,次第随宜,各时所说教义,其顿渐权实历然不紊;通五时则是明如来教化众生随时应机而施教,不限年月,不依次第。而通五时其实又以别五时为基础,因此我们着重介绍别五时的含义。



1

华严时

华严的含义,是以万行因华,庄严一乘果德。世尊初成道时,为畅演一真法界妙理,现千丈卢舍那身,为大机菩萨说自证法门,谈华藏境界。可惜一类钝根的小乘们都不领解,如聋若瞆,“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见舍那身”,徒负如来一片婆心。因此,直谈大乘圆顿法门,令其顿超直入,专被大乘利根菩萨机者,是为华严时。



2

阿含时

阿含译为无比法,谓世间一切诸法无可与比者。阿含时又名鹿苑时,从所说之经立名则称为阿含时,从所说之处立名则称为鹿苑时(因为说阿含经最初在鹿苑故)。说华严后的十二年中,佛为引诱一类小机,说了四阿含经(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四部阿含经专谈小乘法门,特被钝根众生。因为华严会上小机不契大教,所以如来隐大现小,为实施权,先于鹿苑为五比丘等说四谛、十二因缘,继而游历十六大国说诸小乘法门,以及九部修多罗(十二部中除去方广、授记和无问自说三部,是为小乘之九部)。要之,专谈小乘教义,独被一类钝根众生,令其由小转大,超凡入圣,是为阿含时。



3

方等时

方等为一切大乘经之通称。方是方广,等为均等,谓广说大小乘教,使其均等受益。又等即平等,倡导大乘真俗平等之理。说阿含后的八年中间,佛为普应群机,说维摩诘经、思益经、解深密经、金光明经、大集经等,赞扬大乘,弹诃小乘。虽说方等融谈四教(藏、通、别、圆),实则意在倡导大乘法门,策进小机。因为小乘人得小为足,不肯进求上乘,所以如来于方等会上借维摩等诸大士互相酬唱,极力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其耻小慕大,回向上乘。所以,偏圆并陈,权实兼施,以引小入大为目的,是为方等时。



4

般若时

说方等后的二十二年中间,佛为荡空破执,于四处十六会说诸部般若(有十类八部之别,大般若共六百卷),开示真空实相,真俗圆融之理。诸小乘人因经过方等会上的种种弹斥,虽则心慕大乘,而情执未销,故见未亡,不敢直下承当,对于净佛国土,没有好乐之心,于是如来特以般若而淘汰之。总之,破妄显真,即色明空,令其扫除余执,融通转教,趋进中道实相之门,为法华会上授记作佛之本,是为般若时。



5

法华涅槃时

说般若后,于七年间佛见众生根基已经成熟,为开权显实(开除权小之执,显示圆实之理),说法华经七卷,淳谈圆满法门,开示一乘因果。说法华后三个月于佛将临涅槃的前一昼夜,为收拾群机,说涅槃经二卷,重示常住佛性。因为涅槃与法华皆明大乘究竟成佛之理,故合为一时。


法华乃如来四十年来最后之极谈,由前弹斥(方等时),融会(般若时),至此机已纯熟,犹如长子堪承家业,太子当绍王位,于是在灵山会上直下开示佛之知见,二乘至此各蒙授记作佛。因此,法华为开权显实,会权归实之究竟一乘教(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所谓“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是为法华时。


涅槃为如来最后之顾嘱,是具谈四教,但这里有二种不同:一、追说四教,如来恐怕法华会上有漏落之机,未预圆妙之旨,所以追说涅槃经以收拾之,使其同归一乘之实,同时也是为末代钝根众生重施方便,故云追说。二、追泯四教,泯者,灭也,除也。谓虽追说前四时所说教义,然而随说随除,故云追泯。总之,重施教法,收拾余机,追说以为实施权,追泯以废权立实,是为涅槃时。直到此时,如来大事至此才算完毕,出世本怀于兹始畅。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
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
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

☀巡觅
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
巡觅|思灵隐 愿重游
巡觅|信佛不是迷信
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学处
学处|水陆法会都有哪些内容
学处|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

☀观照
观照|用功修行时总是起妄念怎么办
观照|持戒会妨碍我们的自由吗
观照|人生靠什么
观照|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

☀开示
开示|印光大师: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
开示|太虚大师:离开一切众生,不能有菩萨,也别无佛觉可成
开示|谛闲法师:对此净土法门,切勿轻易略过
开示|虚云老和尚: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

☀联灯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联灯|佛诞恰逢母亲节 当效释尊报母恩
联灯|为报一切父母恩 佛在忉利天说了这部经
联灯|佛弟子如何过重阳节

☀物语
物语|梅子熟也
物语|苟非一片金刚地 难使菩提叶叶辉
物语|睹见莲花思妙法
物语|桂花香处露真机

☀常识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③
常识|水陆法会的历史演变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③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随烦恼②

☀素食
素食|补嘴空
素食|吃热汤
素食|养智慧
素食|冬补抗寒

☀分享
分享|我是自己的第一位游客
分享|筝音起落间 处处皆禅意
分享|辩才无碍  内心无诤
分享|舌灿莲花 妙语连珠

☀赏析
赏析|义县奉国寺壁画
赏析|北齐铜鎏金弥勒倚坐佛像
赏析|弘一法师手书《佛说阿弥陀经》
赏析|元人罗汉图

☀阅读
阅读|玉琳国师: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
阅读|虚心下贤,不存我慢
阅读|念佛不碍参禅
阅读|净土不成,良以其精诚之未至耳

☀故事
故事|无言的感化
故事|慧眼观六道
故事|割舍情爱
故事|贫妇施豆

☀视频
视频|好雪片片 不落别处
视频|斜阳竹树影萧萧
视频|夜夜长依慧火光
视频|朔风凛凛扫寒林 叶落归根露赤心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我:
标签: 灵隐寺

相关文章

赏析|唐代白檀木雕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

赏析|唐代白檀木雕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

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木造(白檀) 高42.4 cm 台座高17.6 cm唐代 7世纪 多武峰传来这是一尊极为精美传神的七世纪唐代白檀木雕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观音菩萨神态深沉安详、容姿华贵庄严、饰品繁复精...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坐清凉尊者(379)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坐清凉尊者(379)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

释教三字经|阿育王 变古制 碎宝末 造浮图 役鬼神 遍阎浮

释教三字经|阿育王 变古制 碎宝末 造浮图 役鬼神 遍阎浮

阿育王:又作阿输迦、阿输伽、阿恕伽、阿戍笴、阿儵,意译无忧王,为中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王。西元前三世纪左右出世,统一印度,为保护佛教最有力之统治者。据说,阿育王即位之初,诸多暴虐,人称“黑阿育王...

开示|太虚大师:离开一切众生,不能有菩萨,也别无佛觉可成

开示|太虚大师:离开一切众生,不能有菩萨,也别无佛觉可成

前文回顾:开示|太虚大师:错误迷谬,简直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无遗菩萨的成立已说菩萨的名义,及人类最富有作菩萨的资格,但未说明究竟如何才能到菩萨的地位。正教量中,处处明要先依缘生法悟真如性:宇宙森罗万象,...

新闻|杭州灵隐寺被命名为“杭州市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新闻|杭州灵隐寺被命名为“杭州市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为深入贯彻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进杭州市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杭州市普法办组织开展了2022年市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评定工作。杭州灵隐寺作为宗教界法治宣传教育典型示范单位,成功入选“杭州市法治宣传教育...

百喻经故事——月蚀打狗(84)

百喻经故事——月蚀打狗(84)

月蚀打狗——《百喻经》经文昔阿修罗王,见日月明净,以手障之。无智常人,狗无罪咎,横加于恶。释义从前,有一个阿修罗王,他看见太阳、月亮很明亮,就用手遮住它。没有智慧的普通人,看到月蚀就打狗,以为是天狗吃...